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瓦当刍议

2021-11-21 14:18张旭云
关键词:化生平城瓦当

李 岩,张旭云

(云冈研究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瓦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类文物。《辞海》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1](P376)瓦片从屋脊一块块叠压至檐端,最前端的瓦正处众瓦之下,古人以“当”作“底”,故得名瓦当。瓦当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一、瓦当的历史发展

瓦当在我国的起源时间相对较早,周朝时人们就发明了瓦。西周中期的时候,有较多的建筑上已经运用了瓦当。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上添加瓦当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瓦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砖瓦工艺的成熟。瓦当最开始的形状是半圆形,学名半规瓦。秦朝时,瓦当已经逐渐从半圆形慢慢向全圆形方向发生转变。到了汉朝,更加趋向于圆形的瓦当。

在汉朝的一些宫殿修建时都会设有专门烧制瓦当的官窑,可以进行专门的设计和生产,满足当时人们的发展需求。

瓦当上面图案的变化也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紧密相关。春秋至秦朝,人们在瓦当上绘制动物类的图案。汉朝时,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当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时,对于居住的需求会不断提升。瓦当的制作技艺更加精巧、熟练、精细,出现了一些文字瓦当。战国时期,多运用一些图案来代替文字,以动物图案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水平提高,文字书法不断出现,文字瓦当的出现与文字的变化密不可分。同时,在瓦当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在瓦当的制作过程中,制作的材料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一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瓦当的审美水平提升,人们对于美学的追求不断加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瓦当的制作材料多是以灰陶为主,唐朝时,砖窑的烧制技艺不断成熟,瓦当也逐渐出现了颜色上的变换,琉璃瓦当应用而生。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集权程度的加深,出现了金属瓦当,材质上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展示皇权,提升当时统治者在百姓心中的权威。至今为止,在集安县境内高句丽遗址当中,出土了大量瓦当,其中一部分还带有珍贵的铭文。在吉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共珍藏有一百四十多件。《魏书·高句丽传》中记载,“(高句丽)其俗节食,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星、社稷”,[2](P843)大量瓦当的出土,证实了这一记载,说明距今一千六、七百年前的高句丽皇城一带,当时建有众多土木结构建筑,包括宫殿、官府、祭祀殿宇等。

瓦当出现的初期,人们制作瓦主要是为了将其覆盖在屋顶上,每当下雨时,瓦当可以起到极好的排水作用。我国传统的建筑主要是木制结构,瓦当的覆盖可以有效的减少雨水对于房屋结构的损害,可以对房屋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封建统治来说,瓦当在建筑上的运用不仅可以对建筑起到一种修饰作用,主要还是为了展现自身的皇权。瓦当用途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主要是受到当时文化发展的影响。例如,在北魏时期,文人雅士众多,佛教的传入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想,瓦当被人们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

二、北魏瓦当分析

平城,北魏都城,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至此,“建宗庙、立社稷”到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近一百年里,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其中,瓦当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寓意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北魏平城瓦当当面装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字瓦当;另一类是图案图像瓦当。文字瓦当有“传祚无穷”(图1),“富贵万岁”“大代万岁”“忠贤永贵”等,图案图像瓦当有:莲花纹瓦当、莲花化生童子瓦当、兽面瓦当。

图1 传祚无穷瓦当

(一)文字瓦当 北魏平城文字瓦当当面一般刻有吉语铭文,表面经过磨光并涂有黑色,呈现光泽,这与北魏崇尚黑色有关。

“传祚无穷”文字瓦当在北魏时期出现,展现了封建皇权。在“传祚无穷”文字瓦当中,可以看到瓦当成圆形,基本结构对称,瓦当当面以“井”字形分区,中间饰一凸起大乳丁,四字之间装饰小乳丁,乳丁外饰一周凸弦纹。在其上下左右四格中,用隶书阳文分别写着“传祚无穷”的字样。“祚”字有三个含义,一是皇位,二是年岁,三是福。《魏书·礼志二》载:“神龟初,灵太后父司徒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时疑其庙制。太学博士王延业议曰:今太上秦公,疏爵列士,大启河山,传祚无穷,永同带砺,实有始封之功,方成不迁之庙。”[2](P2767-2769)所以该瓦当表现出了当时统治者希望能够将皇位永远传承下去的美好愿望。这类瓦当在皇家陵寝方山永固陵和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山顶、窟前遗址都有发现,可见皇位之意更加明显。

北魏王朝曾称代国,《北魏史》记载:“穆帝猗卢元年(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为了集中管理拓跋领地,猗卢以其所在地盛乐为中心,把原来划分的三部分,统一起来。猗卢统一后在位9年,经过两次援晋战争,受晋封为代公,后四年主要建设内部,受晋封为代王。”[3](P22-23)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398年迁都平城大同,定国号为魏。“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3](P33)平城也称代都,所以,大代就是指平城时代的北魏王朝,而“大代万岁”瓦当寓意着北魏王朝万岁(图2)。

图2 大代万岁瓦当

北魏建国初期定都平城,大肆扩张疆土,掠夺财富,吸收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在南征北战之中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社会动乱的局面。而在统治过程中,佛教文化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加强了君主集权和民族的融合。在国家的统一过程中,文化相互交融、影响。文字瓦当这一小块陶土不仅具有对建筑物的美化和保护作用,还反映出当时人民祈求政治统治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瓦当上的人物和图案承载着故事的延续和发展,也反映了不同时期艺术的特征。小小的瓦当,图案无穷无尽,小小的圆形空间,更是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北魏平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魏碑文字形成的关键时期。瓦当反映了魏碑的早期存在,同时与当时的其他书写形式一起构成了平城时期的魏碑。

(二)图案图像瓦当 图案图像瓦当主要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题材,比较常见的瓦当装饰图像有:龙纹、四神纹、兽面纹等。兽面纹作为装饰在中国古代商周的陶器上,汉代的画像石上都有所体现。而作为主体纹饰,在瓦当上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夏都遗址的半瓦当上。《汉书·西域传赞》又汉朝“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4](P3888-3889)狮子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原,北魏时期佛教兴盛,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里的纹饰、佛龛、造像雕刻艺术也传入中国,狮子装饰在佛教里被视作高贵的灵兽,有辟邪,降伏一切的作用。所以在大同城南的北魏明堂遗址、大同操场城北魏遗址及云冈石窟窟前遗址都有兽面纹瓦当的出土。

兽面瓦当,于2008年大同市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出土,质地为灰陶,瓦当当心饰有高浮雕兽面,额头圆凸,可见三条抬头纹,双耳上尖下圆立于两眼外侧,双目圆睁,眼尾上翘,大口怒张露出门牙和犬齿。在整齐的门牙中间可见一舌尖,神态凶横威厉(图3)。

图3 兽面纹瓦当

《释老志》称:“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赠矣”[3](P3032)太武帝徙凉州吏民三万户于京城,平城成为中华佛教的新中心。由于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瓦当的装饰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莲花化生瓦当、莲花纹瓦当的出现与当时佛教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考古过程中,就曾在多地发现例如,内蒙古境内的云平古城、洛阳的永宁寺等,这些地方都曾发现莲花化生瓦当遗迹。莲花化生瓦当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瓦当。多来源于佛教寺院遗址,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因其造型精美、制作工艺独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北魏时期的莲花纹瓦当大致形态主要分为两类,复瓣的宝装莲花纹瓦当和单瓣的莲花纹瓦当,在纹饰形制和装饰手法上,存在有差异。莲花化生瓦当也有很多的类型,例如;莲花化生童子手持华绳,周围伴有莲花花瓣;童子健壮,额上有发髻;莲花化生童子手持净瓶,憨态可掬;莲花图案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佛教对当时人们的影响(图4)。

图4 莲花化生瓦当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莲花结构的精巧,莲花花瓣姿态的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意义。而且在云冈石窟的第十窟中也曾发现莲花纹样的瓦当。就相关史书记载,云冈石窟的第十窟大约是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建立,所以在云冈石窟第十窟中的莲花化生纹多是于此时产生。在我国目前考古过程中发现的莲花化生纹瓦当文物遗迹中,大同永固陵是级别较高的帝后级墓葬,建筑规模宏大。无论是在云冈石窟,还是在其他皇家寺庙中,莲花化生瓦当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北魏的文化发展,体现了北魏年间佛教文化对北魏整个朝代的影响。

平城和洛阳时期发现的莲花化生瓦当表面均经过磨光处理。关于“思远浮图”遗址所出莲花化生瓦当年代,《魏书》卷七上《高祖纪第七上》记载:“(太和三年)……六月辛未,……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乙亥,幸方山,起思远佛寺。”[3](P161)太和三年即公元479年,思远浮图所出莲花化生瓦当年代当在479年左右。永固陵西南建筑址采集的莲花化生瓦当残存的童子部分也与思远浮图所出较为接近,因此二者年代也应当大体相近。在北魏时期,莲花化生瓦当便是佛教造像中的莲花化生纹样与瓦当建筑构件及北魏皇室崇佛思想三者有机结合而出现的。随着北魏王朝政权走向衰落,莲花化生瓦当亦随之消失,但是莲花化生图案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装饰纹样依然出现在北魏之后的各种佛教艺术形式中,例如:石窟寺、造像碑、壁画等。

莲花作为装饰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在青铜器物上。在战国时期,莲花纹瓦当已见雏形,但由于地区有限,仅是植物花朵的一种表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莲花品格的高度概括,在北魏年间,佛教文化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弘扬,作为佛诞生之物的象征,作为圣洁的象征,莲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于是,莲花纹瓦当开始在全国盛行。

莲花纹瓦当,2010年出土于云冈石窟窟顶一区佛教寺院,为灰陶质地。当心饰一大乳丁,乳丁外装饰一周圆圈弦纹,复瓣莲花肥硕隆起,边轮宽大凸起。造型简洁、雅致。莲花纹不仅仅只局限于作为瓦当的装饰,在云冈石窟的窟顶、门楣处也可看到(图5)。

图5 莲花纹瓦当

北魏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平城大同建立政权之前,大同是草原人民和少数民族经常成群结队生活的地方,平城作为首都后,成为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此后,大量汉民族移民到平城,极大的影响了北魏平城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大约一百年后,鲜卑政权的中国化完成,留下了北魏王朝的云冈石窟、明堂遗址、方山永固陵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重要的遗址和建筑是我们探索北魏平城历史的重要线索。

三、结语

瓦当艺术表现的是雕刻和绘画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体现出当代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瓦当艺术自西周出现,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随着民族的迁徙和文化的融合,使得平城(大同)成为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作为北魏的都城,带有吉语铭文的文字瓦当应运而生,“传祚无穷”、“大代万岁”都是皇权的象征。“兽面纹瓦当”展现出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及佛教发展的兴盛。北魏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原后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带有宗教色彩的瓦当“莲花纹瓦当”、“莲花化生童子瓦当”盛行于此时,佛教装饰纹样在北魏宗教建筑中得到运用。平城瓦当的多样性,为后世的宋辽金以及明清时期的瓦当样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瓦当将文字与图案进行生动的呈现,展现了传统建筑的智慧和美学,折射出当时人民对国家、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猜你喜欢
化生平城瓦当
胃镜查出肠化生怎么办
原住民在日本考古遗址保护中的角色转换
——以平城宫遗址百年保护史为例
平城, 辉煌从那一年开始
汉代瓦当纹饰所见社会信仰之一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
瓦当响当当
“肠化生”一定会癌变吗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