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导游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21-11-21 01:59朱婷婷
当代旅游 2021年5期
关键词:折扇扇子导游

朱婷婷

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0

引言

教育技术界认为,线上与线下两种学习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学习效果才能最佳。线上与线下教学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应优势互补。未来,教育将更多地采用混合式的模式,混合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能力。

本课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资源来优化教学,自主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

一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和应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应运而生,E-learning就是其中之一[1]。E-learning是指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学习随时随地变成了可能。

混合式学习整合传统课堂与网络在线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二者不足[2]。混合式学习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非常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

二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导游实训教学中的实践

“古扇探美,非遗讲解”是《国内导游基础知识》主题九——风物特产与旅游项目中的非遗讲解知识点,旨在引导导游专业的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通过专业化的导游讲解向游客传播非遗之美,提升游览趣味,增强游客的体验度。

本课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点[4],重点培养学生规范地进行导游讲解。学生线上自学提前一周时间,课堂面授为2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在线学习

课前,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课堂派学习平台,学生利用手机、平板或电脑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学习任务书。在学习任务书的引导下,带着任务观看中国扇子的微视频等资料,完成平台测试,平台自动生成测试成绩。学生查看,明确重难点,并在讨论区互动交流,教师在线解惑。

(二)课堂精讲,启发点拨

1 创设情境

教师展播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进入主题。银烛秋光冷画屏,青罗小扇扑流萤。彩绘花鸟,仕女画面,风格艳丽的扇子,自古为女性所喜爱。上层社会女子多用扇子遮面,以示女性温婉。扇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我们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2 古扇初探

中国作为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扇子最早被叫做翣,“翣”这个字是由妾和羽字组合而成。“妾”指的是侍妾,衍生为伴随的意思。“羽”指的是羽扇,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代表着像古代侍妾那样站在主人两旁的羽毛扇。

据文献记载,舜为了广听贤才意见来辅佐他,制作了最早的宫扇—“五明扇”。

数千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羽毛扇、绫绢扇、折扇、檀香扇等各具特色的扇子。但以普及程度来说,团扇和折扇名列前茅。(1)团扇。含义: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又称纨扇或罗扇。文化: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叫合欢扇。(2)折扇。到了明代,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含义:能折叠的扇子,纸扇常见,小巧且方便携带,有“怀袖雅物”之称。文化:手持折扇成为高雅的象征。

3 再探文化

在思维导图引导下,利用视频等资源,教师启发小组合作探究,再探扇子的功能与文化,教师精讲。

最初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扇风引凉的,它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彰显威仪的仪仗扇。扇子,在古代是一种礼仪工具,侍者拿着长柄的羽毛扇为帝王障风蔽日,之后成为一种仪仗,衬托官家威仪。

(2)生风祛暑的常用扇。西周时期,扇子开始走向实用。周昭王用青凤和丹鹊的翅、尾制扇,宫女为他扇风祛暑,结果“轻风四散,泠然自凉”。于是,扇子从地位的象征逐渐转变为纳凉的生活用品。

(3)咫尺丹青的书画扇。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古往今来,小小的一把扇子不仅是扇风引凉之物,更在无数名人墨客的笔墨间成为诗书画的文化载体。

在经济繁荣的宋代,绘画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有一幅琵琶山鸟图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图中琵琶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只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飞舞的凤蝶,神情生动,别有一番趣味。而在折扇的扇面上即兴创作,也是对画家技艺的完美展现。唐寅、石涛、郑板桥、齐白石等名家,不仅造就了独特的“扇子文化”,也顺势将中国书画艺术史的一部分浓缩在了这小小的折扇中。

(4)舞台演绎的道具扇。除了书画作品,扇子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在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喜怒哀的情绪方面,小小的扇子大有作为。在老生戏中,用扇子最多的当属诸葛亮。在名段在《失空斩》的“三报”和“斩谡”两场中,演员就通过这把扇的摇、顿、颤、抖,表现出自己面对司马兵临空城下的焦虑与紧张,及对马谡不听嘱咐导致街亭失守的愤怒。在梅派经典代表作《贵妃醉酒》的表演中,梅兰芳将扇子用得出神入化。在演到贵妃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这一动作时,只看他右手指轻拈开扇子,伸过左手慢慢打开扇子,体现出贵妃高雅的神情。

4 导游讲解

学生借助导游讲解网络平台,细听规范化的示范讲解。之后,打开全景软件,小组代表选择一种扇子类型,从扇子的起源、类别、功能与文化等角度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学生比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讲解评分标准,系统评、自评、互评与师评。

本环节,利用导游讲解平台,讲练结合,将之前感受美、欣赏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专业化的导游讲解,向游客传播非遗之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

5 总结拓展

扇子经过漫长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器物文化,不断和各种传统工艺相结合,成为了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录制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火画扇、竹丝扇与绫绢扇的3分钟讲解视频至学习平台。本环节在课堂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拓展,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三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评价

(一)教师为主导

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里,教师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在引导、启发、激励与监控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师不仅仅要提升信息素养,还应提升对课堂的引领与掌控能力[5]。

(二)学生为主体

混合式学习有利于学习主体依据自身学习节奏个性化学习,学习主体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网络学习平台会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数据反馈,学生能够随时查看成绩,获得成就感。

四 结语

混合式学习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是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促进了教育公平[6]。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重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质量。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我们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复的探索与实践,探究如何有效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中职学生深度、有效地学习,促进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于推广。

猜你喜欢
折扇扇子导游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折扇应用上线了
黄希川
扇子
网约导游
会变的折扇
我是小导游
古扇送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