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平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河南 信阳 464000)
对于整体工程而言,需要分标段设定治理任务。在施工中,需要根据其土石方开挖与回填,对区域内较为平缓的区域进行施工。采取清查地表、整形等措施,恢复其建设场地的基本条件。并对山区内起伏较大的区域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消除其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整体的山体环境。大力保护并发展观景区域,对西部采矿区域顶板较薄地段,通过其相关的工程措施,恢复整体的正常使用。根据建设用地需求,完成施工方案的整体应用。并根据其各标段治理任务的不同,完成记录、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针对于整体项目,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基础措施。
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带,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时令短,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4.3℃,元月份平均气温为-0.1℃,极端最低气温为-20℃;七月份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3.3℃。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h。全年无霜期230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611.2mm。年平均降水量648mm,集中在七、九两个月,据近十年来的降雨量统计,历年降雨量极不平衡,变化幅度较大,最大降雨量为978.9mm (2003年),最小降雨量为329.5mm(1997年),相差2.97倍,年降雨量绝对值相差649.4mm。
区域上河流均属黄河水系,自然河流主要有北蟒河、沁河,人工渠系有引沁济蟒渠,为本区主要水工设施,且为本区农业提供了主要灌溉水渠。
北蟒河为蟒河主流,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境内花园沟村,自济源市克井乡白涧村附近出山进入平原。南官庄村以上蟒河河长为69.0km,流域面积为90.1km2,平原区流域面积为70.9km2。北蟒河在西石露头村以上河段为季节性河流,以下河段常年有水。蟒河上游分别有窟窿山水库和泗坪水库,其中:窟窿山水库位于矿区北部10km处,总库容236×104m3,兴利库容111×104m3,死库容14×104m3,现水库正常蓄水。泗坪水库位于矿区北部2km 处,设计总库容180×104m3,兴利库容65×104m3,死库容2×104m3,由于坝基建在盘古寺断层带上,水库漏水严重,洪水期蓄满后迅速漏失,现该水库已不蓄水。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二郎神沟村,于济源市东北部五龙口村流出太行山进入平原区,在济源市范围之外经沁阳县、武陟县注入黄河。五龙口水文站控制上游流域面积9245.0km2。据该水文站1953—1988年观测资料,勘查区内五龙口以上河段为常年有水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89m3/s,年最大径流量为39.30m3/s,年最小径流量为9.71m3/s。区内沁河次级支流有白涧河,为一季节性河流。引沁济蟒渠——1972年建成引水为本区规模最大灌溉渠系。渠首位于沁河翁庄附近纸百滩村。主干渠总长30.0km,沿济源盆地平原区周边环山修筑,跨越济源市、孟州市二行政区。干渠设计引水量23.0m3/s。据引沁管理局1980~1990年引水观察资料,干渠多年平均引水量5.91 m3/s,年最大引水量8.44 m3/s(1980年),年最小引水量4.03 m3/s(1984年)。干渠多年平均引水276 d,年最多引水330 d(1990年),年最少引水211 d(1984年)。区内设计灌溉面积12.03万亩。
对项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项目设计原则共计以下七点。
其一,项目自身遵循了“先勘察,后治理”原则。根据其内部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完成各项治理工作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完成工程设计,开展合理的治理工程体系以及相关措施。其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其三,进行以人为本原则。可以根据景区的整体地貌,分析影响市区产业聚集的整体发展原因,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以保障其矿区免遭其开采、诱发等各种地质灾害,达到防灾目的。其四,因地制宜原则。针对矿区地质灾害的问题特点,分析其危害程度。并抓住地质环境治理措施,进行有效治理[1-3]。其五,执行分段治理原则。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整体的工程属性以及社会项目等,遵循社会生态效益优化,争取最大经济利益。此外,根据不同的矿山地质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其六,遵循合理性原则、安全第一原则。其七,遵循工程质量控制原则,以保障整个矿山地质监测可以贯穿治理工程的整体。
在土石方开挖前绘制相关的开发图,确定整体的开发路线,根据顺序范围内,选择符合的相关标准。在绘制开发图时,尽可能使用机械挖掘,减少人工挖掘,以提高机械利用率。针对特殊地区,可以设立分层开挖。考虑分层作业挖方边坡,更应根据其使用时间、土石类型、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确定。在山坡整体稳定情况下分析地质条件,如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则可以按照其设计文件要求,控制其边坡坡度。场地边坡开挖更应采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在边坡开发中,采取多阶段,进行机械开挖,以防塌方。大面积基础标高不一,针对此类问题在开挖中,应保证开发深度超过挖机最大挖掘高度,以便机械行走。
在开挖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如雨季),考虑当时特殊天气环境,因此其工作场面不易过大,应分段、分期完成。对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保持良好的排水功能。且在汛期内进行防洪设置,防止雨水侵入场地。冬季开挖土方,在开挖完毕后,施工预留适当的厚度松土,以防其遭受冻结。土石方开挖时更注重以下事项[4]。
其一,在开挖过程中,必须测量开发区域的整体平面位置,分析其水平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检验其开挖效果。其二,土石方开挖过程中,严禁出现超挖现象,对超挖部分进行认真处理。其三,在开挖完成后,清理基础面,对桩号坐标等作出相关标记。其四,在土石方开挖时,注重整体的挖方段地表电线杆以及相关线路。在挖方时,发现地下文物应立即停止挖方,并主动保护文物。其五,挖掘机进行挖矿时,注重整体的施工安全。在施工时,设专职人员进行指挥。其六,在暂停施工时,施工机械必须测定在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施工。
在土石方回填中,应坚持以整体的机械回填为主,完成人工修整。可以采取推土机、搬运机以及自卸汽车等,同时配合人工双胶轮车,完成综合回填。在场地回填时,应清除基地的整体垃圾、草皮、树根等,完成有效工作。在基地压实后,完成二次填充。其填方场地等于1/5时,为了保障整体的工程质量,应将其设定为斜挖的阶梯形式,此阶梯整体高0.2m~0.3m,且阶梯大于1m。随后,进行分层填土,以防止其出现滑动现象,具体以施工现场设计标准为主。在填方过程中,更应检查其整体的排水措施,根据其填充的厚度以及含水量等完成施工。在填筑完成后,检查相关标高、边坡坡度以及压实程度。
在机械压实处理中,采用推土机压平,随后通过履带式拖拉机完成进退错矩法,实现打夯机工作模式,完成土方压实。整体可采用“施工准备——施工流程——处理施工——分层——摊铺——晾晒——机械碾压——验证——整修”流程工序。将多道工序转化为标准性的提工作流程,发挥其设备的相关效率,合理有效的利用空间。在建筑过程中,为了保障整体建筑数据,也可以使用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完成有效跟踪,实现全面查询。
此外,在压实过程中,根据其压实自身的密度,具有一定要求。密度根据工程自身的结构性质以及土地性质、整体系数,以设计要求为基准。填土分层厚度以及压实系数根据土地的整体性质达到基本设定。具体可以根据其施工线的实际情况设定参考值,在人工夯实前,将填土进行初步整平,以保证打夯按照相关方向进行完成有效连接,分层打夯。
综上所述,在工程施工中,必须根据其矿山地质的整体环境,分析其治理流程,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设计施工方案时,需要保障设计施工方案具有明显的证据依据,目的明确。且任务具体整体治理方案经测量后,具有明显的可行性。治理工程总体部署恰当,其措施具有科学流程以及参考价值。符合地质环境项目勘察,在设计编写中,可以完成相关要求。根据整体的施工模式,选择工程开挖、压实、回填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