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针对经济新常态发表了重要论述,同年11月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再次全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具有的时代特点、时代机遇、改革措施,针对国内外所面临的风险趋势和复杂矛盾提出战略性预判。中国经济增长率发生了变化,为了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进而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总趋势做出预判,全方位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建设。
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30多年中经济增长率接近10%。就目前形势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要在合适的目标区间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国经济外部发展常态收缩。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发展扩大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外部需求发展出现常态性萎缩,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再工业化”、“2020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是西方经济强国提出的战略措施,其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占据经济制高点。与此同时,还想重新构建国际贸易准则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经济模式发展的调整,推进发展优势产业,进而中国经济外需环境就要随着变化。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滞后,而国际创新驱动竞争环境严峻。全球即将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主要是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意在掌握未来新型科技和新型产业,以达到占据经济制高点的目的,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使得我国不得不加快经济创新驱动型转换。我国产业发展就目前形势而言的确存在很多不足,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产业发展属于粗放发展模式,如: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科学技术结合程度较弱,使得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高。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政府投资,市场因为政府的干预很容易使市场信号失去作用。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就要明确知晓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给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提高提供一定的基础。
其三,资源环境制约性逐渐加强,人口红利逐渐降低,外向型经济传统人口红利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逐渐降低。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外需,进而使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性越来越显著,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是逐渐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维持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发展回归其稳定增长区间。
其四,“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经济发展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难题,同时也要释放红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知,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是必要的优化经济结构,只有经济结构发展完善才能使其跳脱出中等收入陷阱,如此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结构发展,使社会流动性能力加强。新常态下我们必须要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以便更好促进提高经济增长,不断开拓发展新的增长动力,进而才可全面有效地保障与提高民生。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在2003年至2007年这五年时间里,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升高,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降低,经过四年的发展才逐渐使经济增长率恢复到稳定。经济体制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规律就是经济增速回落,进而我们需要理智应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经济新常态中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是有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趋势。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全球机制层面的中低端。我国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是2013年,2014年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比2013年还要高,结构优化逐年增高的趋势。新常态经济下提倡发展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优化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
要素驱动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核心部分,投资驱动逐渐过渡到创新驱动。回顾我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征程,其主要特点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且产出率较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处于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潮流中,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变。数据分析显示,由自由体制改革、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等因素,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三倍。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增长动力,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资源配置的转换在市场发展尤为重要,在市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基础就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条件中起基础性作用,很明显地表明了政府拥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特权。我国经济体制在20多年实践发展过程中,一直属于政府主导的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等的情况还是一直存在的,同时腐败也不可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放权将资源配置决定权交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要不断调动内生动力,利用好各种调控方式促进市场平衡稳定的发展。
将经济福祉转变为包容共享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升高且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国民收入总值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这充分地证明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随着我国现代化各个方面协调稳定发展,使城乡由二元结构逐渐过度发展为一元结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快速建造的过程中,区域增长格局、协调发展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也要发生转变,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从经济福祉逐渐转为包容共享。
新常态经济发展特点是放慢发展速度,货币政策归根到总量政策因此会受到“流动性偏好陷阱”的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二者具有的特点是相悖的,所以在短时间内要先择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使用的过程中其特点就是双目标同时锁定,将利润和货币供应同时锁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要利用多种价格工具(利率),如若经济出现下滑趋势诸多的利率工具将被迅速淘汰微效小型企业,进而导致失业率的增高。我国对货币政策的运用不可全部效仿发达国家运营模式,因为我国货币政策具有的风险与西方国家有所差异。美国在1970年代出现滞胀,因此政府降低了利率且扩大了投资,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投资,低水平投资在市场回暖之际迅速崩溃,从而有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美国大不相同,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导致我国货币供应不足,但是并未影响到银行的发展,进而我国要发展加强货币需求,从长远角度来看,为了有效调节货币政策也要全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提升。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深化改革财政金融政策,是使产业结构发展为中高端的基础支撑。财政政策在经济下行时可能会出现“挤出效应”,进而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们还是会选择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30多年中GDP增长速度均值10%,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则高达15%,这显然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数值较高,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中财政政策发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经济新常态下选择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要使地方性政府减少依靠中央政府以及推行改革税收制度。
新常态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难题是需求管理无法有效解决“滞胀”现象,与此同时,需求管理应该注重总量和短期效应,在短期内无需进行制度创新。短期内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进而不同地区失衡的位点也不尽相同,统一需求管理政策实施的可能性不大、不合理的。供给管理的目标是生产者,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生产者的成本。通常而言,货币政策的需求要高于供给效应,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影响税收、支付等方式影响厂商的成本。供给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降低成本且提高效率,通过供给管理制约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管理不能解决结构问题,它主要作用是调节总量。政府注重需求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所属短期,且效果显著。相反,供给管理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长期性的管理就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且效果滞后。因此,应该调整仅从需求管理角度出发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要合理地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到一起,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
经济新常态的资源配置在市场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就目前形势而言,经济发展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确定,且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压力,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减少腐败、依靠市场力量也是应对变化的环境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到位,政府职能发挥得合理与准确才能有效确保经济体制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也要建设好道德和习俗的风气,市场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诚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