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梧佑 申梦悦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众所周知,弓箭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射艺文化魅力独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射礼是射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就有大射礼、宾射礼、乡射礼、燕射礼。至明代,射礼成为“每月朔望的乡射礼基本制度文化”。[1]射礼的形成与发展,将弓箭从杀戮武器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射礼将礼、乐和射结合起来,用礼的典雅端庄规范射的行为,用射的行为来体现礼的精神内涵,超出了原本的弓箭或者单一的礼或者射的范畴。而形端志正无论是对于礼还是对于射而言,既是基本要求又是核心内容。
有诗云:“射贵形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一个“贵”字不仅体现了射艺形端志正的重要性,而且也点明了射艺修炼的一个重要目的——达到形端志正。形端,即身正体直,四平八稳,不歪不斜;志正,即精神专注,心无邪念、杂念,做到正心诚意。[2]中庸讲“中不偏,庸不易”,中正平和正好与行端志正相切合,射艺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之一,传承千载而不失。
射艺内涵丰富,有君子之射、仁者之射、观德之射等等。但凡射者无一不是从形端志正开始,可以讲“形端志正”初步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射艺的问题。然而,形端志正并不是射艺的最终价值目标指向,随着修习的步步深入,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形端志正”的君子。
“射贵形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五平三靠是其宗,立足千斤之重。开要安详大雅,放需停顿从容。后拳凤眼最宜丰,稳满方能得中。”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
以上摘录分别出自《镜花缘:西江月.射箭》和《礼记·射义》。这些经典论述对于射艺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谓字字珠玑,而其主题都是讲练习射艺要重视形端志正。本文认为“形端志正”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形端,即外在的身形动作,身端体直;第二是志正,即注意力专注、内心正直、品行端正。
古圣贤皆爱射,以射为题材的名句经典不胜枚举。老子将天道比作张弓,孔子提倡君子之争,孟子提出仁者之。王阳明《观德亭记》中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也。”君子于射,内志正,外体直,方可言中。黄百家在《征南射法》中说到“射虽在手,实本于身。”弓和箭虽然在手中,但“心、身、体既正,则手足相应,引满时以右眼视左手,无不中矣!”从这些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圣贤们推崇射艺是因为它能够使人达到“行端志正”的育人效果。
从现代人体解剖学来来看,射箭是依托人体的天然结构特点通过训练来使人体与射箭这项运动更好的结合。行端是从准备到引弓再到撒放的姿态。准备姿态时讲究站姿端正,不偏不斜,顶天立地。引弓时的行端重点在于骨骼支撑,即古人所说的“入彀”,应做到“五平三靠”,即“两肩两肘,天庭俱要平正,此之谓五平;翎花靠嘴,弓弦靠身,右耳听弦,此之谓三靠。”[3]撒放时的行端一方面在于动作的稳固,撒放时前后对称直线用力,保持动作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仪态从容。
志正,从技术层面上讲可理解为瞄准。康熙字典中疏曰:“志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志正,是射箭能否射准的关键。志正,从心理方面来讲,是决赛竞技成败的关键。在《元武门侍射并序》中说道“若天地合道,星辰献艺,端视和容,内正外直。自近而致远,耀威而观德,无不神通,无不极用。”射艺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箭、人箭合一,自然能处之泰然,淡定从容。《续修四库全书射学指南》中也说“容止亦端,乃可引弓,若遽然引弓发失,则力不出、心又乱。诸冰难除矣!”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的心态和坦然的射箭观是志正的综合体现。志正,从修身观德方面来讲,心志就是我们行为的主导者和内心追求的指引者,射艺在于树立正确的目标和养成高尚的品德。王阳明“射以观德”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既是对历代圣贤射艺论述的总结,又是射艺新的发展。射艺是人修炼的手段、方法和过程,观德则是考核,志正无疑是观德的核心内容。总之,形端志正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端是基础,唯有体直身正才有命中的可能。志正是保障,瞄不准不可能命中,不注意品德修养,谈不上修习射艺。形端志正才是完整的射艺修行。
射艺能够正心正己、修身修德,达到正习性、修德行的目的。这里所说的习性可以理解为习惯与心性,习惯乃是在习射过程中以射艺而正己、端正行为。而心性则是在习射过程中锻炼射者的态度、性格和观念。在《礼记·射义》中说道“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艺要求要型端志正,必须要有安定平和、得失坦然的心态,然后才可以射箭。在射箭的过程中如若射不中而不能怨恨对手,而要反思自己失误的地方。《射经》中对射艺的要求为:“无动容,无作色,和其文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谓之楷式。”射箭要有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和临崖射箭而心不惊的从容心态,同时也要内外合一,心志和行为相合方能达到射箭的高级水平。这是古人对学习射艺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射艺能够让习练者达到正心正己,修身修德的目的。
《论语·八佾》中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是孔子提倡的君子之争,在射艺的修习中体悟仁者之道,修身克己,提升自我修养。君子并不是与世无争,而是在争斗过程中要像射箭一样,彬彬有礼、尊重对手。
“兹土与肃慎邻,劲弓毒矢,相杀伤以事者,数千有馀载”,如今“一变而雍容辞逊,争以君子乃如斯。斯岂非我列圣暨朔之化之至欤?”
——《旅庵遗稿》卷四
“聚羽林而论技,陋前代而不屑。习礼仪而尽正,庆复覩于今日。”
——金孝元:《射以观德赋》
以上两则引文主要是说弓箭用途的变化,弓箭从战争杀伐利器转变成了用于教化的一种方式。弓箭是国家的武备大纲,春秋时期的庠序之校就有专门的射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射艺是古代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承载的“德”“仁”等内涵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方面。[4]
“王氏力斥文武异事,而主张文武合道当在礼乐之事中寓于射,得乎射礼之精藴。”文武合道是射艺的最大特点,通过射艺的习练来提高习练者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当下,德智体兼修是我国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弘扬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政策,射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射艺文化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真正“工于射者”须体悟四道:体雍和之道以存心,则孝悌之行也;体沉毅之道以践言,则忠信之友也;推反身之道以改过,则好修之士也;推礼仪之教以治民临民,则远近悦怀,顽梗归化矣。孝悌、忠信、修身、礼仪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在构建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总之,射艺不仅能满足个人修炼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于社会教化。在当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承并弘扬中华射艺文化,意义深远。
调整身体的姿态、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是练习射艺最直接、最明显的好处。初次接触射箭的人,会情不自禁的出现偏头(后仰,前探)、闭眼、耸肩、扭身、前俯、后仰、曲肘等毛病。[5]通过练习能克服这些毛病,前后对比,一目了然。
射艺的基本姿势以开弓大小有大拉距、中拉距、小拉距之分;双脚站位有开放式、闭合式、平行式之分;不同朝代的射法技巧也各有所不同;勾弦方法大体有三指勾弦法和拇指勾弦。无论选取哪一种射艺练习方法,行端志正都是核心技术要领。
射艺不是一门简单身体运动练习,它可以关乎人的整个一生。《射艺中的禅》的作者赫力格尔六年苦修弓道,探寻射艺中的禅理论,弓道不仅在于日常仪节和修习,同样重在内心的修炼。即心灵的境界决定着人生的境界,在射箭中同样也影响着能否命中。
运动员有比赛型和训练型之分,即有些运动员平时训练成绩突出,然而一遇到大赛却成绩平平,相反另有一部分平时表现一般的运动员在参加大赛时往往能超常发挥,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实际上,比赛成绩又很大程度上受到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影响。[6]心境对于射艺格外重要,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动作技术上相差无几,决定成绩好坏的就是心理水平。射艺训练有助于提高心理水平,尤其是经历过射艺比赛后,学员的心理素质明显增强。而心理素质增强的直接效应就是成绩的上升和人变得自信更有活力。[7]这便是“技近乎道矣”。
“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礼记·射义》)。“立德树人,天下太平”是千百年来统治者不变的追求,而射艺的君子风范有助于推动达到“观盛德”的目的。射艺教会人怎么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射艺的练习过程中,个人的道德品行在修炼射艺的过程中悄无声息的修炼着。从弦不空放学会爱惜事物,从揖让而升中学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从审彀后发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一切的修行都只为“行”,“行”是做人的方式,是待人处事的具体形态,做到行端志正,纵然不能福泽一方,最差也不会祸害一方。
通过外在的“形”的练习,不断提高内在“心”得素养,最终体现在“行”上。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这,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其中”。君子是贤德之人,射艺练“形”、炼“心”、练“行”,三者合一则是通往君子之路的必然之路。[8]
总之,当下学习射艺文有诗词歌赋、文史典籍,去体悟“仁者如射”“射以观德”的人生哲学,武可日日操习、勤练不辍,自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益寿延年的功效。而这一切奥妙似乎都始于“形端志正”。
“形端志正”较好的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射艺。苏联功勋教练C·瓦伊采霍夫斯基曾指出:“今天,身体强壮的运动员可以进入决赛,而获得金牌的却是精神上的强者。”射艺不仅能练就强健的体魄,更能提升个人修养,“志正”即为精神上的强者。
射作为“三十六兵器”之首,其杀伤力不容小觑,但千百年来,射艺并没有因为它的这种特点而禁止,反而在修身养性和礼仪教化领域取得一席之地,这其中“形端志正”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如同剑一样,在暴徒中是凶器,在君子手中则是身份的象征,射艺同样如此。一切在于人,而不在于物,物为人用,人用物显现个人德行。射艺教人从“形”到“心”再到“行”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