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姝
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发生在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试验场,第二次和第三次发生在同年8月的日本广岛和长崎。
1945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分会着手制定方案,计划对已有的和新型的核武器进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核爆炸对军舰造成的影响。1946年1月,杜鲁门总统正式批准实施。
试验地点应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必须在美国的管辖之下;第二,无人居住或少人居住,以免迁移当地居民的过程过于繁琐;第三,距最近的B-29飞机基地半径1000英里以内;第四,不能有强风暴和寒潮;第五,必须是一处直径不少于6英里的封闭港湾,便于停靠靶舰和辅助船只;第六,远离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第七,在距离海平面6万英尺(18.3公里)的高度上风向固定;第八,该地区的主要洋流不能经过有人居住的海岸区、船只经过的航线和捕鱼区。
比基尼环礁成为核试验所在地,是海军中将威廉·布兰迪选定的,这次行动的统一代号是“十字路口”。
1946年2月,马绍尔群岛督军、海军准将本·怀亚特来到比基尼,他对当地居民说,美国要在这里进行核武器试验,目的是造福人类、全面结束战争。因此,他请求比基尼居民暂时移居其他岛屿。比基尼环礁领袖朱达跟其他长老开会讨论后同意了。3月7日,朱达和他的166名臣民迁至距比基尼东部约200公里、无人居住的朗格里克环礁。朗格里克22个小岛的总面积只有1.68平方公里(比基尼6平方公里),这里的棕榈树和果树都没有比基尼高产,淡水也严重不足,如果食用不明鱼类,还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原住居民离开后,4.2万多名美国人登上比基尼,他们大多是军人和专家;242艘军舰和156架飞机参与了“十字路口”行动;18吨录影设备、2.5万台辐射监测设备和上千只用来做试验的动物被运上了比基尼。
1946年7月1日,驻扎在比基尼的美国军人开始撤离。数百只小船和步兵登陆艇将他们运离海滩,送到大型“活船”上——这些船驶离礁湖,开往预先指定的、距离比基尼至少10海里(18.5公里)的海域。
除了“活船”之外,还有“死船”,即报废的水面舰艇和潜水艇,它们要在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充当靶船。最后一名水手离开“死船”时,要在主桅杆上挂信号旗——红黄相间的斜条正方形旗子——表示船上已经空无一人。天刚破晓不久,92艘“死船”都挂上了这样的旗子。6点30分,“最后一批人员”撤出比基尼——他们是在“死船”上安装照相录影设备、录音设备和测量仪器的技术人员。
上午9点整,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Daves Dream号上的投弹手哈罗里德向靶船停靠的比基尼礁湖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的侧面贴了一张从Esquire杂志上剪下来的电影明星丽塔·海华丝的照片。这颗原子弹是长崎原子弹的翻版,它有一个非正式称呼“吉尔达”,以纪念海华丝1946年主演的同名电影。
炸弹刚一脱离飞机,伍德罗·斯旺卡特少校就让Daves Dream号迅速离开爆炸地点。“爆炸冲击波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啪啪地拍打着飞机尾部,但我们毫不费力就控制了它。”一名飞行员在日记中写道。
100多名观察家受邀观看了这次爆炸,包括国会议员、科学家、新闻记者和联合国原子能委员會各国代表。据苏联代表、原子物理学家米哈伊尔·梅谢里亚科夫回忆,美国海军在筹备这次行动的过程中始终严加保密,但试验开始前却邀请了联合国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国的科学观察员参加。作为一名苏联观察员,他可以说在太平洋上漂荡了两个月左右。美国军方尽一切可能不让苏联方面以及所有外国人掌握有关这一新型核武器的信息。一位法国代表事后抱怨说:“这是我所经历的唯一一次最无聊的出国旅行。”
“十字路口”行动指挥官、海军中将布兰迪事后表示“炸弹投掷得十分精准”。而事实上,它距离既定目标有649米的误差,这也是靶舰损失少于预期的原因(只有5艘靶舰沉没)。很多观察员对他们看到的场面表示遗憾,他们希望造成更大的破坏。这次投掷既没有引起海啸也没有造成地震,几乎所有船只仍漂浮在水面上。
22艘船上装满了动物——豚鼠、鼷鼠、黑鼠、山羊、猪,其中10%死于爆炸引起的冲击波,15%死于辐射,10%在研究爆炸影响的试验中死去。
“世界上第5颗原子弹发出的巨大威力和掀起的热浪,让今天的比基尼礁湖泛起泡沫,使它成了一个充斥着火焰、灰尘和热气的开水锅。热浪抛起像玩具一样的小船,却无法让‘死亡圈附近以战斗队形排列的绝大部分大型轮船沉没。”新闻记者唐·怀特海德在谈到1946年7月25日第2次比基尼核弹试验时写道。
第5颗原子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水下核爆炸,它的威力跟第4颗一样,与长崎原子弹不相上下。有人在这颗原子弹上写下“比基尼海伦”的字样。
“海伦”是登陆舰LSM-60从水下55米的深度发射的。当地时间8点35分,“海伦”在一半深度的地方爆炸。除了爆炸后掉落在其他舰船上的残骸之外,LSM-60的其他部分在爆炸后荡然无存。10艘轮船沉没——所有位于爆炸范围半径900多米之内的靶船,均遭到了破壞。
此外,还有1.4公斤放射性裂变产物与200万吨海水、沙子混在一起被炸上了天,之后又落回到比基尼礁湖。所有靶船加上整个比基尼环礁,都遭到了最严重的辐射污染。参谋长联席会议评估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被污染的船只成了一个个放射性大火炉,能将船上所有的生命体付之一炬。这些辐射潜在无形,但却是致命的”。
还在核爆炸试验开始之前,被转移到朗格里克的比基尼居民就要求重返家园——美国人发的东西很快吃完了,食物严重不足。1947年5月,一场大火烧毁了很多棕榈树。7月,一位到访朗格里克的美国医生发现,这里的居民快要饿死了。可是1947年末,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环礁又被选为第二个核试验地点,于是埃尼威托克居民搬到了乌杰朗环礁。直到1948年3月,原比基尼居民才迁出朗格里克,被安置到夸贾林环礁,住在机场附近用树叶搭成的帐篷里。同年11月,比基尼人(当时有184个)再次搬迁至此前无人居住的基利岛。
基利岛也特别不适合人类生活,它的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由于没有礁湖,沿海浪头又高,对捕鱼极其不利,也难以从海路运送粮食(一年之中有4个月无法通行,两个月勉强通行)。比基尼人只好在贾卢伊特环礁的一些小岛上制作干椰肉卖钱。
基利岛居民长年苦于粮食短缺。1957年,台风“劳拉”击沉了一艘给岛上运送粮食的轮船,还损毁了大部分庄稼。1958年,台风“奥菲莉娅”又使贾卢伊特环礁遭到重创,待在这里的人只好返回基利岛。
两次比基尼爆炸之后,核试验搬到另一个环礁——埃尼威托克环礁进行。从1948—1958年的十年时间里,这里进行了43次地面核爆试验,导致占比陆地面积10%的4座小岛彻底蒸发,余下陆地的60%至今仍不适合居住。
第3次比基尼核试验代号为“喝彩城堡”,是在当地时间1954年3月1日6点45分进行的。这次引爆的是一枚氢弹,其液体燃料中首次使用了氘化锂。据预测,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600万吨级三硝基甲苯,但实际上它的威力超出了2.5倍即1.5亿吨,是广岛原子弹的1000倍。这是威力最大的一次核试验,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辐射事故。
根据试验前3天的天气预报,3月1日的风向还不错,放射性沉淀物应该会降落在有人居住的岛屿之外。爆炸前一天早上,经气象学家确认,马绍尔群岛有人居住的地方不会有大量放射性沉淀物;到了傍晚6点,根据新的天气预报,风向开始变得不太有利,但官方还是决定试验照常进行;当天半夜的天气预报再次显示,在海平面3—7.5公里高度的地方风向开始变得不利,在高度6公里的地方“风将朝着朗格拉普环礁吹去”,埃内曼和比基尼各岛“将受到污染”……尽管如此,军事行动小组指挥官珀西·克拉克森少将和物理学家阿尔文·格拉夫斯仍下令按计划行动。
爆炸后一秒钟,立刻产生了一个直径7.2公里的大火球,从距比基尼400公里的夸贾林环礁都能看到。不到10分钟,蘑菇云就升至40公里高空,直径达46公里。比基尼环礁的3座小岛在爆炸中瞬间蒸发。由珊瑚碎屑和放射性裂变产物组成的放射性沉淀物,落到了包括朗格里克、艾林吉纳埃、朗格拉普和乌蒂里克在内方圆1.8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
天上下起了“白雪”,孩子们拿着玩,妇女则用它擦头发。
事后很多人觉得不舒服,他们感到恶心,皮肤发痒,眼睛刺痛。后来他们身上出现灼伤,头发开始脱落。236名岛上居民和28名美国军人从污染区撤出。美国在朗格里克的气象专家早在3月2日就得到警告:等待撤离的当晚要待在掩体内。而当地居民却是3月3日才从朗格拉普和朗格里克撤离的,从乌蒂里克撤离的时间则是3月4日——他们事先没有得到任何警告。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向媒体发表的声明中,将“喝彩城堡”称为“循规蹈矩”的试验;声明还指出,一些美国人和岛上居民“意外受到辐射的影响”,但是没人受伤,大家都感觉不错。
一艘日本渔船误入污染区,23名船员得了放射病。3月14日渔船返回日本,第二天医生就发现,这些渔民都受到了放射性沉淀物的影响,其中一位渔民在半年后死去。这次事件导致日美关系恶化。与此同时,人们也知道了美国用氢弹做试验的事实。
马绍尔群岛核试验一直持续到1958年7月22日,这一天,比基尼上空最后一次发生大气层核爆炸。
1967年,美国当局开始研究比基尼原住居民重返家园的可能性。根据原子能委员会的报告,从辐射安全性来看,岛上饮用水的辐射强度可以忽略,核辐射不會对回家的比基尼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968年6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向住在基利岛和其他岛屿的540名比基尼原住民公开承诺,他们可以重返故乡。总统表示:“我们的目的是帮助比基尼人民在这些偏僻的岛屿建设新型理想社会。”接下来美国制定了8年搬迁计划,包括对比基尼环礁进行消除放射性污染的作业,建造43座新房子,种植棕榈树、面包树和其他粮食作物,等等。之后美国军人也从比基尼撤出。
比基尼人开始重返故乡。1969年,约40人迁居埃涅乌小岛,1972年底之前,他们和另外20人搬到了比基尼的一座岛屿。然而,1975年进行的一项放射性研究结果表明,比基尼环礁的辐射水平超出了预期。于是,比基尼人将美国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对比基尼环礁的辐射情况进行更精确的研究。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认为,比基尼环礁出产的水果和岛上的寄居蟹都受到了严重的辐射污染,不宜食用。通过分析比基尼人的尿液显示,他们的身体里含有少量核素钚239和钚240。1977年5月,研究人员发现比基尼一座小岛的饮用水中锶的含量超出了美国法定标准的极限。1978年4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专家研究证实,比基尼139名居民中大多数人体内含有的放射性铯137超过了最高限度。最后的结论是,他们还得搬家。同年9月,比基尼人开始迁往基利岛。
自比基尼人第一次迁到基利岛的73年后,岛上自给自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每年基利岛居民会收到2—3次邮寄食品,包括面粉、大米和速冻鸡肉。从2011年开始,基利岛的气候发生变化,海水经常漫延到岛上(岛上最高点位于海平面3米处),岛上所有的井水都已不适合饮用。
2014—2018年,哥伦比亚大学核研究中心“К=1”项目组成员每年都会光顾马绍尔群岛,测量海水、土壤、水果、海洋动物中铯137的浓度和伽玛射线的背景值。此后,他们发表了几篇学术文章,从其中引用的数据来看,比基尼地区的辐射水平超出了美国和马绍尔群岛两国政府协商认可的最高限度。由此推测,该环礁目前仍不适宜居住。
2010年,美国健康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了 1946—1958年马绍尔群岛核试验期间,在放射性沉淀物的影响下,受到辐射的居民终生罹患癌症的评估预测报告。对于受害较深的朗格拉普环礁来说,其居民癌症发病率终生归因风险的评估结果为:胃癌48%,大肠癌64%,白血病78%,甲状腺癌98%。对于马绍尔群岛所有居民罹患甲状腺癌的终生归因风险评估为21%。
大自然比人类更容易经受核爆炸的影响。2008年一个澳大利亚研究小组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主要内容从标题上就看得出来——《核爆炸试验50年后比基尼环礁珊瑚的多样性得以恢复》。2017年,美国公共广播网播出了一部小型文献纪录片Big Pacific(《大太平洋》),其中一段讲的就是比基尼环礁。斯坦福大学教授史蒂芬·帕鲁比在片中特别提到,在经历了严重的核试验污染后,礁湖里长出了大型珊瑚,而研究这些珊瑚有利于肿瘤学发展:“如果某种生物能够巧妙地避免基因突变,并以某种方式毫无差错地对基因进行自体复制的话,那么就等于在提示我们思考探究,为什么人类的细胞会出现错误。”
除了科学家之外,潜水员也经常造访比基尼,他们不仅对这里的珊瑚感兴趣,也被沉船那独特的“墓穴”所吸引。在比基尼礁湖潜水要遵守很多规则才能避免危险,比如在水下不能碰触和拿取任何东西。1996年比基尼环礁对潜水员开放,水下游览是当地居民返乡后的潜在收入来源。但自从2008年比基尼切断了与外界的航空联系之后,岸上的所有旅游设施都关闭了。直至当下新冠疫情暴发,马绍尔群岛政府已经宣布禁止外人上岛。
距离比基尼环礁和埃尼威托克环礁的原住居民迁出,已经过了70多年,大部分当时出生在那里的人都已去世,但是他们的后代仍有人想回去。然而何时才能踏上返乡之路,仍未可知。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2005年的报告,重返埃尼威托克最早的时间可能是2026年,重返比基尼的时间是2027年。联合国有毒废料问题专门报告人卡林·格奥尔格斯库曾提出,马绍尔群岛核试验地区“几乎受到无法逆转的环境污染”,比基尼人和埃尼威托克人将处于“遥遥无期的”流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