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泓霖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围绕课本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和布置教学任务。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片面、单一,没有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难以自主挖掘音乐知识和感受音乐技能,限制了音乐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合理科学地构建音乐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渗透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知识,感受音乐内涵,以及欣赏音乐文化,从而点燃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开发了学生的音乐潜能,从多维度上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小学生具有开朗活泼、好动爱玩、探究欲强的个性特点。教师只要围绕这一点展开兴趣和思想引导,就能让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丰富课堂形式,优化学习氛围,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体会和感受音乐,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认知能力。首先,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音乐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比如,教师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可以先利用一些优美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感觉和知觉熏陶,激发学生分析歌词大意和情感内容的意识。然后利用小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述作曲者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歌曲文化的认识。其次,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文化情感渗透,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我们的田野》一课时,可先对歌词、曲调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编制一个趣味性高的小剧本。通过与学生一同扮演角色,从台词和动作中感受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意识。
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合理科学地融入音乐元素,以及在歌曲和曲调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感的音乐作品。由于每一个音乐作品创作,都源自词曲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人生的理解,所以它必然会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审美价值。因此,为加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教师需要适机植入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音乐艺术美,认识音乐文化底蕴。比如,教师在教《牧童》一课时,可结合相应的唐诗构建文化情境。通过从人文情怀的视角讲述牧童的艺术生活,与学生一同挖掘古代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音乐中认识文化的美,收获更多的思想启发。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片面、单一,教学氛围死气沉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改善这一状况,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艺术境界,教师可以转变教学形式,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渗透文化精髓。通过在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功能与效用,感受音乐对人思想和心灵的价值作用,从而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教《男儿当自强》一课时,可开展“歌唱接龙”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提供表演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歌唱中自主使用肢体语言和面目表情,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力度和情感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变得更加广泛,甚至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为了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通过直观化地呈现音乐作品,细致性地展现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在体验、感悟、理解、把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入解读。比如,教师在教《忆江南》一课时,可利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技术,展示江南美景。然后配合当地一些文化习俗,播放《忆江南》这首歌曲,使学生在想象情境中分析歌词与曲调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整首歌曲知识内容的把握。
加强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是提升音乐核心素养的必由路径。为引发学生思考音乐文化,准确理解歌词大意和曲调情感,教师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与探讨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文化。比如,教师在教《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一课时,可利用一些有层次、梯度性的问题,如“铃铛的曲调是怎么变化的?”“该歌曲演唱曲调发生了多少次变化?”“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更加准确地回答问题,实现对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文化理解水平,教师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丰富课堂形式和植入文化知识,开展音乐活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在理解音乐文化的同时,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