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方言歇后语的隐喻认知探究

2021-11-22 13:30赵婧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名作欣赏 2021年33期

⊙赵婧 [河套学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

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对隐喻研究和讨论的不断深入,一些其他的隐喻性语言形式诸如成语、谚语等也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方言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各方言区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众多民间传统的语言形式之一,歇后语形式简短、形象生动、具有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和通俗易懂等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被称为是中华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河套方言属于内蒙古西部方言,是河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河套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河套方言歇后语中包含的文化、思想大多都运用了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对方言中的隐喻进行认知研究是可行的,并且可以为今后方言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纵观前人的研究,学者们对河套方言的研究均采取传统的研究方式,内容多集中于语言表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词汇角度对河套方言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河套方言词汇的词缀、方言古语词和借词,如:雷雨(2015)详细列举了诸如“圪”“日”“子”等河套方言中常见的前后缀,还提到了“马爬”“样气”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词;卢欣(2011)阐述了河套方言中的蒙语借词,如“敖包”“叨啦”等。

第二,从文化习俗方面对河套方言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河套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心态和历史民俗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崔文玲(2014)研究巴盟熟语的文化意义并深度挖掘其中所反映的饮食文化、农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兰金梅(2015)探析河套方言俗语的民俗文化,并认为河套方言俗语的民俗文化主要反映在文化气质、饮食风俗和蒙古族特色文化民俗等方面。此外,也有学者从构词及语法功能进行研究的,如:王枭雄(2014)阐述了河套方言里特有的诸如“奥”“昂”的叹词和“巴细”“湿洼洼”等结尾助词。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极少涉及方言内部的理解认知机制。由于英语中缺少能够与方言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所以导致很多学者对于汉语言中的这一特殊瑰宝认识不够深入,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理解方言背后所包含的河套文化。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现实基础上的,而歇后语从内容上看也是在人类对世界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经验的累积和沉淀。所以,以认知理论为视角来研究歇后语的隐喻认知机制是可行的。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河套方言歇后语为研究对象,在以往有关隐喻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歇后语理解过程背后的认知工作机制以及隐喻在河套方言歇后语中发挥的语言学功能和认知功能。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创建隐喻概念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隐喻只是比较两个事先存在的相似物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比较。传统隐喻认为隐喻是用来装饰语言的一种语言现象。隐喻只属于语言范畴,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已经远远超出了修辞学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角度多维度来研究隐喻。直到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以及G &M.Johnson 所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理论进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我们人类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工具,也是我们描绘和解释新情境的重要手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隐喻的认知机制涉及不同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因此,隐喻实质上就是以某一领域的知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知识。而本论文选取的语料河套方言歇后语就是很典型的体现隐喻的例子,在此歇后语中,可以使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事情和经历去理解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概念。河套人民在使用河套方言歇后语时也多用于超出歇后语字面本身所处的其他领域。总而言之,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只要涉及用一种事物来解释或说明另一事物的现象就属于隐喻性表达,而隐喻之所以能实现跨域映射是基于人们类比和联想的心理机制。

二、河套方言歇后语的隐喻认知探究

歇后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譬语”,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和具体事物,后一部分为“解语”,是前一部分通过“谐音”等方式涉及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或者是由前一部分引申出说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歇后语多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组成的,隐喻的发生过程就是喻体的某个特征被投射到本体上,隐喻的形成是以人类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前提的。作为河套方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歇后语的内部主要体现出隐喻的以下两种功能。

(一)隐喻的语言学功能在河套方言歇后语中的体现

隐喻是指在某一特定语境中,用一类事物来代替或指代另一类事物。河套方言歇后语作为河套地区一种特殊的、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隐喻,这对于人们理解某一特定语境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笔者所搜集到的语料中,隐喻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语音上的相似,另一种是利用意义上的相似。如:

1.一双手捧酒壶——十拿酒(九)稳

2.嗑瓜子咳出虾米来——遇上好仁(人)了

3.门前立石狮——向前(钱)看

4.外婆生了个小儿子——有舅(救)了

5.黄鼠狼钻鸡笼——见鸡(机)行事

6.白菜叶子炒小葱——亲上加青(亲)

7.大衣柜没拉手——抠门儿

8.炉盘里的蛤蟆——灰爬

9.背靠大山唱戏——后台硬

10.猪儿子出栏——跳槽

以上所列出的例子当中,无论是语音上的相似还是语义上的相似,多数的歇后语都不可避免地使用了隐喻,而在隐喻的映射机制发生的过程中,隐喻的语言学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隐喻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河套方言歇后语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可以使原本比较晦涩难懂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歇后语中隐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用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太熟悉的事物或道理,使听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如:

11.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

12.星星跟着月亮走——沾光了

13.癞蛤蟆跳门槛——又蹲屁股又伤脸

14.洋火棍棍上插个羊粪蛋蛋——大小是个头头

在上述例子13 中,“癞蛤蟆”是河套地区常见的一种两栖动物,其行动缓慢笨拙,多数时间是匍匐爬行的,但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会小步短距离小跳。所以,“跳门槛”对于癞蛤蟆来说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情,会造成伤害身体的后果。在这里比喻人们不了解自身状况,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事情,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要想正确理解这句歇后语,就要了解当地这一动物的基本情况。例子14 中,“洋火棍棍”是河套地区当地的方言,实为“火柴”,在19 世纪,中国人打火用的是洋人生产的火柴,所以人们将这些火柴称为“洋火”,这一名称逐渐被传承下来并吸纳到一些方言中。这一歇后语用来告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不要瞧不起人。

其次,隐喻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新颖性。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为了强调某事物和所表现信息的突出特征,或为了让交际双方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会使用到隐喻。这在河套方言歇后语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

15.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官)

16.麻子做报告——群众观点

17.讨吃子念喜——自个儿给自个儿说好听了

18.耗子舔猫——拼命溜沟子

上述例子17 中,“讨吃子”是后套方言,意为普通话中的“乞丐”,这句歇后语用来比喻一些处于比较糟糕情况的人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例子18中,“溜沟子”也是后套方言,意为“溜须拍马”,比喻冒着生命危险去奉承别人。以上这些歇后语使用范围相对窄小,所以非常具有独特性,一般在普通话中几乎看不到,因此,在交谈中使用这样一些歇后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隐喻还具有委婉功能。由于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解释说明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具有表达的间接性特征。在河套方言歇后语中也有同样的例子。

19.耗子戴笼头——假装大牲口

20.驴粪蛋蛋——面面光

例子19 中,“笼头”是套在骡马等头上的东西,套在“耗子”这样相对较小的动物头上,用来委婉地讽刺那些徒有其表、狐假虎威之人;例20 中比喻表面做得很好,实际里面一团糟,用来讽刺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

(二)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方言歇后语中的体现

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人类在使用隐喻时,有时受到自身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或是找不到现成的词语来谈论事物,就会用到隐喻。此外,也有交际者已经意识到两种事物之间是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或者也已经找到了语言中现成的词语来表达,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所以也会使用到隐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不同方言包含着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同时也折射出当地的生活状况。笔者所搜集到的河套方言歇后语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如:

21.二大娘腌咸菜——有盐(言)在先

22.格溜棍打平地——有一下没一下

23.隔墙冒羊肝——掇(多)心

24.皮簸箕淘米——滴水不漏

25.藏民穿皮袄——露一手,留一手

26.狼吃鬼——说没的了

27.半夜想起朝南睡——想起哪出是哪出

在上述例21 中,“腌咸菜”是河套地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件事,而做这件事情的必备条件就是要准备好盐,这个歇后语常用来比喻做事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例22 中,“格溜棍”是河套方言,意为“不平整的棍子”,用这样的棍子去打平地,有时会打到地面,有时也打不到,这个歇后语常用来比喻做事情不认真,缺乏耐心,想起来做一做,想不起来就不做了。例23 中,“冒”和“掇”都是河套方言,分别意为“扔”和“摔”,羊的心和肝是相连的,所以隔墙扔羊肝会摔到心,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会让人产生其他想法。

以上这些例子都通过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和生活经验来说明一些其他类似的情景或者一些做人的道理。这实质上就是隐喻的认知思维。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对完全不同的事物加以解释,或者告诫人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引起人们的反思。

三、结语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一些具有浓厚地域背景文化的歇后语中。隐喻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交流和有效沟通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本文所选取的河套方言歇后语是基于当地人们联想、类比和推理的心理认知机制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它为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河套历史文化,以及促进河套文化对外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河套方言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用大量的实例对隐喻的语言学功能和认知功能在方言与歇后语中的体现加以阐释,旨在为今后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进行隐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