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庆
(宁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样也迎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光明前景。全民健身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发展背景,众多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体育娱乐活动项目也出现了许多新花样。可以说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参与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短时间内的快速激增同样存在巨大隐患。一方面,运动项目脱离实际,运动器械使用不当,错误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等导致身体出现伤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希望的同时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的人口分布和复杂的地区差异,全民健身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在新时代的开端中将全民健身真正落到实处,打破地区差异与年龄界限,将正确的运动方式与习惯传播到全国各地,最终实现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目标。
“体育”由“体”和“育”两部分组成,在学校的教学科目中“体育”显然是极为特别的存在。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在现代竞技体育及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今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偏向于竞技体育,而全国各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并不理想。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复杂多样,极具趣味性和健身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地方特色和地方影响力,在促进发展全民健身的浪潮中具有重要作用。西方的体育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以强调运动能力为导向,强调生命在于运动,提倡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中国传统体育则以儒家“天人合一”、道家“各安天命”、佛家“慈悲为怀、渡己渡人”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和修养。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我国竞技体育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中,在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更加重视和提倡对于传统体育思想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接纳和融合现代体育思想和方法手段的同时,创新及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在国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让国民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能够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体育的普及与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进程。
在发布“全民健身”等一系列号召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现象明显增加,参与体育运动氛围明显提升。李坚锐认为在传播性疾病过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蔓延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许春煌指出:在体育锻炼和参与情况方面,因疾病的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每日参与身体锻炼的时间较以往也略有提高。所以,当人们面对没有对应药物治疗,所依靠的抵御手段是自身的免疫能力的疾病时,会极大地促进参与体育运动人数的增多。夏雪芹在研究中表明:由于病原体的不确定性、传染性强,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引起全社会人民的心理焦虑和不安,出现了群体性的心理恐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的影响下导致人人自危,所以疫情的蔓延影响的不只是国民的身体健康,在精神上也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冲击,而通过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也可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排解不良情绪,调节人们焦躁不安的心理,促进治疗效果的同时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抵御和对抗病魔,保证自身健康的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良好作用。
1949年至今,国家不断重视国民体质的发展,体育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体育相关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在大步向前。近年来,体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不断重视和强调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于善旭在《从提倡到保障到战略:新中国70年全民健身事业的依法推进与提升》研究中指出:党和国家为促进与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在政治和法制领域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保证了体育活动的法律保障,但是在体质监测及新型体育项目如动力伞、滑翔伞等方面的法制建设还略有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体育改革相对滞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法治的建设就是战役的粮草,法律体系的建设决定了国民体育发展的进度和方向,对于实现国民体质的快速提高及实现全国人民的健康生活目标有重大影响,只有完善与体育相关的法律体系,建立由经济社会引导转变为以宪法为主要指导体系的体育发展方向,国民体育才能真正走向正轨,才能全面促进国民体育的发展,为国民体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要想鼓励和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国民体育的稳步推进,强健国民体魄,促进国民身体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体育专业人员的培养格外重要。为促进国民体育的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则明确提出,2030年要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对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数量要求。人才是行业发展社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环节。国民体育的发展和体育各专业息息相关,体育教育专业影响着未来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水平,更影响着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体育意识培养,而社会体育专业人员的培养也影响着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更关系到中坚力量人员的体育行为。体育是一个领域、多个方向发展,各个方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促进国民体育的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就要培养全方位、多科目的体育专业人才,这些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势必将对高端国际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着眼于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需要,高等体育院校要进一步坚守体育特色,扎实体育新闻、体育外语、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体新结合、体外结合、体艺融合,发挥本、硕、博联动的育人机制,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健身、广场舞等指导员人数占据大部分,而其他相对冷门及危险性较高的行业指导员较为缺乏。据调查显示,城镇中社会指导员基本符合规划要求的发展形势,而乡镇中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及涉及相关专业方向的发展进程仍普遍落后于城市地区。只有解决乡村地区居民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状况,才能更好地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一个人躯体、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而且是指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个体想要掌握促进身体健康的方式方法,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相关原理及知识,并且能够科学地进行相关活动,为自身制订有效的健身计划,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目标。国民体育的发展不仅是要求体育行业的发展和体育专业的完善,更是要求国民对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求真与求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避免在促进国民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体育知识传播风气的形成,要保证国民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防止体育专业人员工作不认真负责,在体育知识、健身手段与方法传授的过程中出现方式方法重复、无创新等情况,让国民真正掌握和了解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和基本原理,以及对自身有基本状态的评价方式,使国民能够制定简单运动处方,并由需求者向自主者转变。
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是生产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应有之义。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不仅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和职责,对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及社会各级机构要从思想理念层面高度重视自身在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方面的职能,并积极参与,高等体育院校也不例外,应积极承担起传承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