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阳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合作教学备受关注,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而在当前,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形式化,教师只关注了课堂组织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成长,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性、有实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只因形式的多彩而存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趣味化的引导、合作交流问题的设计以及及时的交流反馈等方面展开教学活动,促进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不应该是被动学习的另外形式,它应该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下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趣味化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心门,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期待的心理氛围下感受自我思考的乐趣。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引导或者是故事讲述等方法让学生对于文本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白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趣味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学会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提升自我的审美鉴赏能力。“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展示一段动态的视频,在这段视频中有一只飞翔的白鹭,请大家仔细欣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我们会为每个小组成员打分,看哪个小组描绘得更好。”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产生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学会了梳理文意,学会了巧妙组织语言。
在趣味化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感受到自己作为小组成员的价值,不能孤立每一个学生,更不能让学生在小组中做一个沉默者,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故而,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至关重要。
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合作交流,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当前,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存在着随意化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就会使小学生的合作交流走进一个误区之中,他们交流并没有实效性可言,学习也将在一种被动的情绪下完成,这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落花生》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让学生的交流更加有效。“同学们,在合作交流问题的时候,大家要集思广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自主阅读文章,合作解决这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话?3.这篇文章给予了你怎样的启示?4.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中,教师不仅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而且还关注了学生思想品质发展。
设计有效问题,不仅需要教师研究教材,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学情为依据展开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才情。
合作交流的效果检验也是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将自己的交流成果展示出来,使其成果得到科学的检验和指导,当前,很多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后,就结束了课程教学活动,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无法得到更好的检验,也会将合作交流学习模式推向一个毫无可控的风口,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疏通言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做有效的教育。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设计合作交流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3.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在这样的问题探究下,学生们便开始梳理文本意思,感受其中的情感,教师不要忘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就会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展开有效的教育。
及时反馈,才能因地制宜,才能使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能让学生自身发现在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指导学生改正和提升,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打开一条通畅的道路,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形成,但是在践行这样的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真交流、真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价值,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本文从导入、问题交流、反馈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课堂实践研究,意在使小组合作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