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指的是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综合思维是学好地理必须掌握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全面、系统地分析各类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有效意识到各类地理因素之间的作用、形象和联系,可以辩证地看待各类地理问题;区域认知是学生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区域的视角分析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实践能力为学生实地调查提供基础。使学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地理学科的教学总目标。
2.1 挖掘教材内容,加强人地协调认知。高中地理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科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人地协调关系进行判断和分析[1]。然后学生一自己掌握的各类知识为基础动脑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树立低碳环保的观念,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做起保护环境,为人地协调风险出自己的一份力。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水源、空气、阳光等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一味地谋求发展,枉顾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不断掠夺,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自食恶果。
以湘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分析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讲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向学生展示人类砍伐森林开拓农业用地、工业大生产时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危害,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自身做起实力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2 开展相关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是纸上谈兵,仅仅学习理论的地理知识,缺乏适当的实践经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各类我国四大区域的农作物,记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成熟时间和习性,但实际上一些学生连这些农作物长什么样子都不清楚。地理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应该多多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增强和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地理知识,然后灵活地学习并且运用[2]。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探索,根据地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意识和了解到课堂上教授的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得到提升,地理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增强。
以湘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为例,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前往自己家乡的工业聚集区,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工厂分布的主要地理位置有哪些特征。这样学生通过实地调访可以发现交通、市场、土地、政策等等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通过实践调研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涉及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2.3 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培养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应该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把握各类地理问题的思路,全面地调动知识储备从多个方面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3]。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有效展开互动交流,每个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分析角度,这样往往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在探究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拓宽自己的思路,有效培养自身的综合思维。
以第一册《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在合作交流中分析气候对植被类型、生长速度、生长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各地区植被不同的原因,了解植被与气候的互相影响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