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豪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德育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在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实践本身就是生活、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优秀的实践活动应该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意识,积极地组织学生采用文献查找法、谈话法等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更是为了以后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一些从小养成的习惯会贯穿个体发展的一生。实践课堂中,没有成绩的要求,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身参与,让学生获得发展。所以在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了解、认识社会标识,探索设置社会标识的意义。通过这些实践养成学生遵守社会标识的习惯,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在进行综合实践《公共标识我能懂》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共标识的概念,先引导学生观察了生活场景,并且为学生举例说明。“在公共场合中有许多公共标识来引导我们的行为,比如过马路的时候要怎样?”学生会回答出看红绿灯,教师继续道:“除了红绿灯还有哪些标识呢?比如在商场里会有指引牌,都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地认识社会标识,让学生知道社会标识的作用是方便我们公共生活的,每个人都要遵守,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快乐。
实践课的内容来源于学生可触碰的生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说出生活中的发现,探究事物背后的因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共情能力指的是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状况,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社交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商发展,让学生在班级中能更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学会倾听同伴的建议,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在综合实践课堂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体会角色的社会责任,理解不同行业背后的努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比如在综合实践《找个岗位去体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带领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的游戏。班级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模拟,班集体中存在着不同的分工,有时学生会因为一些细小的摩擦,任务分配不同而产生冲突。为了提升学生相互理解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岗位互换,体会不同班级成员的任务。待体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部分同学在总结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了班集体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形成的。教师顺势进行总结:“班级如此,社会更是如此,希望学生们以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许多道理通过说服教育,学生并不接受,采用实践体验后,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共情感,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为其以后的生活学习提供经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爱玩、爱动的天性,动手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实验研究表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教师在实践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制作的机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还可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设计制作的活动与环保、废物改造结合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进行综合实践《巧手工艺坊》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了以“废物改造”为主体的设计制作课。在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搜集了家里闲置的物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寻找了相应的改造案例。上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了白色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完成自己的设计。
让学生动手实践,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做,而是要有明确的主题或导向。要让学生在设计、制作后看见成果,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生活与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