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红 上海商学院
我校税收专业毕业生作为本科水平培养的税务专业人员,主要从事税务、税务管理等复杂的税收实践工作,适用于各种商业企业或金融咨询公司、中介机构、政府或非营利组织,而不是直接应用于高层管理或教学科研。目前,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非常复杂,并且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背景下,税收信息化发展和税务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特别是金税工程进行到至今,对相关从业者的知识、技能储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对税务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建设,来改善这一状况是本文要进行探讨的。
税务专业因为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总的来说,在本科水平阶段,我们学生要求学习经济学、会计、经济法等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税务专业主干课程可安排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实践经验也相对较少。只有通过学习和研修,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足够现代税务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税务管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阶段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税务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介绍税务程序法及其应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构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这就需要该课程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最终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架构的形成以及其今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适用性。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还是在所使用的教材基础上制定的。目前我们教学采用的是吴旭东主编的《税收管理》,税务管理实务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主要设计为四个部分:“税务业务管理”“税收法制”“税务行政管理”“税务管理的其他内容”。如果税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只是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解释,教学过程强调对学生税务管理相关规定的记忆,这样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原则。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规定,而不能亲身应用于实践,在学生毕业后仍需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磨合或培训。在这种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下,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为“专业基础知识”上,导致学生职业训练的时间和机会极其有限,无法让专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最后的结果会使税务专业教育脱离实际工作和就业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往往是成绩高、能力低,难以实现学生毕业后顺利、快速地就业。因此,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税务专业作为专业知识要求高、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商业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体魄的同时,必须强调和重视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持续深入和宽泛培养。
自1994年以来,金税项目分成三期来建设,金税三期工程于2008年9月24日正式启动,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长时期的持续推动,坚持各个环节和流程的统筹协调,对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性、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提升国家财政治理能力等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税工程通过税收体系的业务重组和整体的优化规范完成了税收征管信息化,特别是金税三期系统,“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打造出目前的税收管理服务升级版。平台是指建立一个各级机关网络互联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统一的技术平台;所谓二级处理是在上述的基数服务平台基础上去构建以省局为主、税务总局为辅的数据处理中心和机制。所谓三个覆盖是指将目前所有税种、税务管理的主要工作环节、以及各级税务机关管理都要囊括在系统建设中;最后四个系统是指:征收管理系统、外部信息交换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如上所述,在金税工程背景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或者是采用单一的理论讲解明显是不合时宜的,无法培养出适应税收管理实务大数据环境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里可以进行探讨和深挖。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税务管理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案例来教学和研究的知识点有许多,例如,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代位权和撤销权的行使,对偷逃税等不法行为的处罚等等。
金税三期上线后,税收征管实现了“五证合一+税收实名制认证+国地税合并+信用体系+税收智能化征管”,这些变化使得教学中对税收管理中的税务登记、税款征收等内容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和适应。“以票控税”是金税第三期建设阶段的基础理念,发票与企业经济业务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逻辑关系,将全国所有发票信息统一囊括至“金税三期”系统中,通过分析发票轨迹以及发票与业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监控企业的经济行为,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假发票等手段逃避国家税收,这一变化同样要求对税收管理中的发票管理教学做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案例教学方面采用案例分析,课堂互动教学与讨论和撰写专题论文的方法来提高教育效果。开课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税务机关及相关企业实际税务案件分配给相应的学生学习团队,根据课程进度要求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以及阶段性的分析报告;课程结束时,团队需汇总各个阶段性的分析报告,最终提出对该案例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该方法可以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案例场景中,有效拉近学生与税务实务的距离,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税务相关实践的能力。可以结合“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和“情景模拟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切实地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校税务专业教学团队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不断总结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学团队不断研究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教学真正地贯穿于税务管理实务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税收管理实践能力得到切切实实地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以及知识应用平台的建设,注重知识在实践环节的应用,有效整合现有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创新精神,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达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税收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还通过与奉贤区国家税务总局的合作,开设实务专家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公司涉税事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考虑到学生税收管理实践零基础的情况,实践专家的专题课程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能力,还要全面地涵盖课程内容,如纳税申报、税务登记、账簿和会计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等。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实习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在税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税务专业的社会实践教育能够向学生展示和提供的基地和场所有税务机关的税务大厅、公司税务会计的业务流程、税务代理机构的项目联系和办理等,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逐渐复杂的税务环境和税收条件中获得初步实践工作的感性体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形成校内和基地的良好互动,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念。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并对所学理论加以印证,二者无缝衔接可以更好地完成应用型本科税收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毕业生的学以致用,定向就业。税务部门的高级财务经理、税务经理和业务专家也可以作为校外讲师,加强学生和专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专业知识交流,提高他们对税务相关业务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的深挖和配套组合,对提高学生的税收征管意识、提升学生税收管理业务的实操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案例教学所用实际案例需要教学单位和校外单位深入开展合作,收集经典案例,不断更新案例库做到与时俱进。而实践教学中需要有丰富职业经验的校外人员参与进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职业思维。社会实践需要教学单位加强和实习单位,实践单位的合作,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度,鼓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本科阶段基本知识,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实践经验,实操能力,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作为税务相关课程的教师,要不断督促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开拓视野,尽可能增加校内外实践教学课时和相应的课程设置,体现人才培养“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应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化现有的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以应用为目标导向,大胆探索应用型税收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满足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课外实践、综合考试等多个环节的要求,探索税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真正提高税收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既有扎实税收理论基础,又有税收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