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洁
英语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小学生还处于语言思维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所以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快速的接受一门新语言的。教师应当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特性入手,通过英语绘本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英语,通过对单词、句子的学习整合并再造,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选择英语绘本的时候,应当注重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学习特点,很多英语绘本中都会配上相关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削弱了学生对绘本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使用英语绘本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的目的去阅读英语绘本,教师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扩充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讲“Our animal friends”这一课程时,我通过询问学生是否去过动物园,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动物园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对其生活习惯是否有过了解?然后再向学生介绍《Little Creature》这本英语绘本。从课本引入绘本,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绘本。用教材中所学的单词去理解绘本,达到学以致用。课文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绘本阅读的知识就像一片大海,让学生能在英语的海洋里遨游,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课程的内容。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绘本去巩固学生的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绘本的封面图片以及名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想象绘本中的内容,然后将绘本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朗读绘本中的对话和描述性语句,让学生通过听力的方式,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学生通过小故事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绘本中所涉及的单词以及语句表达方式,从而掌握绘本中所包含的英语知识,充分发挥英语绘本的教学作用。
例如,在学习“I’m Liu Tao”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类似于句型对话,然后再通过《From head to toe》这一绘本,对学生进行引导。去翻译一些类似句型,巩固课堂的知识点。英语学习并非盲目的听说读写,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英语,才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在知识再造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延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延伸。通过调动孩子的眼、耳、口协同作用,充分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绘本向文本的转换过程,也是学生的理解由粗到细、由虚到实的创造过程,学生逐渐实现“窥一洞而知全局”,并达成“据一洞而造全境”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积极发挥想象,开展独立思考。教师可以对绘本的大量留白进行填充和细化,主动创造更加具体和适切的内容、情节和细节,即生成意义并建构理解。不仅如此,该创作过程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与创造的过程。教师从词汇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构建、主动创造,以自由创作的方式克服思维定式,避免千篇一律。
如绘本“What’s going on?”讲述的是小动物以叠罗汉的方式送熟睡的小鸟回家的故事。教师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将绘本创造成一个更为具体、丰富的对话文本。其中一组学生根据绘本核心句型创编了一个小朋友通过叠罗汉方式摘取苹果的故事文本。内容如下:“P1:Look,the apple tree.P2:I want to eat the sweet apple.P3:OK.I jump,jump.But I can’t pick the apple.The tree is so high.P4:I have an idea.P1:What’s your idea? P4:…is on the… And…is on the… P2:Oh,I can pick the apple.P3:The apple is so yummy.”。
文本向绘本转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删除和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在复杂的故事情节中挖掘主要线索,做到散而不乱,有规可循,由此锻炼其聚合性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线索和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和复述绘本,让学生学会归纳文本大意和划分片段,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感知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意象的选择、情节的设计、画面的绘制、语言的组织,并根据自身偏好和注意差异等创作自己的绘本作品,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换言之,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要重视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要注重对聚合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改写绘本故事,或者是一些给予了想象空间的绘本进行结局续写,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故事转换成小组剧本,在课堂上将故事表演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当通过绘本阅读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教师应当结合教材所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发挥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