彭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社团是目前在高等院校非常兴盛的一种体育课外教育组织,其教育方式相对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同时又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锻炼自主机会,使很多大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活跃高校文化氛围,引导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建立新型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对于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完善体育社团的教育机制,并将体育竞赛体系和社团培育、专业体育教学和日常锻炼相结合,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个人专业教学能力,同时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监管和引导。
高等院校在建设体育社团之初往往是松散的学生组织,由学生兼任管理、组织社团的建立和各项活动,虽然有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但是由于体育社团的经费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有限。高校体育社团的会员均为大学生,所交会费有限,自筹资金力度不足,单项体育社团活动范围不大,活动规模较小,因此,难以赢得企业或其他社会性资源的赞助。随着现代体育锻炼对各项体育运动设施的需求,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可谓捉襟见肘,社团活动常常会因为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顺利开展,或只能开展低成本运作的日常锻炼或小型校内体育竞技比赛,社团的影响力不大,难以达成品牌化的建设效果,而且社团的活动常常缺乏新意,使得会员人心涣散,高校体育社团的逐年发展并不顺利。
虽然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者往往是高年级的大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在最初接手体育社团管理时,并没有专业的管理指导培训或课程,学生只是凭借自己在平时积累的人脉或者之钱管理者的经验摸索前行。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进程中吸取了一定的经验,而后组织各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筹措体育社团的经费等,虽然新时期的体育社团管理正在朝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体育社团内部的固定名称、负责人内部管理机制、组织管理职责、详尽管理活动、定期活动计划等,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规范,因此,社社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社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者对于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往往延续旧的传统,缺乏新颖性,也没有更多的管理思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社团凝聚力不足,难以组织大型活动,且没有知名度。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进程的逐渐加快,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学生的需求,无论从体育场馆的活动范围、规模大小来看,还是从体育场馆的固定设施和教育培训水平来看,高等院校的体育活动场所均不能满足学生日益提升的体育锻炼及身体素质发展需求。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有长期的体育锻炼或健身习惯,但是原有的大学体育场馆内只有基本的球类运动、简单体操类、舞蹈类运动的空间,却没有相对完善的高级运动项目场地,如,游泳馆、冰球场地等,本身的体育场馆面积也不能满足更多的参与者需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不够完善,也与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学校教育部门并未投入更多精力监管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体育社团得不到学校方面的支持,不能调动使用最佳的运动资源,导致体育社团内的会员可能会因失望而退出社团,得不偿失。
高校体育社团内的大学生为了能够有更好的日常锻炼环境和体育训练效果,不仅需要有专业化的场地,专业化的设施,而且还需要有专业化的规范指导。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形式单一,而且不够专业和规范,是目前体育社团人员变动频繁的原因。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少,缺乏创意和有效性,久而久之,会使体育社团的会员对社团失去兴趣,导致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没有更多的响应者。由于体育社团内部大部分都是学生,即使有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但是尚未具备职教和指导水准,而高校体育社团为了能够招揽更多会员,常常邀请高年级学生出任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训练的指导者,同时配合体育社团教师的经常性指导。由于教师比较繁忙,指导频率不足,每次指导间隙相差较大,指导积极性弱化,导致高校体育社团内部体育训练的指导效果不佳[1]。
“体育强国”的教育指导方略是新时期,中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指导目标,是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目标、是中国体育教育思路积极转化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的概念是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所开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精神,有助于提升全民体质和身体素质,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只有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机制,才能够使得社团内部的建设状况更为明朗,社团能得到长久的发展。管理机制能够使得高校体育社团上下一心,并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设立定期的组织管理计划,加强对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服务力度,同时,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团管理机制,不仅要有献计献策的渠道,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又要在社团正式注册的基础之上,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诉和监管机制。社团管理机制能有效的管理社团内的资金流向、活动状况等等,避免社团管理的“糊涂账”,使得社团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而管理内容和账务等内容则对外透明,以完整的审批、管理办法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体育社团内部进行自主管理,成为社团管理的主体,同时又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社团的管理活动和下一步的计划,使得高校体育社团成为体育校园精神的载体,同时,又能够因为学生的自主性而赢得学生社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完善高校体育社团现代管理机制服务,依托良好的管理基础实行项目化的管理,使得管理机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有效的管理机制能够实现独立的管理目标任务分解,并能够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实行动态绩效考核机制,调整其中不合理支出,并制定稳妥的实施方案,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能够如期完成[2]。
创新的发展态势,推动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从而使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大胆改革,积极创新,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校领域和社会领域。创新和改革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社团内的管理工作更为顺利,资金筹措更为便捷。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仅仅注重体育竞技类活动,而是应该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线,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并开展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之中。对于高校体育社团内的好苗子,应该手把手地鼓励和支持,使得体育活动和体育专业教育密切结合,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管理应用型人才。为了能够补充体育社团的新鲜血液,应定期吸纳新的会员,并学习其他社团的先进管理经验、学习管理方式,使得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显著的作用。社团内的会员应该与社团管理者共同携手一起进步,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以强身健体为己任,传播先进的体育锻炼文化和意识,在校园内部重塑体育文化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打造更加行之有效的高校体育社团锻炼及训练新发展模式,从而能够为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贡献力量。为了构建现代体育社团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发展的推进作用,鼓励大学生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激发体育锻炼的主体活力等,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应该积极努力,迎合体育强国的建设发展目标,坚持改革和完善体育社团建设管理机制[3]。
在组织健全管理得当的前提之下,高校体育社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能够提升体育社团的文化理念,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可针对现有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情况,落实体育社团的品牌化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内部实行体育社团文化新理念的构建,使得体育社团的正能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依托于高校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朝向高水平、多层次、系列化的纵深方向进步。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引导校园文化朝向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方向发展,使得体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训练之中,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为我国培养成身体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高校体育社团内的管理者应精心准备社团文化理念,实行CI 或VI 设计,提升工作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双重有效性。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训练活动之间有着多元化的联系,持续规范工作管理机制,并提升体育社团文化理念的层次,使得学生社团的建设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在完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依托于大学生的实际兴趣和爱好,组织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和竞技类活动,使得这类体育活动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并且使学生通过高校体育社团的引领,达成自觉、自愿、自我完善和成长的最终目的。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文化理念和活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因此,应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有关精神,实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协调发展,强调体育强国的基本方针,强调在体育强国的基础之上挖掘大学生的体育发展潜力,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进程[4]。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社团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优化高等院校体育社团未来的发展之路,应基于体育强国的背景,创新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提提升高校体育社团文化构建理念在完善的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机制引导之下,为今后的高校乃至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教育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在这一社团发展契机之下,高等院校大学生们应在高校体育社团的指导之下,不断加强身体锻炼,更好的服务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并同步提升今后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水平,不打无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