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瑾 武汉体育学院
中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教学作为武术文化范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将武术的整体性与学生的内生动力有机融合,对于提升武术文化整体水平具有较强针对价值和指导意义。在专项素质训练理念指引下,中学教师通过专项素质训练引导学生探索武术世界奥秘,体验武术文化精髓,实现训练主客体交融效果,促使传统武术文化张力在文化自信支撑下熠熠生辉,中学生身体素质、共情能力、情感理解、可塑性也得到显著提升。教学实践中要深入探索武术专项素质训练多元载体,丰富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文化底蕴,聚焦中学生内在需求,实现降低运动损伤,展示武术魅力的效果。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改变了中学生运动损伤特点,将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整个过程推广至中学生运动生命周期,能够形成具有个体终身运动属性的活动行为,从而更好展示学生所要表达内涵,实现提升中学武术教学目标效果。为此,中学武术教师要适度引入核心体能相关专项训练科目,开拓学生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视野。同时,明确中学生专项运动提升教学方式整体创新,积极展示武术专项素质训练交融性,消除单纯训练造成的单一性、单调性。中学武术教师通过学生专项训练的个体心理描绘,在指导学生进行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时,聚焦训练心理活动紧密地与运动损伤现状联系,给予学生当前武术专项素质训练积极暗示和评价。中学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要通过技术特征和心理活动描述,真正将武术魅力与学生体会到的技术性真实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中学教师需要精读细研,了解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课程编排特点。切实明确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教材的整体思路、锻炼价值和文化出发点,聚焦中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提升学生对于武术基本元素认知程度和运动损伤的认知范畴。其次,了解中学生武术专项素质训练内容设计,体会其中蕴含的武术专项素质训练价值。再者,借助教学中要求的日积月累的部分,拓展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视野,为将来的更好学习和利用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体会武术专项素质训练基本技法,跟随武术专项素质训练内容与形式变化,激活学生的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感。在武术专项素质训练中,中学生囿于自身理解能力等问题,也会出现对于武术专项素质训练不同的理解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武术专项素质训练的差异,探索具有特色理解路向。引导中学生通过自参与、体会、感受,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课堂变得更为灵活生动、意趣盎然。
一方面,统合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课程。武术专项素质训练中,教师要去引导学生深入训练,体会其中所表达内容与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武术文化和运动损伤基本特性。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学感受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文本,进行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激发学生学习专项素质训练兴趣,塑造良好锻炼思维,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感受力融合。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文本一般都具有极强旋律感、速率波动。在具体武术专项素质训练赏析实践中,可以通过训练主题的把握、内容意涵感悟,引发了中学生共鸣,达成了武术专项素质训练情韵升华,从而有效避免此间发生的运动损伤等相关问题。
基本功是武术套路的基础,基本动作是武术训练的前提。中学武术练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就在于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青少年时代,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素质发展提升较快,利用该时期开展相应的基本动作与基本功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为未来武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考虑到学生在练习时可能存在的感觉动作枯燥、内心抵触情绪等,要在练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思想激励。既可以用老一辈武术家长期练武的心得和坚韧精神来激励学生,也可以将整体的基本功训练进行趣味化分解,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乐趣,从而不断提升锻炼的水平和效果。尤其是,在具体训练中,要注意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既不松松垮垮,也不盲目硬拼,而是将单个的动作练习与整体练习结合起来,组编出具有一定套路性和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并根据套路学习的需要,反复进行分组练习。
中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实际上真正涉及的传统武术知识并不完全,可以说仅是某些领域的基础性动作。一方面,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在保证所学内容前提下,明确诸多易混的内容,化解可能出错的动作,通过对比讲解和示范展示将所学内容质量进行全面提升。例如,在弹腿、蹬腿和弓步、仆步等训练时,严格讲清楚完成各类动作的路线、方向,明确不同动作的标准、要求、要点、规格,确保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把握关键环节和基本规格。而在冲拳、推掌等环节上,可以力图通过力达拳面,使得动作的发力点以及“寸劲”能够掌握在合理的空间和火候。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于某一个动作反复体会、全面揣摩,直到完全掌握其基本要点。另一方面,在武术套路规范化前提下,要全面提升学生武术意识,强化攻防含义的基本套路,追求健身、攻防的内在效果,继而进行具有自觉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实际上,武术套路训练水平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的强弱及表现力的高低。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强调武术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在学生刚接触到武术学习时,就要强化武术意识的灌输。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动作架构等方面的问题,借助套路演练,确保动作流畅性。
中学武术教学的时数限制较大,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的训练安排时,要对于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基本动作和基本功,使其能够全面贯穿于武术课及其他项目课程之中。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要针对不同项目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有目的地展示该项运动所需的身体素质。同时,在课堂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训练中,要适度加上基本动作和基本功的练习内容,从而有效地增强身体素质、完善步法、腿法、手型、掌型,使得整体动作自然规范、灵活自如。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武术骨干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模式,使得2-3人形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学氛围。在课外小组教学中,可以采取定期教学的方式,组织小班进行分组训练和评比,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勤奋练习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发现、发挥、培养、利用学校中的武术骨干,使得他们成为小组教学中的“小先生”,通过有意识地将他们安插到各个小组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教师要定期检查课外作业开展情况,表扬先进、鼓励后进,多批评、多指导学生掌握套路动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全面分析和认真研究,将武术教学的溢出效应拓展到中学体育教学中。
中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教学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套路动作,形成完善的动力特征。
对于中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而言,考虑到某些动作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分解教学的方法,先将复杂动作分解,引导学生在了解原貌基础上把握简单的动作规格、线路、要点和细节。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动作的全貌,在头脑中树立起整体的概念体系。同时,把教学重点放在步法、步型和上下肢变化的配合上,强化不同动作的细分结构,力图用简化语言将动作的要点、路线和规格分析清楚,将头部、四肢、躯干的配合了解明白,缩短学生掌握各个分解动作的细节的实践,确保学生优质高效完成上述学习任务。
中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导作用,借助自身知识储备,凭借通俗精炼的讲解语言,依托项目教学的发展过程、套路特点和技术要求,对于具体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例如,在太极拳的讲授时,既要注重学生排除私心杂念、专心练习,也要强调意识、呼吸与动作的相互结合。既要结合示范动作开展引领转换,也要在于呼吸等的配合上,讲清楚呼吸的基本套路,并结合相应的动作,反复练习、深入体会,继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中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在动作学习和术语接受时,学生因为某些术语和技术要点掌握不够,往往呈现出动作僵硬的特点,从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在此种情形下,要通过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相关的示范与讲解。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涉及“白鹤亮翅”的动作教学时,有的学生因为重心掌握不好,易于造成挺胸收腹的错误动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进行相应的纠正,防止重心倾斜。通过正误对比,反复进行示范练习,继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某些套路专项训练,既要重视集体训练,也要强化分组练习的重要性。在集体的练习中,教师所处的位置较为重要,要根据相应的动作运行线路选择合适的位置。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将较为熟练、技术动作较好的学生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分组练习中,要注意将不熟悉动作的同学安排在熟练同学周围,通过教师示范和对标对表,提高训练效果。同时,教师要加大巡查指导力度,对于个别问题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体纠正。
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依托教材发出指令,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在游戏化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更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度模式,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和自主实践的空间,学生能够借助游戏化自主、自由、自动、自发地学习,探究体育知识背后的奥秘。当然,这需要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在备课准备时,自觉融入游戏化思维技巧,借助MOOC、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韵律操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将教授内容整合为PPT课件,其中要融入对于技术动作的动画分解。在此过程中,将国际上优秀的韵律操运动员比赛视频进行分解整理,通过动作慢放的形式,供学生深度学习。对于学生的训练,教师可以采取投影仪投影的方式,将学生动作投放到墙面上,供学生互相评价。对于课堂表现,教师可以借助手机、录像机进行录像拍照,在下节课上练习后对照分析,以便确保练习进展,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