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怡冉
(浙江省湖州市弁南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00)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性人才。现如今,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及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水平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初中音乐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积极构建趣味音乐课堂,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水平不断提升。
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思想较为落后,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应试教育的必考科目上,忽视了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即便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这种教育理念仍然影响着农村初中教育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此外,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要差一些,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1]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全凭教师的口头表述,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2.1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尊重个体差异性。农村初中生的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尤其是在音乐学习中先天条件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更加明显,如果音乐教师不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很难保证趣味课堂的建设。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的日常和特长融入到考核评价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更多的音乐潜能。例如,音乐教师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音乐积分”的活动,教师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因素,为学生加减相应的音乐积分。每隔一段时间,音乐教师会将学生的积分进行排序,并且会给予前几名相应的奖励。通过“音乐积分”的开展,有效活跃了音乐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可以推动趣味课堂的构建,使音乐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2.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硬件设施可能无法与城市音乐课堂相比,但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来建立趣味音乐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当学生身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的音乐潜力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农村音乐课堂可以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农村音乐教师需要善用身边的各种资源,通过动静的有效结合提升趣味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2]例如,学习“凤阳花鼓”的时候,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缺乏,教师让学生用“咚咚”的声音把节奏唱出来,用“呛”的声音把锣的声音唱出来。学生经过简单的练习,熟悉了音乐的节奏,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对歌曲的演唱。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眼神中充满了对音乐学习的渴望,通过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情绪和节奏,体会到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虽然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硬件设施比较匮乏,但教师却可以调动身边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促进趣味课堂的构建。
2.3 挖掘学生特长和潜能,开展针对性教学。农村初中音乐趣味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深度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3]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了A、B、C三个档次,根据不同档次学生的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乐器的时候,基础较相对差的C档学生,教师会安排比较简单的伴奏,基础中等的B档学生,教师则会稍微增加一些难度,基础相对较好的A档学生,教师则会选择难度较大的伴奏。通过针对性教学的开展,学生对音乐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效挖掘了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总的来说,初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初中音乐教师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实现农村初中音乐趣味课堂的构建,推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