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海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基于互利双赢的需要,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自主进行教育深化改革,将自身的教育长处嵌入对方的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价值。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大陆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海峡两岸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同时,各高校应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优化,生成一套更适合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根据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趋势,制定统一的育人目标。即将人才培养植入到产业转型与升级环境中,从国际视野出发设定专业课程,并生成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说,育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倘若育人目标偏离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而学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落实到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因此,高校要培育出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海峡两岸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在既定的政治制度框架内。无论是基于台资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还是海峡两岸师资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都需具备一定的政治层面安全保障,才能更顺畅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而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致力于培养出具有极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令他们未来能高效服务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教师与学生应加强与大陆师生互通互联与互信,积极参加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允许台湾地区教师进入大陆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助于海岸两岸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交流与合作,协同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决策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更是教育工作者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向与目标。高校管理层需客观地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海峡两岸的人才结构、教育问题、就业形势等[1]。学校应以现实背景为参照,以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科学制定教育决策,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充分保证师资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构建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人才支撑与智慧支撑。尤其,高校必须重视并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以确保他们具备开展智慧教学的能力与素养。
岗位胜任力与社会适应力,源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思维素养。学生的学习理念,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而知识结构的丰富,需以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作为助力与基础。因此,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积极构建适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课时安排,实现以人为本,多样化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且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深化。双方能协同构建优质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以此满足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在实际开展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复杂网络环境与文化的负向影响力[2]。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关注施教者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完善程度,以及他们是否具备现代教育情境中必要的信息素养。作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等,都会对最终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注重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若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就必须打造一支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机制,组织教师不断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且能精准地定位教育目标,基于符合时代背景的教学行为,科学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此外,相关人员需引入教育课题研讨的长效机制,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能不断产生新的思路与设想,使教师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工作者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通过校内协同冲破跨区域教学的壁垒,能对自身教育上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客观分析,在学科建设和特色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高校应考虑校地、校企合作与问题,即高校需自觉地适应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遵循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的思想,进而实现深度融合。高校应根据地方政府发布的教育改革要求,以及发布的人才结构的数据分析等,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校地合作需切实强化施教者的知识转化能力,使他们不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能凸显社会服务功能,确保教育工作者切实肩负起社会重责。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具备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对自身的资源优势、教学力量等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借助外部力量进行融资,并在技术应用上进行创新,即教育部门应借助台商企业力量,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以此满足海峡两岸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资金与技术层面,应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规范化地运作科研成果转化等事宜。将高校科研与商业化运作进行深层次的对接,既可解决高校培养人才的资金缺口问题,还方便企业技术集成创新与发展。基于充足的资金,高校可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与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实训中心,海峡两岸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极强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构建适合于海峡两岸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在课程设置、教学流程上进行创新与优化[3]。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空间进行延伸与扩张,打破时空的限制与束缚,即以“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可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的有效联系。教师以统一的课程内容为基础,制定趣味化的视频课件,利用网络平台讲解知识与文化。教师在线下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后,能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即利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深入地交流、在课下对知识进行再学习与巩固。智慧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成为会学习和爱学习的人,即将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进行科学融合,助力高校快速高质量地完成育人目标[4]。
人才培养的结果需切实满足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而只有处理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意义与价值[5]。而海峡两岸应用型高校,需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科学的创新与优化。高校应基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实现每日的线上直播,令校内与校外海峡两岸的年轻人,都能参与到现代化教学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需将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进行高度的集成,支撑线上直播教学的顺畅开展。同时,教师需不断对直播课程进行完善与丰富,以满足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学校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能在直播教学中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在直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传输正确的学习理念,引导海峡两岸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对创业制度等形成新的认识,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现实条件,为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新提供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