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伊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马卡连柯说:“不注重德育教育,就是在向社会输送废品。”小学美术教学是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挖掘美术基础知识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教师要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德育教育润物无声。例如,在教学《三原色与三间色》时,就把“色相”与德育结合到一起。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中国国旗,接着提问:“我国国旗是什么颜色的?五颗星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国旗是红色的,五颗星是黄色的。”然后,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国旗上用这两种颜色。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此时,教师把“三原色”这个美术概念引出来,并讲解国旗与五颗星的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大星代表什么,四颗小一点的星星代表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讲到绿色这一间色时,让学生了解三间色原理。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绿色自然风光视频,从而渗透了环保教育。这样的教学,也让枯燥的美术基础知识变得更加有趣。
美术教学中创设认知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优势,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受到精神的感染。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技法的高超,更是品质的感染。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利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生态德育的意义。例如,在教学“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央视《动物世界》中的片段。生动形象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从中了解到非洲大草原上的豹子越来越少了,非法捕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这样的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也让他们懂得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此时,鼓励学生想象那些被射杀的豹子怀有怎样的心情。有学生说:“猎豹在临死之前一定很绝望,因为它眼中含着泪水在盯着天空。”还有学生说:“人类啊,我们是朋友啊,为什么要赶尽杀绝!”美术教学中与保护动物相关的题材很多,这是开展生态德育的最好素材,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与发掘。
我们知道,小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活动比较多。有很多绘画教学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内容。如绘画中有关母亲与孩子的题材,通过这样的绘画来增强母子的情感,培养学生懂得什么叫感恩。如果进一步拓展,可以延伸到对祖国母亲的爱。实践证明,也只有具备丰富的道德情感的学生才能画出富含情感的作品。我们知道,绘画的内容本身就包含浓烈的情怀。利用绘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仅仅要求同学把画画好,这只能是单纯的技能的提高。美术属于人文学科,必须要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忽视了人文价值,就不是完美的教育行为。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绘画构图中的主次关系,避让关系等,让绘画元素能够相互的扶持,相互的作用。同时,美术作品上色时的颜色搭配,能够让色调进行和谐的统一;冷暖色彩也能够相互的补充。所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绘画中的育人功能,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实践,使之成为德育教育的素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一切艺术作品都能够通过音乐与美术等形式体现大自然的美,进而能帮助人具备辨别美丑的能力。”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是强大的。我们知道,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开展美工活动。如剪纸作品的艺术形象能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感受,从而产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学生在欣赏剪纸作品时,他们一般会把注意力放在熟悉的物品中,并提出一些非审美性的问题,如“这幅剪纸是在表现什么?”“剪得像不像?”等。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影响,教师在美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如在学生欣赏剪纸作品时给出一些细节性的提示,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例如,在欣赏《有趣的剪纸娃娃》时,因为髻娃娃在民俗中有繁衍和生育职能的认知,在民间人们通过谐音认为是“喜娃”,是吉祥的象征。其中大红色的色彩、构图以及画面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古人的“孝道”文化。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让学生既学到美术知识,同时又提升道德认知。这样,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