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的资产管理行业转型

2021-11-22 02:41
中国外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循环资管机构

新冠肺炎疫情给资产管理业带来不小的冲击,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的延期,则为资管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在监管政策、客户需求、金融科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资管行业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

2020年资产管理行业回顾

资管市场冷热不均

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资管市场总体规模(简单合计)超过100万亿元,仅次于美国、英国,逐步进入世界前列。从资管产品发行趋势看,总体旺盛,但结构问题突出,呈现冷热不均的问题。

第一,资管机构间的资产管理规模呈现分化态势。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管、期货资管保持较快增速;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继续保持收缩状态。国内资管机构的市场份额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原本位居第二位的信托公司已经被公募基金、保险资管超越。

第二,不同规模资管机构的发展不均衡。资管机构间的马太效应更为明显,头部机构的市场发行明显更胜一筹。公募基金2020年发行火爆,全年发行规模超过3万亿元,但也存在部分中小公募基金机构发行失败的现象。有五家信托公司2020年未发行信托产品;发行过信托产品的信托公司中,发新规模排名第一与最末的信托公司相差近250倍。

第三,不同资管产品收益率走势差距明显。2020年,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为3.78%,公募基金中主动管理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50.66%,灵活配置基金平均收益率为43.24%,债券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27%,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23%。全年中,权益类公募基金、混合基金更受投资者欢迎。

监管政策有收有放

以落实资管新规为核心,监管政策有收有放,监管政策统一性更强。

一是继续加强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保险资管、资金信托等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相继落地或完成征求意见,继续加大力度压缩融资类信托、通道业务,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基本完成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的整改,推动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改革,提高合规要求;加强资管产品销售监管,针对各类基金、理财等产品的销售、销售机构出台新的监管要求,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保持强监管态势,针对资管业务展业中的内控体系不健全、销售流程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客户适当性工作不到位、违规提供通道服务等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对社会关注的“原油宝”等重大理财事件,进行了深度调查和从重处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二是促进资管行业创新发展。针对资管新规落实进度情况,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年底;简化了部分公募基金的申报流程环节,部分修改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监管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资管业务的发展需求;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创新资管产品,新增了投资顾问试点金融机构;完成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机制的构建,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跨境金融及资管业务的创新实践,加快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并拓展其广度。

资管机构创新求变

加快弥补自身短板。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加快弥补自身的投研体系建设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以及净值化管理缺位的短板;券商资管弥补自身主动管理能力不强、内部协同效应不突出的短板;公募基金弥补自身渠道建设、产品创新能力的短板;私募基金增强自身规范发展、发掘市场机会的能力;期货资管强化在金融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细分领域的竞争能力。

推动产品创新。银行理财加快推动养老理财、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主题理财、FOF(基金中的基金)等理财产品的研发;信托公司布局“固收+”、TOF(基金中的信托)、打新、指数增强等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券商打造基于FOF、“固收+”、权益投资等为核心的产品体系;保险资管努力建设面向个人客户的投资理财产品。

寻求机制创新。公募基金公司探索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形势,信托公司探索跟投等激励约束机制,银行理财高薪引进专业人才,均体现了机制创新对于发展转型的驱动。

重塑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四个方面

监管政策

当前,从我国资管行业监管政策的发展看:一是推动处置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限制表外非标业务的过度膨胀,推动非标转标,扩大资管机构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便利程度;二是推动统一监管,实现同类资管业务适用基本相同的监管规则,避免形成新的监管套利;三是监管重点由产品层面向行为层面、投资者保护层面倾斜,加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推动打破刚兑,稳定投资者对于资管市场的信心。随着资管数据系统的建设完成,基于宏观审慎的资管行业监测指标、功能、体系会逐步落地,更加有利于评估资管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在持续变革的监管政策环境下,资管机构需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增强监管要求与现有业务模式的融合性,增强自身适应监管政策的敏捷性,才能形成先发优势。

行业新参与主体

一是在P2P等互联网资管主体大量退出并受到严格监管的同时,新的资管机构主体如理财子公司、外资机构等加入市场竞争。从日本等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的格局看,海外资管机构在普通居民理财方面的竞争优势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和培育,但在海外投资、另类投资、机构客户服务等方面,则能够较快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随着海外资管机构的加速准入,其短期内更多可能采用跟随策略;长期来看,则可能在投资理念、客户服务方式、产品设计形式等方面给资管行业带来深刻的改变。二是资管行业生态的重构带来了买方投资顾问等新的参与主体。在英美等海外资管市场,随着资管产品复杂程度的上升,需要寻求投资顾问的帮助。后者从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其制定资产配置方案,从而形成新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我国的买方投顾试点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其有效参与资管市场则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决策,对于规范资管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投资者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中枢将相应下移,经济发展所能够产生的财富效应降低,从而会促使更多居民寻求通过投资提升财富创造能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速度正在加快,国内储蓄率已由2010年的50.7%下降至2019年的44.6%。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投资者综合金融素养不高,对于投资风险认识有限,更多偏好于稳健投资的资管产品。

金融科技

2020年疫情期间,金融科技成为保障资管业务顺畅进行的重要基础。资管机构在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需要关注到伴随金融科技而来的两大新趋势。一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涌入。我国正逐步加强对金融科技企业参与资管行业的监管,将其纳入统一的监管架构。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其吸引流量的能力、了解客户喜好的能力、开放平台组织产品的能力,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占领市场。传统资管机构如何与金融科技巨头开展资管领域的竞争和合作,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命题。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改变行业的部分业态,如更多投资者适应线上购买资管产品,银行等传统代销机构的核心地位出现松动,智能投顾的出现也将替代部分理财人员。

2021年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资管行业需要发挥更大作用,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监管政策宽严并济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针对部分在过渡期后仍难以完成整改的资管机构,将会提供个性化的延期方案,资金信托新规等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将会最终落地。促进我国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方向没有改变。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压缩融资类信托规模、通道业务规模;完善信托公司资本管理、理财子公司的日常监管制度;深入推动买方投顾、REITs等资管产品服务试点和推广,推动更多机构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加强对互联网资管、地方交易所、第三方财富管理的监管,实现所有资管业务均要持牌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化解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强各类资管产品销售规范性监管,推动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

金融市场波动下降

2021年,在新冠疫苗接种加快普及的背景下,全球疫情有望迎来曙光。疫情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将下降,全球经济社会有望逐步回归常态。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更多集中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政策变化程度、中美贸易摩擦变化情况以及全球债务风险是否可能升级等方面。整体来看,2021年市场对于疫情后的宏观经济走势相对乐观,加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很快转向,有利于金融市场平稳向上。我国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优质资产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投资者乐观情绪相对较高,均有利于股市行情的延续;不过也需要看到,估值水平上升空间、政策边际变化、供给压力增大等因素对于股市也会形成一定的阻力。2021年股市收益率会相对降低,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债券市场方面,疫情时期的特殊政策将逐步退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维持高位,均不利于债券市场的走势;但也要看到,2021年的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加之通胀压力降低,可能形成债券牛市的拐点。考虑到债券市场周期转化过程中,利率债先于信用债,预计2021年利率债整体投资机会将会大于信用债。

投资主体加速进场

在经济增速放缓、房价平稳运行、存款利率保持低位的情况下,更多投资者会选择投资资管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资。这里面值得关注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第三支柱可能会有实质推动。学习和借鉴海外做法,推动以养老账户为基础,为居民提供累积养老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帮助居民优化资产配置,形成更加健全的养老金体系,以降低财政负担。由于养老金账户一般可投资范围多为债券、股票、储蓄存款、公募基金等高流动性资产,第三支柱的建设将会给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以及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二是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有望实现跨境资管领域的更广泛合作,促进海外资管产品的“引进来”和国内资管产品的“走出去”,有利于吸引更多海外资金,提升我国资管机构的全球化布局和市场竞争力。

资管机构竞争加剧

资管机构转型发展逐步进入关键之年。尤其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紧迫。相对而言,对信托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更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多数资管机构均布局证券投资领域,这既符合监管导向,也是把握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机遇。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个赛道中,资管机构所倡导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重叠之处,都是围绕FOF、“固收+”等打造符合现阶段客户需求的稳健资管产品,发展理念和产品体系更为同质化。对此,资管机构会以降低管理费率、完善服务体验、突出品牌影响力等手段加强竞争力。但从根本上说,资管机构只有打造在投研体系、创新能力、风控能力、内部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胜一筹。面对竞争,资管机构的市场定位可能会有所分化,规模较大的资管机构可能会定位于综合性产品服务商,而中小资管机构则更可能定位于精品型产品服务商。

产品创新迭代更替

资管市场的发展,需要围绕客户需求,通过不同资产、不同策略和不同周期的产品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资管产品。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过程中,基础资产日益丰富,资管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具体而言: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出发,可进一步发展FOF、MOM、多资产配置等创新产品;从降低成本费用以及择时要求出发,可加大各类指数基金、ETF等被动管理产品的研发;从产业结构调整所蕴含的投资机遇出发,可发展专业的产业投资资管产品、ESG主题资管产品、影响力投资产品;从服务于客户目的达成的角度出发,可开发负债驱动资管产品、低波动资管产品、目标日期养老产品、慈善+理财主题资管产品、消费权益+理财主题资管产品等。我国资管市场产品仍较单一,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客户需求、投资机遇变迁等要素,创新研发资管产品,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循环资管机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不改转型方向
财政部:资管产品暂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券商资管挑战重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