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代小说的悲剧价值

2021-11-22 13:30韩婷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003
名作欣赏 2021年33期

⊙韩婷[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沈阳 110003]

哈代是一位历史责任感极强的作家,从1874年至1895年,他创作了五部具有悲剧性主题的小说,这就是《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这些作品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它们各具特色。

一、悲剧的实质

英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不安、世事更迭,善良的威塞克斯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妙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他们在追求各自的理想过程中,总是遭受无穷无尽的灾难和打击,最后都被残酷的命运吞噬掉。他们对事业和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但他们怎么也达不到幸福的彼岸,总是以痛苦的毁灭告终。哈代小说的悲剧如果用恩格斯对悲剧的定义来解释最贴切不过,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克林教育计划的失败,游苔莎溺水身亡,亨察尔孤独地惨死荒野;苔丝被处以绞刑;裘德忧郁病死等等,都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这种悲剧实质。哈代致力于用小说探讨宗法制威塞克斯农民的悲剧性命运。他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由于利己主义、贫穷、伪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了善良纯朴的威塞克斯农民的不幸。

哈代在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那些欲望特别强烈,追求特别执着,坚决不受环境束缚的人,势必要以悲剧的命运而告终。相反,那些安于现状、乐天知命、易于顺从和满足的人则往往能够获得幸福。在情节构思中,哈代按照性灵观念,把人物分为三类:灵性、肉性和灵肉性,从而形成了四部小说人物所共有性格模式。

哈代在创作中把自己的小说归类为“性格与环境小说”。哈代企图在小说中真正挖掘出悲剧主人公是“有性格的人”,即灵肉性人物。他们的悲剧是威塞克斯人的真正的悲剧。其他人物的不幸基本上不在哈代想要表达的悲剧范畴之内。灵肉性人物真正代表了宗法制威塞克斯的人们。他们不断为自己创造条件以便超越自身所处的环境。他们的这种自我超越正体现了人的欲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总是不断地束缚、压抑人的个性,扭曲人的灵魂,从而造成人的悲剧结局。

哈代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命运乃至毁灭的影响和作用。他的悲剧感最强的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剧烈冲突,最终导致人物的悲剧性结局。哈代小说悲剧就属于这种“世俗悲剧”。哈代没有把悲剧主人公当作先天独立于社会关系外去展示它的形成和发展,而是把悲剧人物视为特定环境下各种力量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苔丝追求真善美爱情的愿望被环境彻底无情地毁灭掉;裘德一生渴望进基督寺大学读书,追求和淑的真正爱情,也被残酷的现实环境给扼杀了;亨察尔渴望真诚的爱而终不可得的悲惨命运等等,都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悲剧。哈代笔下的许多悲剧人物的追求和愿望都是正当的,他们要求得到的满足根本不过分,可见当时社会环境根本不给他们正常人最起码做人的权利。

二、悲剧小说的格调

笼罩在哈代整个悲剧小说中的气氛就是一个“悲”字。许多评论家说哈代是悲观主义者。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授给他,也主要因为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使人意志消沉的悲观描写,他的悲剧小说本身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说哈代是悲观主义者或硬给他的作品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是不妥的。哈代在同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柯切尔的一次谈话中说:“人们称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果像索福克勒斯那样,认为‘没有降生为最幸福’就是悲观主义的话,那么我不拒绝这一称号。我从来都不明白悲观主义这几个字应当为许多大人先生们所不齿;我完全相信近来文学中有许多大言不惭的乐观主义者是怯懦和虚伪的。”他接着又说:“我的悲观主义,假如它是悲观主义的话,那么它并不包括世界将要毁灭的假设。相反,我实际上的哲学很明显是社会向善论。”哈代明确地郑重声明,虽然他的作品描写了悲剧,反映了人的痛楚,但他并不悲观厌世、消极颓废,他也不把世界看得绝望、不可挽救。他在作品中描写悲剧正是他对世界抱有信心的表现,这就像医生医治病人首先要诊断病情才能开出药方。哈代的悲剧就是他拯救世界的第一步。

哈代由于在周围的生活中看到了大量的悲剧,看出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黑暗以及大量存在着的虚伪、狡诈、卑鄙,他才以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它们统统都写进作品中。在作品中描写社会黑暗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以及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愿望和追求。哈代尽管描写了他们的悲剧性结局,但他仍然使我们从主人公追求的道路和失败毁灭教训中,领悟到斗争的力量,从悲观中看见光明,在绝望中发现希望,我们并不随着主人公的毁灭而消极颓废下去,以致坠入悲观主义的泥潭。哈代作品蒙有一种灰色忧郁的色彩。“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哈代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和人道主义者。”在哈代看来,现实生活出现大量的恶德败行和丧尽天良的事情,人们一定要看到现实的丑恶,这是改善现实的出发点。如果一切尽善尽美,就没有必要为改善现实而努力了。

徐志摩在20世纪20年代曾“谒见”过哈代,并于1926年在《新月》《东方杂志》等处发文评价哈代。徐志摩把哈代看作像莎士比亚一样的人物,是最能代表英民族特有的天才,他看到了哈代小说和诗中悲观甚至是绝望的情绪,但否认哈代是悲观厌世的。他认为,哈代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未放弃为他的理想,为人类前途寻找出路的决心;哈代像列夫·托尔斯泰等人一样,要用慈爱改善世界。从哈代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悲剧人物并不使人消极悲观,反而激发人们对造成这些人物悲剧性结局的社会黑暗怀有极大的愤慨,并增强人们改善社会的决心和意志。

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尽管描写了亨察尔惨遭毁灭的悲剧性结局,但他仍然让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伐尔伏雷得了势,最终取得卡斯特桥的统治权,成为卡斯特桥的新一代统治者。说明哈代仍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顺应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先进必然代替落后。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资本主义在征服宗法制威塞克斯的卡斯特桥社会时,是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对待农民阶级的,从而造成了他们的悲剧性结局,但社会毕竟向前发展了。

三、悲剧小说的人格精神力量

我们从哈代悲剧主人公身上体验到了人格精神感染力,它压倒悲剧小说给我们“悲”的感觉,激励我们追求理想,启发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改造生活的勇气和毅力,这就是哈代小说的人格精神力量之所在。

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几乎都面临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严峻考验。如游苔莎、克林、亨察尔、苔丝、裘德等,但他们的意志是坚定的,毅力是刚强的,性格是勇敢的;他们在同命运(环境)的抗争中不断遭受痛苦和失败,但他们始终不同环境妥协、屈服。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他们一个个都在命运(环境)的打击下倒了下去,但他们的行为却是悲壮的,他们始终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哈代笔下的悲剧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严酷恶劣的环境之中,却一直未放弃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以生命的代价、灵魂的永恒、精神的不朽,同险恶的环境进行顽强的斗争,显示出他们人格力量的伟大。“人物与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示出性格的深厚和坚毅。”哈代描写人物的悲剧感越强,人物自身毁灭得越悲惨,其人格升华得就越高,人的价值体现得就愈充分,最终的悲剧效果就越强烈。哈代作品主人公的结局都难免一死,但人们并不感到意志消沉和绝望悲痛。悲剧人物在道义上,在人格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使我们充满了比他们死亡所带来的悲哀更为强烈的钦佩感,使我们从中体验到崇高而悲壮的悲剧美感。

从《卡斯特桥市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性格的人的悲壮的一生。我们通读整部小说,看到亨察尔沉浮的一生。他深深地为卖妻行为自责,在竞争中屡遭失败的打击,财富和情人的丧失,市长的落选等等,但是它们都具有某种折服人心的力量。我们为亨察尔的一生深深地痛惜。我们钦佩亨察尔的人格高尚,他的死是一种引人怜悯的崇高的死,它激发起我们内心对真诚生活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驱走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着的低劣的情欲。

哈代笔下的苔丝的悲剧所表现的精神力量不像亨察尔那样具有阳刚之气,苔丝身上表现更多的则是阴柔之美,但是他们的死所达到的悲剧效果是一样的,诉诸读者的想象力是一样的。苔丝不是通过剧烈的外部动作,而是通过她特有的含蓄深沉的内在性格,她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着无声无息的较量,十分平静地面对摧残她身心的环境,不知不觉地征服着苦难,显得十分宁静、平和,甚至苔丝用来杀死德伯·亚雷的武器也不过是一把极其平凡的水果小刀。苔丝性格的“阴柔”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为软弱和无力,但在更多场合却体现出坚强和不屈。它具有一种弹性,永远对外部环境保持着一种张力;同时,它又具有自组织的组合力,不断补充和充实所消耗的能量。苔丝把外部环境所造成的痛苦深深地掩藏在内心深处,含而不露,把过分强烈的力量变为温和厚重,转为“温婉悲凉、婉约出之”的忍力。她这种平静、阴柔同样显示出坚强的意志、庄严的人格。苔丝的毁灭同样显示出人格升华的力量,她的悲剧与亨察尔的悲剧一样,具有豪壮感人的力量。

裘德痛苦追求的一生带给我们的也是他那面对困难而不气馁的崇高人格力量。我们被他那执着的追求精神所鼓舞,裘德最后凄惨地死去,我们为他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我们读完《裘德》后,似乎忘记了裘德的痛苦和辛酸,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颗永不停息的顽强追求的灵魂,我们为之倾倒,为之喝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那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它激励我们努力向善,追求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

哈代悲剧小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原因就是哈代作品描写了悲剧主人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人性中都有着向善的一面,人们在对美好东西的追求和向往的同时,痛恨假、恶、丑。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总是那样尽善尽美,还存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善自己所处的社会而做出应有的努力,以达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哈代悲剧小说描写了社会的邪恶,人类处境的每况愈下以及旧势力的顽固不化,对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了重新估价。哈代悲剧小说中所表现的忧患意识是和现代人的异化相通的。

哈代悲剧小说给我们展示的背景往往是超时空的,超越了具体范畴,具有永恒的象征意义。在哈代看来,他的主人公的悲剧不仅是19世纪中下叶宗法制度威塞克斯社会解体以及个体农民痛苦挣扎的悲剧,而且也是人们从往昔欢乐的生活向忧患沉郁生活的转变。也就是说,哈代的悲剧小说不仅仅探讨了威塞克斯衰败的过程,而且是关注了一般意义上人的命运,使作品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哈代悲剧小说中主人公的痛苦和创伤与现代人的迷惘感、孤独感、灾难感、失落感是息息相通的。这类悲剧人物的痛苦感受是建立在哈代的“超前意识”基础之上,哈代通过裘德之口说出:“我们的思想早了五十年。”

《还乡》中爱敦荒原就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爱敦荒原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历史久远,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原来这个地方,能够让爱它的人回忆起来觉得有一种不同寻常,与人无忤的温谒面目。花果繁盛的明媚原野,很难做到这一步,因为那种原野,只有遇到一种在结局方面不像现代这样惨淡的人生,才能永远两相协调。苍苍的暮色和爱敦的景物,共同联合起来造出一种风光,堂皇而不严峻,感人而无粉饰,有深远的警戒性,有深厚的淳朴性。”哈代在小说中象征性的描写了爱敦荒原所代表的威塞克斯社会饱经沧桑和永恒不变的历史。尽管它冷漠地观察了许多次“倾覆”,它依然万古如斯。它象征着人类前途的渺茫,也象征着世事的艰难曲折。爱敦荒原的广阔无垠衬托了人类的生存是多么微不足道。哈代把悲剧人物置于这样广阔的地域和久远的自然环境之下,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普遍的意义。哈代认为爱敦荒原的年代远比那“未经探索的,隔绝人类的咸苦的海洋还要古老”。他以悲楚和怜悯交加的心情描绘它的古老和久远:“这一块没经骚扰的伟大地区,有一种自古以来永远不变的性质,连大海都不能跟它相比。水能描绘出一片海洋来,说它古远长久?日光把它蒸腾,月华把它荡漾,它的情形一年一样,一天一样,一时一刻一样。沧海改易,桑田变迁,江河湖泽,村落人物,全有消长,但是爱敦荒原,却一直没有变化。”哈代把爱敦荒原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永恒性做了象征性的处理,从而使我们看出悲剧主人公痛苦心灵的挣扎具有了超越爱敦荒原的性质,人类的未来并非美妙如画,在哈代看来,人类的精神世界将是一片荒原,这一点恰巧和艾略特的荒原相吻合。

哈代在作品中揭示的悲剧人物心理和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压迫下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也与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现代人所以被哈代悲剧小说深深吸引主要在于哈代作品中表现了上面所说的现代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灵创伤和对前途的忧虑以及未来命运的恐慌。

①卡尔·韦伯:《威塞克斯的哈代:生平和创作(英文版)》,美国爱尔蒙特出版公司1940年版,第191页。

② 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1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