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工作中,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之内,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工作中应该重点和健康教育融合,利用有效措施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中,灵活性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意识,增强各方面的教学指导效果。
大学生处于从青年阶段向着成年阶段过渡的时期,身体形态、生理机制与心理变化速度很快,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对身体健康、心理个性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体育教学的工作中,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体育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意识,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健康教育中强调学生要有合理的作息时间,按照身体需求搭配营养,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目的也是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将体育教学的运动锻炼和健康教育的日常作息与饮食习惯调整相结合,能够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育属于全民健康教育的基础部分,主要因为我国青少年学生占全国总人数的25%~33%,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学校青少年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够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国家优秀的后备人才。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因为在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课程内容缺乏更多健康教育的部分,而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作为载体,二者之间能够相互弥补,并且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相互融合之后能够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身体素养,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
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融入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改善体育教学现状,还能促使体育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具体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中,虽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丰富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还存在缺乏健康知识的现象,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可以按照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指导学生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在促使身体器官良好发育的同时,还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利用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良好发育,形成系统化的体育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进行体育和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的改革试验,但是多数研究都是从理论方面进行宏观性的讨论,着重对健康教育和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重点强调全民健康,提出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高度融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融入健康教育,可以在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质,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在二者相辅相成的情况下,弥补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缺陷,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国家的战略要求,不断增强各方面的育人效果[2]。
近年来,虽然在体育课程中已经开始设置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在教学期间经常会出现分离教学的现象,即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之间相互脱离,并且健康教育多为理论课程,课时很少,不利于体育课程和相关的健康教育良好融合,对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也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借助二者之间的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习惯、体育品德等,促使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道德健康性。
为了能够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之间全面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应制订较为完善的融合方案与计划,确保相互之间的有效融合与发展。首先,应该制定教育目标之间的融合。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身心健康性,健康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减少健康影响因素,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想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就应该制订完善的目标融合方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设计健康教育目标,形成“健康中国”的理念,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认真学习健康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增强整体的融合效果。其次,应该制订教学内容融合的方案[3]。在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健康知识,按照学生的能力针对性选择运动项目,适当融入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在体育课程中为学生设置常规的健康习惯知识、季节性健康知识、运动健身的健康知识等,每节课都需要按照课程内容融入健康教育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在身体锻炼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健康内容,使学生可以利用健康知识全面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习健康知识,增强融合教学效果。最后,应该制订二者良好融合的教学方案,结合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况,在课程中融入学生生长发育方面、青春期保健方面、安全应急方面的健康知识,设置专题性的健康教育体育课程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运动和健康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二者融合的积极作用和优势。
在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应制定二者融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体系融合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师单一量性评价的模式,不再注重结果性的评价,而是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点开展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工作,采用动态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等,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相互融合评价的工作中,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可以将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手段,定量和定性评价手段,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的评价手段等有机整合,引导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增强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健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4]。
例如,在评价工作中应该使用理论测试方式、心得体会测试方式等评价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利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与生活实践操作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能力和健康行为。在课堂评价期间应利用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活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健身观念意识,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整合的过程中,应借助各种教学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体育课程知识和健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为使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之间良好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各个部门的合作,尤其是体育教学、校园医务部、心理健康教育部等,必须要强化合作的力度,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进行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创建完善的融合发展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5]。
例如,在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其他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应该为学生全面讲解体育课程知识,借助校园医务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的专业力量,使体育和心理健康之间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体育课程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习惯,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提升身心健康性,增强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融合效果[6]。
目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开始融入健康教育,但是,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健康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抵触情绪,例如,跑步期间有腹痛反应、肌肉反应等,不利于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在此情况下,体育教师就应该按照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特点与需求,制定完善二者融合的课程模式,不断提升整体的融合教育水平。
例如,在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穿着不能阻碍四肢活动的运动服装,不可以携带尖锐的物品,以免影响运动安全。在课程预备的环节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肌肉活动、韧带活动等,明确身体健康是否处于运动的最佳状态,以免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在体育运动前,也应该为学生讲解体育保健知识,指导学生调整呼吸,做好运动前的准备。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知识的过程中开展卫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卫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还应该懂得如何运用健康知识维护自身的健康,自觉参与到健康活动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作用,增强整体的工作效果[7]。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工作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二者相互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体育课程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情况下,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归纳总结,丰富经验,制订完善的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融合方案,科学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提升二者之间的融合教育效果,满足当前的融合发展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