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美国小说中流散者正义观与世界主义思想研究

2021-11-22 13:30郑光锐中国医科大学外语教研部沈阳110122
名作欣赏 2021年33期

⊙郑光锐[中国医科大学外语教研部,沈阳 110122]

一、引言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各国人文交流日益频繁,这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互动与繁荣,而使世界主义理论与世界主义文学研究再度成为新热点,也推动了亚裔美国文学发展。

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即cosmoc(世界)和polis(城邦、人民、市民)原意是指世界公民。诸如,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等人首创的犬儒学派坚持真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与人间友爱,蕴含着正义观念。芝诺创建的斯多葛学派继承、发展了犬儒学派思想,并倡导人类应遵守共同的自然法则,即正义、理性与法;他还提出“人人皆兄弟”“世界公民”及“宇宙公民”之人类和谐观与世界主义伦理观。该学派将世界主义阐释为跨国界之人类间博爱,并“将自己视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归属的联合体,它超越了有限的亲缘关系和国家关系,拥抱着全人类”。此后,柏拉图较明确地阐述了最高至善的正义理念,他主张正义人治国,并重振理想城邦。古罗马的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指出:“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都是整个世界国家的成员,任何个体都在潜能的意义上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利,有着实施他作为完全法权的人的权利。”这其中蕴含了世界主义理论中的公平、正义原则。

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从法律、道德的世界性对正义观做出深入的论述,并提出“世界主义的法律”与“地球公民”的构想,其中蕴含相应的哲学原理、正义理念与制度设计。诸如,他提出的世界公民法(cosmopolitan law)中以普遍友好作为达致世界公民之重要条件,表明了其世界主义伦理观。

当代学者约翰·罗尔斯与涛慕斯·博格也倡导“人民社会”的正义原则,他强调民主国家公民之间平等正义观,并且关注公民社会的所有人民均应秉持公平原则并彼此尊重。很显然,正义观的实现既可以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也有益于规范全人类行为准则,更有利于实现全球的繁荣稳定。进而,正义观的传播与研究将拓宽文学批评的视野,推动了世界文学的繁荣。诚然,文学作品融入个体性、民族性、世界性的正义观特征。“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特指那些书写或反映移民流散的生存状态和地位等的文学作品。”同样,亚裔美国经典作品聚焦亚洲移民生存特征,赞颂他们秉持的正义观与世界主义思想。

本研究运用正义观与世界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阐释亚裔美国经典小说《解说疾病的人》《美国在心中》《莫娜在希望之乡》中亚裔族群的坎坷人生之旅,深刻揭示亚洲国家民众经历的战乱及渊源;表达他们反对殖民统治、企盼和平与民族友好之愿望;同时,研究者关切美国亚裔移民多舛命运,弘扬他们反击种族歧视与文化霸权的抗争精神;彰显亚裔族群追求人生价值与道德正义观,赞颂各族民众和谐共融的世界主义精神。

二、亚裔作家秉持正义观谴责殖民者分裂国家之罪恶本质

我国著名学者王宁将道德正义作为世界主义重要理念之一,他强调世界主义还包括“作为一种追求道德正义的世界主义”等十个方面。而道德正义是人们应有的道德规范,凸显公正理念;是社会正义的灵魂,为实现社会正义提供根本保证。换言之,社会正义观是道德正义的集中体现,它将每个人类个体视为道德关注的终极单位。博格认为,“这样一种社会正义观不必只是西方人或自由主义者的正义观,人权的充分实现意味着对于所有人的实现。当某人能够顺利企及某项人权的对象时,此人的该项人权就得以充分实现”。博格冲破了西方社会所崇尚的自我中心主义壁垒,倡导世界各民族人权均应得以保障,并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的伟大理想。再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释正义与非正义区别:“在人类历史中,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社会进步的行为和事业就是正义的;凡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阻碍社会前进的行为就是非正义的。”以上论述是对正义与非正义概念的精辟阐释,凸显了其深刻内涵。

由此追溯当年英国殖民印度、炮制印巴分治方案的不义行为,它是导致日后两国冲突的最大祸根。至今仍使南亚地区战乱不止,也阻碍了当地发展与进步,并成为亚裔文学关注的热点之一。

美国印裔作家裘帕·拉希莉的《解说疾病的人》荣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等诸多大奖。该小说阐述印巴分治导致的两国冲突给民众带来的殃灾,表达小说作者抨击暴力的愤慨之情与渴望和平共融、心系民众疾苦的美好心愿;赞美亚裔流散者崇尚公正平等理念、珍惜异族友情的正义感与其闪烁的世界主义思想光辉。

该小说在短篇《柏哲达先生来搭伙》中,以第一人称回忆印裔少女莉丽娅儿时往事。莉丽娅父亲告知她印巴分治后境况:1947年的时候,印度被分了,好比一只馅饼,这块是印度,那块是巴基斯坦,达卡再也不属于他们了。印裔男子以形象比喻告诫后代勿忘印度历史、胸怀家园的正义观令读者赞叹。该小说还叙述莉丽娅目睹柏哲达先生来她家做客时,与其父母沿袭用手抓饭吃的习俗;柏哲达与女孩父母讲同样的语言,就连容貌都与莉丽娅之父有几分相似。拉希莉在文本中通过印裔少女视角感知印巴人相同的血缘与文化特征,使女孩认知产生错位,误认为柏哲达是印度人。此时,莉丽娅父亲为消除女儿误解柏哲达身份,特向她强调,柏哲达先生是孟加拉人,他家住东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他为使美国出生的女儿牢记印度被分裂的情境,特意在地图上指出从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位置,还重申巴基斯坦领土又被大块印度领土分隔成两块的现状。读者从人物叙述者惋惜、愤怒、谴责声中,仿佛听到亚裔民众声讨西方霸权主义者策划印巴分治与冲突的不义行为及恶果,深刻体悟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进而,莉丽娅父亲还悲痛地向女儿说:“据他们最近的估计,或许有九十万难民在印度。”其间,莉丽娅时刻关注印巴冲突新闻,她从电视中看到,在东巴基斯坦一辆辆坦克碾过尘土飞扬的大街,楼房倒塌,众多难民逃进森林中或逃至印度边境求生。小说作者对印巴人民悲情描写,表达了亚裔流散者憎恶殖民者罪行与反对战争暴力,企盼和平的正义观以及关切平民疾苦的世界主义情怀。拉希莉描写的一幕幕惨景令印裔女孩备感震惊与不解:是谁制造印度分裂?是谁导致民众惨遭涂炭?这始终萦绕在她脑海中,作者借助少女疑惑思绪引发读者的深思。

鉴于此,研究者发掘文本历史文化语境,探究印巴分治渊源。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二战”后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当时,英国殖民者在撤离前,为了继续控制印度及南亚,于1947年炮制了“蒙巴顿方案”,设立印度与巴基斯坦自治领,王公土邦可选择加入其一。因此,导致双方争夺王公土邦的大规模流血事件。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地区领土归属仍悬而未决;由此引发印巴冲突,加剧异族间裂痕,严重阻碍两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历史证明,印巴冲突源于西方殖民者实施分治的不义行径所致,其演绎的南亚动乱至今犹存。

艾里斯·马里翁·杨指出:“我们对正义的思考,必须始于对不正义的反思。而她对不正义的反思,主要是以支配(domination)和压迫(oppression)的观念来进行的。”进而,杨还清晰地勾勒出压迫包括:“经济的剥削、社会上的边缘化、无权力、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暴力。”换言之,印巴分治是英国殖民者导致的国家分裂与暴力之根源,即强权的支配与压迫之不义行径所致人民饱受磨难,这与历史上西方列强殖民他国人民所为如出一辙。总之,笔者通过小说中儿童的视角,揭示西方列强的罪恶本质,激发人们对霸权主义者产生强烈义愤;同时,倡导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赞颂海外移民热爱和平、崇尚各族友好与体悟国家命运的世界主义伦理观。

三、亚裔移民抨击种族歧视与挑战霸权文化所凸显的主体性与正义观

第一代菲裔移民卡洛斯·布洛桑踌躇满志地赴美创业,他与同胞们却经常横遭白人言语侮辱和人身攻击。对此,布洛桑匡扶正义、为苦难的菲裔同胞发声,痛斥白人的不义行为。他在小说《美国在心中》中写道:“‘棕色猴子’是美国警察给菲律宾人的侮辱绰号,并且在警察眼中,每个菲律宾男人都是皮条客。”“有时他们正在喝酒,想找点乐子,他们就会来到我们的街区,踢打碰到的第一个菲律宾人。”作者还回忆美国文化霸权下的菲裔移民文化困境:“在美国的菲律宾年轻人,相互之间交流都是讲着蹩脚的英语。当布洛桑在美国偶遇两个哥哥时,他们也都用英语代替本土语言进行交谈。”这反映了亚裔先驱者关切民族文化传承的赤诚之心;同时,他们对同胞面临的文化与人权危机备感忧虑。

布洛桑担忧亚裔族群正在丧失民族文化灵魂,这印证了“没有自己的语言就没有自己的根本。……白人文化利用语言的暴政来压制亚裔文化,并将它排斥在美国主流意识之外”。亚裔移民的遭遇与族裔文化困境使读者深刻认识到霸权文化对族裔群体精神伤害与人权的践踏,也是对道德正义之扼杀,更与世界主义思想相悖。对此,布洛桑执笔抗争,他秉持正义、抨击霸权主义,更为捍卫菲裔族群新的伦理身份呐喊,“他们无法阻止我再沉默下去了!我要告诉全世界他们对我所做出的恶行”。亚裔先驱者在严酷经历中认识到,只有反击统治者暴力行径与挑战霸权文化,才能匡扶正义,维护自身权益。

此后,布洛桑撰写了多部作品,弘扬本民族文化,赞颂族群先驱的奋进精神,抨击美国霸权文化弊端。其间,他还积极投身于工人进步运动,并向民众宣传反压迫的行动纲领,为菲裔工人争取自由点燃了希望之火,他也赢得了民众的尊重。他撰写的小说《美国在心中》备受社会追捧,且被美国展望杂志评选为最重要的五部作品之一。主人公的奋斗之旅系众多亚裔移民崇尚平等、自由的正义观之典范,展现了亚裔流散者护佑族裔文化传承的奉献精神,令读者为之震撼与鼓舞。

此外,研究者还阐析美国白人的正义观对主人公的人生启迪。布洛桑回忆他在美国领导工人运动被警察追捕时,白人玛丽安冒险把他藏匿家中而摆脱险境。他住院时,白人姐妹开导他放弃自卑感;还赠送布洛桑多部经典名著,使他重塑人生信念。白人女子对异族民众冒死救助与关怀,践行了各族人民平等共融的道德正义观,此举深深感染了布洛桑,也使他对白人印象彻底改变,他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从此,他酷爱文学创作,成为著名作家。他以笔抗击美国主流话语玷污亚裔移民之行径,褒扬那些有正义观的白人民众,赞颂亚裔移民为美国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随着时代发展,诸多亚裔后代崇尚主体意识与多元文化观,凸显了新时代少数族裔的正义观。亚裔作家以独特视角审视本族裔女性文化身份蜕变之旅,赞赏亚裔后代秉持的平等正义观与自我抉择文化身份的伟大魄力,以及他们推崇的多元文化交融、各族友好共处的伦理观与积极开拓精神。

华裔美国人代与代之间的文化观念存在诸多差异与冲突。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在《莫娜在希望之乡》中,描述了出生美国的华裔女子莫娜在美国民权运动影响下,崇尚民主、自由与平等的理念,践行多元文化观与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为此,莫娜与异族好友们组建了“古格尔斯坦营”该团体追求自我、承认种族差异与崇尚各族平等互爱的伦理观。由此,莫娜秉持道德正义观,敢于摒弃美国霸权文化的中心地位,主张多元文化共存互鉴。她选择犹太人身份,嫁给犹太男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是她心中的希望之乡。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蜕变已突破种族与地域,重塑世界主义的新女性形象。小说中的亚裔母亲也由原来置疑女儿身份抉择,转变为重新审视女儿幸福生活,从中领悟女儿的正确选择,并为之备感欣慰。读者被亚裔母亲的宽容性格所感动,赞赏母女顺应当今人类社会多样性选择的可贵精神。莫娜的多元文化观凸显了世界主义思想,也印证了著名学者威尔·金·里卡所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到群体之外去寻求选择权,并且随着文化成员资格变成了纯粹自愿的非强制的东西,族裔的文化认同逐渐丧失了政治上的重要性,而被一种更世界化的认同取代”。毋庸置疑,莫娜无愧为追求自我价值的亚裔族群先驱者。她突破以人的血缘决定文化身份的传统观,转向注重人的主体性与崇尚的世界主义伦理观,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以此开启了亚裔族群新的人生之旅;同时,她凸显了亚裔流散者道德正义观,闪烁着世界主义思想的灿烂光辉,在当今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四、结语

本论文以道德正义观与世界主义思想为指引,追溯亚裔美国小说阐述原英国殖民者炮制的分治方案导致印度分裂、印巴分治与冲突给南亚国家人民造成的灾难。研究者剖析由此所演绎的历史悲剧之渊源;抨击殖民者的不义行径;同时,本文还阐释了美国霸权文化的危害性,发掘美国亚裔先驱者抗击邪恶、捍卫民族文化之正义者的人格特质,重塑亚裔后代追求主体性、崇尚新的文化身份的光辉形象,褒扬他们秉持的道德正义观与世界主义情操,探究亚裔流散者践行各民族和谐互爱、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主义伦理观,赞誉亚裔流散者为人类繁荣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