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丛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美好生活”照亮了人民的现实期盼,提亮了中国的政治底色,映托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勾勒的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人的健康生存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前提,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要实现人民健康生活的目标,必须将体育活动纳入人民日常生活,使体育成为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全民健身作为美好生活的组成内容,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国家名片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的必然途径[2],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享受体育乐趣、迈向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中才能实现。体育发展的巨大力量来自美好生活,最强动能也源于美好生活。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论述美好生活内涵的4个维度,分析美好生活与群众体育发展的逻辑关联,在美好生活愿景下,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更好地理解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为探索群众体育之于美好生活的巨大价值提供刍荛之见。
“美好”一词,是人们用于衡量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状态的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状态[3]。人生来就有感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感觉,便希望去追求那些能够赋予自身幸福和美满的事物[4]。美好生活既是一种客观状态,又是一种主观建构,包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感等[5];既有亘古不变的基石,又有不断拓展、多层次立体式的内涵,呈现出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开放性特征,包括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方面的多重需要。美好生活的出场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生相伴,深刻表明了人民的生活样态进入了一个崭新、更高层次的阶段[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其中经历了理论的沉淀、实践的检验和话语的生成。美好生活的主旨经过不断丰富,呈现出动态性、高端性、全面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7],并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更新其内涵。美好生活的本质,可以从“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2对范畴和4个维度透视其内涵。把握美好生活的基本要义和深刻涵义,有助于为科学谋划加快群众体育发展的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但首先是物质的。马克思、恩格斯[8]认为:“人们必须先有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有学者[9]认为,美好生活具有个人物质、家庭与人际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3个结构层次,其中物质层面包括富足的物质生活、满意的收入等,是最为基础的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样揭示了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等基本物质需要后,才会向更高阶的社交和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发展的递进逻辑。美好生活的要义是使生活变得美好,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标志着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已经由基本生存的初级阶段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阶段,具体体现在人民群众由单一追求物质需要转向为实现精神满足和享受、由数量型需要升级为质量型需求。同时,更加关注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在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3种自由生活方式中均关注“美”的事物[10],避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11],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在物质充足丰盈的同时使精神更加充实和愉悦。
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美好生活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内涵。其中,既包括了传统观念下注重生活要素和内容的基本生理需求,又涵盖了人民追求愉悦、舒适、放松、休闲、刺激、减压等现代心理需求,人民美好生活的享有形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促使人民生活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元、样态更显活力。网络平台的全面应用更是加速了现代生活的节奏,并向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1.2%[12]。网络购物、线上交友、虚拟社区建设、无现金支付等日常行为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悄然刷新了美好生活的刻板定义和传统内涵。诚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代际差异,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会给人们带来压迫感,一些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须不断得以延续和传颂,传统理念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使生活之道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闪烁着光鲜照人的时代色彩。
从时间跨度上讲,美好生活既包涵了人民对当下幸福生活的充分享受,也反映着对未来生活状态的热切向往,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宗旨[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个人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好生活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解读方式,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对具有渐进性特征的美好生活的新定位[14]。 例如,有学者[15]针对现代美好生活观,提出了“感性化、去道德化与私人化”的3个转变。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要深刻认识当下与未来、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关系,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不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竭泽而渔。不宁唯是,远景规划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密切相连,结合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的重要前提[16]。进一步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发展规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意义,对于不断夯实群众美好生活的发展根基具有引领性作用。
中央和地方关系既是我国行政制度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央地协同发展、良性互动中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17]。因疆域辽阔和文化多元,有学者[18]认为我国国家治理的重点在于解决好“一统体制和有效治理”的矛盾,实现“有效治理”和“良序发展”的动态平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进一步推进中央和地方关系走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19]。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央地间、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感知不尽相同,美好生活的体验也不可一概而论。习近平总书记[20]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统筹地方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决心和定力。兼容并蓄地做好中央和地方在制度、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的配置工作,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照顾地区间、人群间的差异性需求,致力改变地方发展中畸轻畸重的现实状况,有助于保障人民共同享有美好生活的平等权利。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本源性主体、实践性主体和目的性主体[21]。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变的是人民这一价值主体的需要,不变的是人民这一价值主体,反映的是人民对基本生活“量”到美好生活“质”的重要转变[22]。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本质需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诉求。源自生活的群众体育能够为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泉活水”,并与美好生活在主要内容、价值导向和终极目标上保持高度关联性。
群众体育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深邃地映衬出随着人民群众对生命和健康的高度关注,体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并在美好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迈入1万至3万美元的新发展阶段,高水平的体育需求已经形成。无论是在强健体魄、防病治病、健康生活的物质层面,还是放松心情、纾解压力、消遣娱乐的精神层面,参与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鲜活场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已然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并不断提亮美好生活的亮丽底色,增添群众生活的满意度、愉悦度和幸福感,群众体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元素和重要内容。
从内容上讲,美好生活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诉求与群众体育发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契合,都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群众体育为美好生活注入了更加充沛的活力,美好生活在群众体育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群众体育发展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在体育活动生活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除了收获健康和快乐,还有对美好生活真谛的感知、对体育权利的保护、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对充分而自由地释放个性的保障。群众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需要群众体育的光彩,体育已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明确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任务[23]。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都离不开健康,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全民健身成为向美好生活出发的“起点站”。据此理解,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24]。美好生活的构筑之道与群众体育的发展之路同向同行、协同并进,共同成为推动我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
面向新发展阶段的群众体育,需要进一步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旨,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群众健康幸福生活中的独特优势,树立“大健康”理念。构建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作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旨归,并在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做好规划和优化布局中,构建群众体育与人民美好生活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全民健身事业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全民健身的实现程度和实施效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5]。要进一步明确群众体育发展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强化体育指导、开展体育培训等方式,加强“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向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更多层次、更接地气的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提升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等物质性目标,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此外,作为一项群体性活动,群众体育具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实现社会交往、信息互通、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等精神性目标。体育不仅属于身体层面的实践,也影响着人的精神层面,能透射出一个人的精气神。费孝通先生[26]认为,群体间接触、交流和融合,改变了过去人们各行其是、相互隔绝的状态,使“美好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共相体现出来。人民群众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汇聚在一起,培育形式丰富的体育社会组织,不断提升社会凝聚力、社会向心力和社会信任度,这恰恰是群众体育致力于打造美好生活的现实图景。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于经济、社会等具体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其创新能力[27]。美好生活包含着对共享发展、和谐社会的追求,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关注以及对互利普惠的向往[28]。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需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用动态、发展、前瞻的眼光去理解、认识和审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亦复如此,不同时代和背景下,群众体育的发展理念、方式和目标均有所不同。要积极推进体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努力推动体育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投入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由局部赶超发展方式向全面协调发展方式转变,由效率优先发展方式向共建共享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人民体育需求的手段渐次升级,从“传统”迈入“现代”成为新时代群众体育需求变化的重要表征之一。要在保障龙舟竞技、舞龙舞狮、太极拳等传统、民族、民间、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同时,大力推动群众体育智慧化发展,建设智慧化体育场馆设施,增加线上用户参与体育的黏性,打造智慧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健身类APP,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体育供给,增强体育项目的时代感,满足人民群众对新兴体育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29]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方面,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大力实施体育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价值,是群众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更具开创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更有时代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更显全民性,群众体育发展显现出勃勃生机[30]。全国100%的省、市、县在国家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下,制定了“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健身计划,为群众体育发展的全面落地实施提供了决策参考[31]。要着眼于“十四五”时期群众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举措、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加快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持续做好“放管服”改革,处理好体育行政部门、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政府和体育社会组织实现“管办分离”[32]。在深入研判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使近期方案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远景谋划更具活力、更显前瞻性。同时,建立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的连接机制,确保长短期的平稳过渡,推动群众体育在人民群众深度感受和体验体育带来的无穷魅力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群众体育发展既必须彰显中央的政策导向作用,又需要照顾地方的实际发展状况,增强央地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力度并实现资源的有序整合与共享。高层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群众体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目标设定等重点工作,致力于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地方行政部门主要承担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任务,并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探索并加以总结推广[33]。截至2018年底,全国90%的省区市、78%的地级市、61%的县级政府构建了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有效整合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资源[34]。场景理论认为,强化本土性(locality)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塑造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35]。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尤其要注意我国东中西部、城镇与农村、老少边穷岛等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审慎结合地方地理、人文、环境、风俗等条件,挖掘特色体育项目,制定更加精准的、适合群众体育发展的区域性方案[36]。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推广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开展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健身的“精准化”指导服务、培育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等与地方和基层的实际紧密结合[37]。通过建立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参与机制、完善群众体育政策执行的协调机制、构建群众体育政策目标的表达机制,实现央地层面的功能协同和有机融合,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实现上下联动、同向发力,朝着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的方向全面发展,用体育的力量构筑人民心中幸福美好的理想生活。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引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重要目标遵循和行动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70余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持续得到满足中朝着更高阶段不断升华。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着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人民搭建起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生活的桥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既是新时代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坚持人民立场办体育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拥有健康身体、享有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还能为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通过全民享有体育的方式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也就在实现“人人参与体育,体育造福人人”的美丽蓝图中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了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实现美好生活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体育强国梦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