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作舟 孙晓竹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革命老区,其红色旅游较全国各地更加具有风格与特色,红色旅游中的统一战线资源对发展红色旅游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红色旅游体系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识别性。根据2010年贵州省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省重要革命遗址共2130处。其中1919年至1949年形成的革命遗址共1536处,其他遗址152处,剿匪斗争遗址442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79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遗址共943处,领导人故居104处,烈士墓地395处,纪念设施309处[1]。
贵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构成要素有优势、资源组合有特色、区域优势有提升等特点。
第一,贵州省红色旅游资源因其独特的历史积淀优势明显。其一是长征红色旅游资源。中央红军在贵州行程4个多月,先后途经68个县,攻克31座县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猴场会议、娄山关战役、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都是长征史上光辉的重大事件,奠定了贵州成为中国革命关键转折点的历史地位;其二是抗战红色旅游资源。贵州作为抗战期间的战略大后方,有美国飞虎队基地、关押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息烽集中营、国民政府关押日本战俘的镇远“和平村”、运送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晴隆24道拐等。这些革命遗址共同构成了贵州独一无二的红色记忆,成为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第二,贵州省的红色旅游资源组合极具特色,自然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交相辉映,极具文化感染。真山真水真人真事,更能调动旅游者的视觉感受,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国革命胜利的艰苦,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
第三,在过去十年,贵州省保持后发赶超强劲势头,经济增速一路领跑全国。而贵州旅游业则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业、处于增速最快的时期。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除了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之外,贵州旅游总收入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步入全国第一方阵,奠定了从文化和旅游大省迈向文化和旅游强省的坚实基础。
红色旅游资源除了具有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功能外,同时还具有一般旅游资源所不具备的重要功能,即向大众传递正能量,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和谐。红色旅游将教育、休闲、娱乐等理念相统一,有着较强的教育意义。第一,传播对象广泛。旅游是全民参与的活动形式,具有人群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即具有大众化的优势。旅行者通过红色旅游中的各种体验活动,不仅够学习到革命历史,还能得到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教育和洗礼;第二,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旅游景区依托真山真水、建筑、资料等革命者走过、用过、住过、见过的实景,使旅游者身临其境。这种教育形式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加深了旅游者的理解、记忆;第三,感性认知强烈。红色旅游可将旅游者的集体认知提升到感性认知层面。红色旅游资源是书本历史知识的载体,可以通过对各个红色景区进行游览,获取比书本知识更为直观的感性材料,可以获得生动,印象深刻的第一手材料,游客很容易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共鸣;第四,观光次数频繁。随着红色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地建设也在快速发展,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思想教育是长期的,对红色旅游地的参观和学习,往往不是单次和浅显的。
统一战线与红色旅游的关联紧密,除了彰显教育意义外,红色旅游与统战文化之间还存在四个共性: 一是政治性。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统一战线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属性;二是文化性。红色旅游承载的“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智慧。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历来为我们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统战思想中则富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2];三是教育性。红色旅游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是传承和培育“红色基因”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旅游者的需求,更可以成为统一战线成员思想政治引领的课堂。通过组织他们到革命圣地、根据地、纪念地接受教育,可以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四是经济性。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红色旅游也不例外。统一战线的红色旅游开发作为红色旅游中一个特殊的产品,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浓厚的传奇色彩(往往和一些知名人物、重大事件紧密相连)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等方面的优势,对发展红色旅游有着积极作用。
(一)红色旅游中的统战方针政策资源。红色旅游的脉络贯穿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作为党的“三大发宝”之一,统战文化资源在红色旅游资源中有大量体现。如民族政策在贵州的成功实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居住着 48 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达 17 个,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省的 39.7%,有“文化千岛”的美誉。红军长征到达贵州之后,党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为红军的活动获得贵州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支持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从而为红军在贵州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有利条件[3]。
(二)红色旅游中的统战历史遗迹资源。如贵州著名民主人士周素园先生故居。他参与领导贵州辛亥革命,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1907年创办了贵州第一份日报《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推行政治改革。他的故居及相关历史遗迹也是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
(三)红色旅游中的民族宗教资源。红军在贵州行军期间发布了《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针对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开展民族工作,实践民族政策,并获得成功,为建国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完善积累了经验。红军在贵州的革命实践,对促进苗、侗、彝等少数民族的觉醒,激励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4]。
(四)红色旅游中的海外统战资源。除红军长征留下的丰富红色遗迹外,贵州还拥有丰富的抗战红色文化资源。如镇远“和平村”、美国“飞虎队”驻地、晴隆24道拐等,这些红色景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见证,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见证。可以有针对性的邀请亲历者的海外亲属到贵州参访,扩大贵州在海外的知名度[5]。
红色旅游是旅游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有机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统战工作一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重要的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基础。红色旅游的发展一定会为统战工作提供保证,发展红色旅游除了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保持国民政治的高度觉悟,使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壮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