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玲 辽宁省演艺事业交流中心
新会计制度颁布之前并没有专门的政府会计系统,因此事业单位通常都是结合自身资金实际情况采用预算会计制度,然而预算会计制度只能体现出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情况,无法对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有效体现。为更好满足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需求,新会计制度孕育而生[1]。伴随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的职责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转变事业单位传统会计模式,面对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难以有效应对繁杂的经济事务,并且很难对单位运营成本和支出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容易导致事业单位面临收支失衡的问题,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发展需求[2]。
受到自身运营性质的影响,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给予预算管理过多的关注。因此也没有在单位内部专门成立预算管理部门,并且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完全忽视预算管理这部分工作,也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对单位未来运营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一些单位虽然有预算管理部门,但是其预算管理编制缺乏科学性,管理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盲目性。而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由于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难以得到科学配置。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缺少预算管理意识导致的,为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解决预算管理问题。
在新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对单位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固定资产也没有按照制度要求划分到会计核算当中,由于新会计制度执行能力不足,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资产记录不属实的情况,进而出现资产重购问题,造成资金浪费。新会计制度中对资产管理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如:固定资产要进行计提折旧、摊销无形资产。此外,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详细管理方法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很多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依然缺少合理性。
尽管新会计制度落实推进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往会计核算方式,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单位领导缺乏对新会计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事业单位充分的制度支持,作为单位领导,应当积极响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给予新会计制度实施充分重视。
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他们以前从事其他岗位工作,由于岗位空缺才调动到财务岗位上,因此单位中很多在职财务人员缺少专业财务知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造成阻碍。此外,在岗的财务人员对于新会计制度缺少学习积极性,导致新会计制度难以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风险与管理风险同时存在。由于一些事业单位领导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并且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只有单位存在投资项目才会面临财务风险,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在财务管理中缺少财务风险意识,所以会进一步导致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缺少合理性,单位内部不良风气严重,对事业单位今后运营发展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借助职位方便进行贪污、为了个人私利虚假报账,还有一些人员随意支配单位资金,导致很多资金没有得到科学配置,损害国家利益。此外,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设置监督部门,监管工作缺少完善的流程支持,在单位内部无法形成不同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的关系。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出现贪腐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给予预算管理工作充分重视,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并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和监督,推动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第二,作为事业单位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提升自身对于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升自身预算管理能力,对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给予最大支持;第三,做好预算管理部门监管工作,可以对预算管理部门工作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使其工作开展可以更加规范化;第四,制定预算管理奖惩制度,对于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不配合工作的人员要给予惩处,进而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推进。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流动资产管理。其中固定资产是确保事业单位能够有序运转的关键,因此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可以为事业单位可持续健康运行提供保障。作为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单位固定资产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并为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供保证。为此,事业单位可以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安排人员负责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对资产盘点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针对盘点结果制定采购计划,在确保资产的完整性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此外,还要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管,避免管理人员出现自守自盗行为。
现如今,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为了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提升,作为单位领导就要对新会计制度充分重视,并发挥自己带头作用,在单位内部为其他人员做好表率。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只是依靠财务部门是很难做到有效开展的,还需要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共同协作。因此,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领导都要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并加强各部门之间沟通与交流,定期举行新会计制度落实研讨会议,并鼓励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人员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通过单位上下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推动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是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而新会计制度是否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得到有效落实,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作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积极提高自身对于新会计制度的认知,并在工作中秉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在闲暇时间多学习新会计制度相关内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做好准备。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领导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并能够落实于实际工作当中,在工作中规范自己行为。
尽管事业单位的性质具有一定特殊性,但是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会面临财务风险,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因此,作为事业单位领导者,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中也存在财务风险,并对财务风险充分重视。为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可以在单位内部成立财务风险检测团队,构建财务风险检测机制,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对风险检测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控和应对能力,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还要做好财务风险应对措施,一旦发生财务风险,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不受影响。
总而言之,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事业单位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健康长远发展,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就要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此,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新会计制度的优势。相信在未来,我国事业可以在不断摸索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路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