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国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园内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源头都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四五千米的青海省腹地。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众所周知,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友谊的纽带。所以说,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格局”也无时无刻体现着三江源作为三大江河源头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整合了原来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在内的“一园三区”格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实现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确保我国淡水资源安全,维护世界“第三极”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江河源地 中华水塔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规划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这里,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世界级的大江大河,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每年为下游的18个省(区、市)和东南亚5个国家提供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资源,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三江源区域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江源的“安危”关乎的不仅仅是青海省和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更关乎的是世界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三江源不仅仅是中国的三江源,也是世界的三江源。
三江源是青海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9年8月,青海省政府会同国家林草局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
物种丰富 高寒宝库
三江源国家公园发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拥有冰川雪山、湖泊湿地、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和森林灌丛等重要生态系统,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分布有种子植物832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7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分布着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和“雪山之王”的雪豹,以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保护物种,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
生态优先 共建共享
三江源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的基础上,累计投入44亿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三江源国家公园严格国土空间管控,有力推动了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持续好转。2020年,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大力推动生态富民政策,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行“一户一岗”政策,17000多名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牧民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公园建设红利不断释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多措并举实施生态保护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泽被天下 铸就经典
保护好三江源,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将三江源头完整纳入保护范围,标志着园区建设进入三大江河源区完整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将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科学化治理水平和高效化治理能力,切实保护好这片生态沃土,让清澈的三江水永远滋润中华大地、泽被天下。
河出昆仑、江源如帚。三江源国家公园美好未来可期,19万平方公里的和谐美丽自然画卷,必将呈现在壮丽的中国大地上,向世人展现出青藏高原大尺度生态保护修复的经典范例。
三江源在众多“保护伞”的庇护下正健康茁壮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调会持久传承下去。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三江源,而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成就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党旗在“生命禁区”飘扬
在祖国西部平均海拔4600米的雪域高原,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禁区”的可可西里,在4.5万平方公里广袤的雪原和广大周边地区,活跃着一支使“两盗”分子闻风丧胆的党员队伍。在他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透支生命的严密守护中,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2006年至今再沒有听到过盗猎枪声,可可西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王国”。
这支党员队伍怀着对党的忠诚,20年如一日,一路踏水而行、碾过风霜,从昆仑山到马兰山再到可可西里山,他们逡巡前进、沾染雨雪,每一次巡山就是历险,历经严寒、饥饿、迷失方向以及和盗猎分子的凶残斗争……
2013年7月21日,可可西里管理处组织巡山队开展专项巡山行动,并于25日巡山至可可西里、新疆、海西交界处抓获一个由53人组成的非法采金团伙,管理处10名巡山队员面对将近超过5倍的非法采金人员,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此次带队人员为管理处党员干部,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队伍凝聚力,沉着应对、冷静从容,迅速控制盗采团伙领头人员,责令非法采金团伙停止采金行为,及时做到现场影像取证和法制教育,并在道路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历经8天8夜、1100多公里的艰难跋涉,将53名非法采金人员及全部机械设备安全押解至驻地格尔木。
历经生死离别的故事,在可可西里保护队员身上都有发生。同时,因常年生活、工作、休息不规律,导致身体上出现各种疾病。心脏供氧不足、腰椎疼痛、关节疼痛等等,成了队员们的“老毛病”。这些疾病也时常会折磨着他们的饮食起居。也因此,他们这种热爱自然、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在可可西里传承了下来,并激励着一代代可可西里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守护着这片人间净土。
2015年5月8日,为做好省申报自然遗产领导小组安排的第一次可可西里资源调查后勤保障工作,管理处提前做好详细方案,派出以党员干部为主的13名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在为期18天、行程近3000公里的资源调查路途中,面对风雪天气、严重陷车、高寒缺氧等困难,他们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激发队员们的干劲,靠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支撑,竭尽全力克服种种困难,为资源调查提供安全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了资源调查20多名科考专家的生命安全,也保障了整个申遗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20年的峥嵘岁月,凝聚了一种永载可可西里发展史册的精神——那就是“可可西里坚守精神”,这种坚守精神支撑并激励着可可西里党员干部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守护着这片人间净土。
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15时15分,在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填补了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20年来,经过全体党员艰苦卓绝的奋斗,支部建设硕果累累。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的激励支撑下,可可西里人正以干事创业的热情、动真碰硬的豪情和奋发有为的激情,不断坚定信念、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开拓进取,竭尽全力投身到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中,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