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档案见证航天强国之路
——纪念建党100周年

2021-11-22 23:27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高俊荣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6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研究所航天

文/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高俊荣

航天档案是航天建设的优秀成果,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的缩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了当代科技、文化和思想的结合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学史爱党、知史爱国、明史奋进,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航天精神,传承优良作风。研究所创建于1960年,历经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近4万卷35万余册航天档案,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缩影和群体记忆。它是传承航天精神,延续革命担当的载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

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历史留痕于档案之上,岁月凝固于档案之中。翻开一页页尘封的档案,犹如打开一幅航天历史画卷,让人感受到那激情澎湃的年代,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宏伟壮丽的奋斗历程和破茧成蝶、辉煌灿烂的业绩功勋。

1956年,在《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指导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国防部五院成立。自此,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建立。万事开头难,我国航天事业无任何基础:一无图纸、二无设备,完全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航天广大科研人员、生产工人和领导干部,怀着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发奋图强开展型号研制。通过仿制学习、消化资料、摸清参数,掌握航天技术,通过自行设计,攻克研制生产中的每一道难关,创新航天技术。在艰苦的岁月里,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1960年我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每一次成功,都包含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世界为之震惊。每当忆及这一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黄金岁月,航天人都有极深的感受,难以忘怀。老一辈航天人坚持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和党的科技工作政策,探索并遵循研制工作规律,在圆满完成仿制和研制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一支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生产组织管理经验,创造了严谨的科研生产保障条件,为之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矢志前行,坚定党的领导和战略

航天档案记载了航天事业的发展沿革和历史变迁,已经不单纯是学术和管理方面的内容,更包含着航天重要历史事件和航天内涵文化的沉淀和发扬。从研究所1960年至今的档案文件中,通过整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对航天事业提出的重要工作指示、科研决策,见证了党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了爱国爱民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航天事业、支持航天事业、爱护航天事业,这是中国航天人矢志前行的动力之源。从“发奋图强,突破尖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号令,到“两弹一星”英明决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发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的伟大号召,我国航天前进路上的每一次历史跨越,都凝聚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厚望重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航天工业由单纯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军工小天地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国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时期,党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科学的战略布局,释放改革红利、挖掘内需潜力、盘活经济动力,航天工业把握大好形势,珍惜机遇,乘势而上,开展了载入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工程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航天事业不断创造历史的力量源泉,也是祖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根”和“魂”。

三、接续奋斗,推动航天成长和壮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复兴中华。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中,党始终坚守和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沧桑巨变。研究所的发展和组织机构的变迁深刻反映了国家航天事业的成长和壮大过程。

从研究所《组织机构沿革》资料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研究所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态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深化改革的需求,随着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而调整,历经国防部五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个历史发展时期。从1956年,研究所最初的前身,国防部五院下属的一个专业研究室,仅有23名人员;到1960年创建研究所时内设13个部门,共有141人;发展到今天研究所内设50个部门,拥有3000余名员工,研究所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从研究室到研究所再到大型企业的转变。科研能力深入发展,从最初的仿制到自行研制,再到今天实现研产一体化紧密结合,打造开发型、创新型、融合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了先进的科研生产体系、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良好的条件保障体系。技术成果不断创新,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掌握了制约我国新一代惯性器件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拥有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系列化产品,广泛应用于武器系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卫星、空间站、飞机、船舶、车辆、电力、油田等领域。

四、控制风险,牢固树立责任和担当

在航天事业中,风险贯穿于过程的始终,确保安全可控是工程的头等大事,影响着国家的声誉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各个环节和研制的各个阶段都要认真贯彻当年周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向党和国家交出合格答卷。

从研究所《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报告》中,可以看到细节决定成败,丝毫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造成巨大的损失。研究所党委深入研究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方法和举措,将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首要任务,有效融入各类班组、各类人员、各个岗位,落实到科研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产品设计策划阶段就要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状态、新环节、新岗位、新人员、新设备进行分析,识别技术、产品的不确定环节和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产品研制阶段,从材料设备选购、技术状态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逐级验收,每个环节都强调细致入微,加强零缺陷质量管理,有效提高零件的生产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零缺陷、一次成功、精益求精、预防为主、严慎细实等质量价值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形成了特有的航天质量价值观。

五、继往开来,引领科技进步和发展

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科学界公认的,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通信、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1992年,中央审议批准开展我国载入航天工程研制,并将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载人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产品多、技术先进、难度大、质量可控性和安全性要求高,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众多,对我国的航天事业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广大科研人员、生产工人和领导干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实现了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多人多天飞行试验、空间出舱活动、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探月工程月面勘测任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今年4月29日,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现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为提升我国国防实力、建设航天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又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结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新一代航天人肩负着“继承”和“发扬”的历史重任,既要继承老一辈的创业精神和宝贵知识财富,又要不断发扬“科技创新”精神,推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在研究所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档案工作将一路同行,主动肩负起档案事业的历史担当,从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拓宽工作视野,用活档案资源,增强档案工作活力。以新姿态迎接新挑战,为兰台助力航天行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研究所航天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长城脚下坐望山-花时间研究所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逐梦航天日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