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旦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课程教学实效,笔者确立了“活动观”,把握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认知、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要转变“重认知、轻能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构建适宜的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德、行统一。充分利用学习活动,从活动主题选择、活动组织设计上,树立“活动观”。《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细碎,单纯依托课堂讲解,学生被动学习,无法深刻体认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导致课程教学低效。教师要联系学生,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学习活动内容,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法,实现从“重教”向“重导”的转变。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要正确看待学生,鼓励学生从试错中发展自我,修正自我。如在学习“规则”时,什么是规则?规则具有哪些作用?围绕“规则”的概念,我们可以导入课堂游戏。学生喜欢玩游戏,对于游戏活动,同样需要设定游戏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来约束,游戏活动就无法有序、有效推进。由此,结合具体的游戏体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规则”,什么样的“规则”才是好规则?学生结合游戏活动,发表各自的想法,能够多维地看待游戏“规则”,正是“规则”的存在,让游戏活动得以展开。由此,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自然对“规则”的理解更深刻。
《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融入,要明确其主题,能够凸显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内容,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活动中锤炼行为。对于活动主题,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如“交朋友”“热爱班集体”“培养合作意识”等主题。这些主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与活动设计时,更要充分研读教材,整合相关资源,打造鲜明的活动主题,以教学主题带动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围绕活动展开讨论、实践,内化智慧。如在学习“装扮我们的教室”时,围绕该节内容,对活动主题的设定,着重体现在“集体观、责任感、合作意识”。由此,我们在活动设计方案中,将课堂观察、小组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进行衔接,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班集体,体会责任感,践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出示不同的班级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照片,思考“教室好在哪里?”,再对照本节讨论主题,如何来设计我们的教室?通过小组共同参与,让各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美化教室”任务,从活动总结中,对各组的教室美化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合作的价值。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于书面,更要将知识融入生活,从实践中来检验知识,促进知行合一。陶行知提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组织,更要贴近学生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入育人事例,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欢欢喜喜庆国庆》中,对于“新中国的生日”学习,我们设定“热爱祖国,感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主题。在活动内容上,安排两个任务,一是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二是感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对于前者,我们引入“万里长征”故事,“王二小放牛”“刘胡兰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等革命事例,从故事讲解、配合视频解读,让学生体会新中国的成立,历经了多年的战火拼搏。在感受幸福生活时,我们拓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如了解交警的生活日常;关注环卫工的一日生活,从真实事例中,激发学生对平凡岗位的尊重与敬佩之情。
在课堂上,秩序井然的氛围是确保活动高效实施的前提。《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教师要做好管理,调适好活动内容。一方面,合理分配活动时间。一节课,活动时间不能低于三分之一。如在“爱新书、爱书包”课堂活动中,我们设置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活动,让学生爱护书本,学会整理书包,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知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在活动细节承接上,设置四个环节。第一,播放图片,对比整洁与凌乱,激活学生的整洁意识。第二,导入“鲁迅爱护书本”视频,从观看中了解爱护书本的方法。如包书皮、不乱折叠、不乱写画、整齐排放等。对包书皮方法,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学会包书皮;将自己的书本摆放整齐,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四,突出爱书、整理书包的习惯养成。教师从活动用时、任务划分、小组合作、活动秩序等方面,确保活动有效推进。同时,活动形式要多样,可以是展示、可以是观察、可以是调查、可以是实践。不同活动形式,要注重教法的创新。如在《欢欢乐乐过中秋》中,对于中秋节的由来,有哪些传统习俗,团圆意识的体会等等,我们设置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问家人、查网络,认识中秋节;在活动分享环节,以“讲故事”方式,让学生展示对“中秋节”传统习俗的整理情况。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围绕“吃月饼”习俗,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月饼”,让学生感受团圆意识,体会家庭和睦、国家和谐的意义。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运用,提高了课程学习吸引力,让学生从活动体验中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