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臣星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如今大部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了解都是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认为武术就是轻功水上漂,就是飞檐走壁,就是降龙十八掌,就是武刀弄剑……这些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中虽然虚构了一部分武术的作用,但确确实实也展现了武术的技击魅力,弘扬了武术的精神。剧情可以虚构,但武术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演变是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当中国传统武术走进校园,这既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青年学生求学领域的重要拓展。
中国传统武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武术的认识都是来自于荧幕上的影视作品,很少在现实生活中对武术有清晰的认识。于是,学生在面对武术选修课时,一方面心理上觉得很神秘,一方面理智上又觉得这门课程很陌生,不知道会学习些什么内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会,不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很枯燥无趣……出于这么多的担忧,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选修武术课程。
在高等院校里,大部分学生对一门课程的重视与否,很多时候都会与教师有关系。如果教师经常强调某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们自然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教师没有特别注重教学设计,学生们也会认为这门课程没有那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武术课程的教师忽略理论教学,只重视武术技击方面的教学,学生也会认为学习武术课程,主要就是在学习那些动作、技巧,没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长期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在上武术课时,对课程内容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越学越觉得没有动力。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整体队伍建设,对各学科工作的开展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放眼现阶段的武术课程教育,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还很欠缺,经常出现一个武术教师要教授好几个班的现象,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部分武术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够全面,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教师更擅长教武术招式动作,缺乏对武术课程的理论思考,没有形成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有些学生不是不想学习武术知识,而是缺乏对课程基本的了解。基于此,在武术课程设置中,高校可以增加课前辅导环节,通过课前的宣讲,让学生对武术课程有大概的认知,了解这门课程的教授内容。等到学生对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要选修这门课程。当然,武术课前辅导可以有多种途径去实现,不是只有课前宣讲一个方式,比如,学校可以在校报、校刊、文化宣传栏等地方,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科普,对学校开设的武术课程体系进行介绍。再比如,在学校重要的会议、演出活动中,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武术相关的表演,开拓学生的眼界,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必要的课前辅导实施起来并不难,耗费的人力、物力也不大,却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下一步的武术课程学习是一个铺垫。当学生们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始关注武术课程时,校园的武术文化教育氛围也变得更加浓厚。
如果说增加课前辅导是在上课之前吸引学生的关注度,那么,创新武术教学模式,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好地带动学生。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示范一遍动作,学生再跟着模仿,很多时候学生都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不到动作的精髓,但上课的时间又很有限,教师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详细讲解。为了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成效,教师要学会充分借力信息技术的优势。举例来说,学生在课上学不会的动作,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短的练习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温习,慢慢琢磨要领。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在武术课程中间穿插一些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与武术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感受武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高校武术教育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技击练习,忽略理论知识,主要原因是武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简单点来说就是,学校教师没有明确提出武术课程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简单地了解武术技击知识,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现有的教学体系就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武术技击知识的同时,也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悠久的文化内涵,那么,现有的教育体系明显就存在不足。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术课程的教学成效,要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明确给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当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清晰的目标后,自然会重视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学习贯穿在技击练习之中。
确定武术课程教学目标后,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优化武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第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展开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这些更直观的素材,了解武术的起源,武术的文化,武术的现实意义等;第二,不断优化武术理论知识教材,目前各高校的武术教材使用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校一年的课程都上完了,学生却从来没有翻开过教材,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武术教材,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心急,不能冒进,要一步步改进现有教材的不足,可以通过教师研讨会、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搜集意见,整合优质资源,对现有教材进行优化升级。
教师是学生求学之路的引路人,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武术课程的学习,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武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关键就是要加强武术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让教师更好地形成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的思想认识,进而渗透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学校在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不能只是在口头上号召,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比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试卷的形式,让教师自评、自查、自测,促进教师对武术文化、武术创新、武术传承、武术教学最新政策等各方面信息的搜集、了解,不断保持对武术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种就是公开课的形式,学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武术理论知识公开课,让教师充分重视武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理论课教授水平,并激发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寻学生们更能接受、更喜欢的教学方式。
在提升武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武术器材的投入,让学生在武术课练习中尽量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武术课的课上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涨。部分学校考虑到武术器材耗损严重,不愿意经常更换新的器材。其实,学校合理控制经费是可以理解的,但武术器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一次性购买质量较高的器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器材的损耗,或者可以多给学生普及武术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更加爱护武术器材。总而言之,不能因为怕损耗就不引进新的器材,而要在武术器材的后期维护上进行科学规划,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制定相应的“武术器材使用守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盈,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中,谦逊忍让、正直有礼、爱国奉献、诚信仁义等重要品质,无一不对现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育中的武术教育还只是一个起点,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和传承应该贯穿终身,任重道远。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在武术教育的认识高度上,唤起学生主动“习武”、终生“习武”的意识,让学生成为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的人,还成为具有“习武精神”的人。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至今,就像先辈们给我们传下接力棒,今天的高校工作者,今天的青年学生,对待武术,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唯有接好这一棒的“武精神”,才能为中华儿女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