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南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体育强国”,要求“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既要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上夺取更多的奖牌,更要让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一流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更有自信,更有情感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可以说,运动员是体育强国中的重要因素。
运动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文化教育。受历史条件、管理制度、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未取得质的突破,运动员实际文化水平与适应社会要求的文化素质之间仍有矛盾。难以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1]。
“十四五”期间,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高校在培养运动员时,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运动员。在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系中,法律法规意识、道德品质的教育应是基础。
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明确把运动员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竞技体育人才。高校应重视德育的引领作用,铸魂育人,培育运动员爱国情怀、公民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运动员心里种下“向上向善”的种子,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日常工作中,各个训练单位都要“挖掘一种精神、守住一个阵地、建好一个思政平台”,优秀运动队党支部应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建带团建”的功能,让党旗高高飘扬在运动场上,更飘扬在运动员的心里,实现育人和创佳绩协同并进。
在运动员个体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教练员的示范作用。首先,教练员应树立“教育是根本”的理念,督促运动员进行文化学习,关注运动员退役转型期的心理波动和转型去向,关注运动员再就业情况。只有教练员真正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才会有明显起色。其次,要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相关单位要注重对教练员队伍的岗前和岗位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技能。最后,教练员应以身作则,做好“终身学习”的榜样,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运动员认识到体教结合的必要性。从教练员开始,切实阻断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教育贫乏的代际传递”。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状态。运动员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即使没有教师现场教学,也可以利用网络提升知识储备,明显缩小了与同龄人的知识文化差距。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线下教育活动被迫暂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加快了全国大中小学在线网络课程建设速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利用团队协作精选网络课程资源,编写电子课本,录制授课视频,自制练习题库,在超星课程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采取点对点的方式直播线上教学。运动员学生自主学习和收看教师的在线直播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在线教育”新技术的成熟,使开放共享、自主灵活、互动交互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上能帮助运动员“发力追赶同龄人”,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已在探讨“实时多地同步视频课堂”等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2]。
高校应重视“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运动员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整体素养、学业质量、职业发展、终身学习要求,以“训学融合,课堂创新”实施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评价体系,采取“分层分类个性式教学”“学时学分储蓄式教学”,做到强基固本,规范培养。
分类指同一年级的运动员不同项目之间的分类,以及同一项目在校与外训之间的分类,不同类别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课程线上教学、远程指导教学、线下现场教学等模式[3]。
分层指的是在同一类学生中,根据学生基础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教学模式。“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可以采取“整体授课、个别辅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时讲授普遍性、综合性的知识,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时兼顾不同项目的特点。课内重视整体,课后按照队别进行个性化辅导,如不同项目具体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等。通识课程教学则注重增强趣味性,充分满足运动员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应用分层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基础差的运动员自信心受挫“吃不了”、基础好的运动员嫌太简单“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消除各层次运动员消极怠慢的情绪。
教学部门应不断创新课堂和实践教学,切实完善“送教上门、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分阶段完成学业、多元化评价学习成绩”教学模式,保证运动员学生顺利完成学历教育。制订运动员专业奖励学分管理办法,优秀运动员可以比赛成绩等冲抵部分相关课程的学分,规定好封顶奖励的分值。
运动员学生外出集训、比赛较多,常会导致学时不达标。教学部门除了补课外,还可鼓励教师在坚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试行学时储蓄,允许运动员跨学年跨学期累计课时。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和说教模式,尽量采用沉浸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注重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引导运动员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运动员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能力。教师可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关注运动员学习时的主观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对课程教学评价、运动员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化,灵活运用考试形式,确保运动员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众多的因素中,运动员是主体,是文化教育的决定性因素。面对退役后就业的无奈,大多数运动员现已经认识到增强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之间还有距离。运动员要想在在役期间争取更好的竞技成绩,退役后尽快适应新工作岗位,就应该体育、教育双线发力,努力提升文化素养。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受到重视,模块式教学应运而生[4]。教学部门可参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即从“以运动员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运动员人才培养的要求,既有运动员所读专业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整体要求,又能让运动员学生通过不同模块课程、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最终搭建起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专属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5]。
在学习过程中,运动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训练比赛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应在追求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采取聚沙成塔的方式,主动构建个人专属的课程模块和专业模块。
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进入新时代,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体育强国建设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相关部门应凝心聚力,发挥教练员的示范作用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改革,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远程教育等新技术的支撑下,构建起运动员个性化的学科模块体系,切实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养,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