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敏
(驻马店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随着物资储备仓库管理理论体系与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防汛抗旱物资种类数量的增多,当前防汛抗旱物资管理情况较以往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当前部分地区仍旧实施原有的管理法规,管理标准及条款内容并不适应于实际的物资储备仓库管理情况,且各地区的管理法规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性与标准性。因此,在防汛抗旱物资管理工作实际开展中,由于管理法规内容不全,无法为具体管理工作提供明确指导,管理效果将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时常出现物资潮湿损坏等问题。此外,随着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量与管理工作量的加大,如果仍旧实施传统管理模式,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管理团队,投入大量人力资源用于开展出入库数据统计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当前部分物资储备仓库在建设期间并未考虑到防汛抗旱物资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物资储备仓库面积较小,或是仓库内部格局不合理。因此,受限于场地因素,选择将部分防汛抗旱物资进行混合储存,无法实现防汛抗旱物资分类储存目标。同时,部分防汛抗旱物资的堆置层数过多,底层物资承受过大上部荷载,出现物资破损变形问题,导致防汛抗旱物资报废量有所增加。此外,部分物资储备仓库使用年限较长,持续受到环境与结构因素影响,仓库老化程度明显,各项性能均有所下滑,很难在使用期间保持良好的防潮避光状态。
部分储备仓库的占地面积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量,无奈之下选择将防汛抗旱物资进行集中堆置存放,或是将部分物资在临时区域中堆置。在问题严重时,容易出现防汛抗旱物资容易出现潮湿损坏与变形破损问题。因此,应综合分析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量增长趋势、物资种类、各类物资储备要求等因素,对储备仓库进行扩改建处理,扩大仓库占地面积,并在仓库内划分若干数量储备分区,对防汛抗旱物资进行分类储备。
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中,装卸通道发挥着物资运输出入场的重要作用,与外部公路保持连接。如果装卸通道与外部公路连接不畅,或是装卸通道规划不合理,都将对防汛抗旱物资的调运效果造成影响。例如,部分物资储备仓库所规划装卸通道过窄,无法通行大型运输车辆,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时,由于可通行车辆的装载量较小,将会延长防汛抗旱物资的实际调运时间。因此,针对这类物资储备仓库,需要对装卸通道路线进行规划调整,适当扩大通道宽度,尽可量保持通道平直顺齐,减小通道弯曲角度与弯曲处数量。同时,保持装卸通道通畅无阻,将各类设施设备及防汛抗旱物资堆置区域与装卸通道保持适当间隔距离,禁止在装卸通道及两侧区域摆放障碍物。
考虑到部分物资储备仓库使用年限较长,建筑结构老化程度严重,无法营造良好的防潮避光与恒温环境。因此,需要在物资储备仓库中设置各类新型设备,以改善仓库环境。例如,配置传感器装置,持续对仓库环境温度与空气湿度进行监测,当监测到异常参数时,将自动发送报警信号。在安装除湿机时,除湿机可以持续稠入潮湿空气,排出干燥空气,以控制室内湿度。在安装空调机组时,机组可以抽出室内浑浊空气,向仓库内送入新风,以改善仓库内通风条件。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在物资管理领域中展露出广阔应用前景,既可以辅助人工完成各项管理工作,突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保证管理信息时效性。同时,也可以推动物资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发展,提供自动监测与历史数据查询等使用功能,满足精细化管理、动态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实施要求。
推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于,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在系统中设置险情抢护措施、组织保障、物资应急转移、物资保障等功能模块。以其中的物资保障模块为例。该模块由历史物资储备表查询、防汛物资分布图生成、防汛物资计划表编制、物资采购及入库登记信息查询等使用功能所组成。例如,用户点击防汛物资分布图功能栏,界面将显示辖区内水利工程分布图,使用特殊颜色与符号在图中标记易出现险情的地点位置与配套抢险方案,管理人员直接查看各类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的实时储存情况,如各类防汛抗旱物资的仓库存量。
在传统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管理模式中,部分防汛抗旱物资的入库量不合理,加之物资在储备期间偶尔出现潮湿损坏问题,使得防汛抗旱物资出入库系统难以稳定保持为理想平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管理期间,可选择构建最优管理数学模型,以数学模型分析的方式,将变质性物品生产量、管理决策变量、库存量等参数导入数学模型中,如此,可以准确计算出防汛抗旱物资的最佳库存存量与出入库率。同时,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期间产生新的变量因素,或是原有条件发生变化时,会打破防汛抗旱物资的入库—库存—出库系统的平衡状态。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基于入库速率与出库率基础上,对防汛抗旱物资的库存量加以校正处理,如果校正值为正数,表明实际库存量有待提升,而在校正值为负数时,表明物资库存量超过理想值,需要通过调整入库率来恢复入库—库存—出库系统的平衡状态。
首先,在防汛抗旱物资入库环节,对防汛抗旱物资的规格数量与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核查质检报告与生产许可等相关文件资料,在入库单等凭证信息基础上办理防汛抗旱物资登记手续,详细标注物资种类、数量、批次等信息,将记录内容上传至信息数据库内,并建立专项文件档案。在后续物资管理工作中,用户可以直接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掌握各类防汛抗旱物资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需要明确防汛抗旱物资入库盘点流程,具体步骤包括:第一,物资直观验收。工作人员遵循《防汛储备物资验收标准》,对各类防汛抗旱物资的数量进行逐项验收,或选择采取随机抽查方式,从中随机抽取少量材料作为样本进行质量检测,退回质量不达标的物资。第二,物资一般验收。对防汛抗旱物资的规格、包装完好情况、生产日期等进行检查,确定一切无误后,再将物资运输入库。第三,提交验收报告。工作人员在验收报告中详细记录防汛抗旱物资验收过程,以及物资种类、数量等信息,在报告中签名留证,并将报告向上提交。
其次,在防汛抗旱物资出库环节,严格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根据防汛抗旱物资入库顺序来设定出库顺序。同时,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全新的物资出库管理体系,系统对物资出库手续文件进行记录备份,审核手续文件真实性,将数据导入系统中进行核对确认,如果在系统数据库中查询到相关手续文件时,则表明文件真实准确,具备物资出库条件,办理后续转接手续。而在系统没有在数据库中查询到相关文件时,则表明文件真实性存疑,或是物资出库手续办理不全,不予防汛抗旱物资出库。
考虑到物资长期储备期间,受到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可能出现潮湿损坏问题,如果使用这类损坏物资,将无法发挥预期作用,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防汛抗旱物资报废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定期开展物资清查盘点工作,统计防汛抗旱物资受损量,根据受损情况将物资分为若干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物资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物资修补或报废处理。同时,针对仓库中长期储备的防汛抗旱物资,在不影响辖区防汛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可选择将这类长期储备且临近最大使用寿命的防汛抗旱物资进行流转处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若干数量的防汛抗旱物资流转机构,由管理人员提交防汛抗旱物资协调使用报告,将一定数量的防汛抗旱物资转移至其他辖区或洪灾地区使用,避免对这类无质量缺陷的防汛抗旱物资进行报废处理。
由于多数防汛抗旱物资具有可燃性,在仓库室内存在安全隐患时,容易出现火灾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时,救生衣等防汛抗旱物资在燃烧过程中将持续释放有毒浓烟。因此,在现代化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管理体系中,必须提高对物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开展力度,综合采取多项安全管理措施,尽可量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物资应急管理能力。例如,明确仓库安全管理责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理念,并对安全管理标准条款内容进行补充,如明确消火栓等操作器械的使用方法、所堆置防汛抗旱物资的灯距与墙距要求、照明灯具与防汛抗旱物资的水平间距要求等。同时,在仓库内设置探烟器、火灾报警器等新型装置,并构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出现火灾事故的第一时间,系统可以自动锁定着火点,对着火点进行洒水扑灭,以控制火势。
综上所述,为保证防汛抢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并解决物资仓储管理期间面临的各项难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推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仓库管理方式,掌握现代化物资仓储管理的发展路径,贯彻信息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物资仓库管理水平,为抗洪抢险工作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