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霄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在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之时,也有一批外国友人跨越山海与国家的界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要力量。而第一位被特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第一位被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医生的故事,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6年,一位医生和一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层层封锁来到西北苏区红都保安访问毛泽东。
3个月后,记者埃德加·斯诺离开保安并完成了震撼世界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而医生乔治·海德姆则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国名字“马海德”,毅然留下并参加了红军。
“这里的医院和病人、群众都需要我;我决定留在陕北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做一些贡献。”在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伟大长征壮举背后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红军急需医生的紧迫现状之后,马海德这样对斯诺说。
1936年6月,马海德来到陕北苏区
“在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晚上,一个英语讲的很好的老红军对他说‘你应该回上海,我们的处境非常危险,如果将来我们胜利了你还是我们尊贵的客人。”回忆起父亲为自己讲述的这段历史,马海德医生的儿子周幼马仍深刻地记得父亲的回答:“咱们红军里面现在没有一个医生,我在这里有很多想做的可以做,我还是不走了。”
于是,立刻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中革军委卫生顾问的马海德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四处为红军、为老百姓看病的忙碌、辛苦,同时伴随着危险的日子。
1936年11月,马海德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多年后,他这样向自己的儿子描述了这场战役:“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战斗”,“迫击炮弹在我身边爆炸,吓得我要命,都哆嗦了”,“当伤员撤下来的时候喊着‘医生医生的时候我才清醒了。”
这场战役之后,马海德向毛泽东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父亲的回忆中,周幼马知道,正是亲身经历过一段长征与战火的洗礼之后,才让父亲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在毛主席的特批之下,美国医生马海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幼马说。
此后,马海德始终践行着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不仅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和陕北方言,还奔走在人民需要的第一线。在延安边区10年,马海德就曾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名字传遍整个红区。
1950年,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但他不愿待在办公室里,申请到新组建的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去。马海德一直致力于中国性病、皮肤病和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为中国卫生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虽然身为卫生部顾问,但每次深入基层工作时,马海德总是冲在第一个,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化。有一次他带领小组成员在普查时,因群众对抽血化验接受不了,马海德还亲自示范,让医务人员在自己身上抽血,以此来取得群众的配合。
在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中,马海德在新中国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深入展开调查,走过几乎所有麻风病区,开展医学研究的同时也展开了麻风病科普。为了降低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马海德甚至亲自与麻风病人近距离接触、握手。
为了救治麻风病,马海德到处组织募捐筹钱,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他依然带病组织救治和防治工作。直到1988年马海德因病去世之前,他一直心系于此,还让家人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支持麻风病防治。
对此,周幼马这样说:“对于我的父亲而言,我想他的一生都在诠释‘为人民三个字。他研究防治麻风病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病是人民害怕的疾病。父亲去世前,中国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这让他十分欣慰。”
为马海德撰写传记的新中国外交史研究者陈敦德调研指出,自马海德1981年提出“要在1999年即21世纪之前在中国消灭麻风病”的口号至1999年底,中国麻风病的发生率已降为十万分之零点一,而当时世卫组织的标准是十万分之一。“如今中国麻风病发生率则降到了十万分之零点零一。世界卫生组织麻风病问题特使笹川阳平认为马海德是消灭麻风病之父,我觉得这个评价很真诚。”陈敦德说。
1988年9月23日,马海德被卫生部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曾这样评价:“(马海德与路易艾黎)不单单是在為人民服务,同时也在以他们的行动启迪那些想为人民服务,却又不知从何做起或仍然顾虑重重的人。”
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马海德临终前的感慨。在扎根中国的55年岁月里,马海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而他的博爱与奉献,激励着中国几代卫生战线的工作者。
“如果今天中国红十字会能够为身处战乱地区的国家红十字会和最易受损人群提供些许帮助,那是因为马海德医生这样的榜样激励着我们。”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在访问马海德的祖籍国黎巴嫩时,对出一部将马海德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和感人事迹介绍给世人的传记的期望更加强烈。
这样的想法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和陈敦德的大力支持。耗时一年,历经四稿的《大医马海德》一书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出版,并在马海德同志诞辰111周年当天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1982年农历正月初一,马海德到河北省望都麻风病院给麻风病人拜年,他紧握一位麻风病人的手问寒问暖
为了写好这本书,作家陈敦德坚持实地走访马海德曾工作过的延安等地,耗时七个月完成了40万字的稿件,“马海德了不起”是他写完书之后的最大感触。
“我是1984年到人卫社工作后听说马海德的,但当时对他的事迹只是一知半解。”作为《大医马海德》的策划编辑,人卫社的姬放编审全程参与了该书的出版,这让她对马海德的认识有了极大丰富和加深,对马海德的尊重和敬佩与日俱增。
据姬放介绍,为了能让《大医马海德》能够及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出版,人卫社单位总编室主任皮雪花匆匆安顿了在医院看病的母亲,放弃休假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进入工作状态。而为保证该书印制质量并一次成功,单位生产人员亲赴远在京郊的昌平印刷厂,与工厂人员一同商议印制工作,直到次日凌晨2点多钟才返回家中,天亮后,又继续投入工作之中。在姬放看来,正是马海德医生热爱人民、大医精诚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参与到该书出版工作里的人。
如今,随着《大医马海德》的正式出版,一位坚定地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深切地热爱中国人民的马海德医生的故事,也将被更多人熟知。对此,姬放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在纪念、学习,传承马海德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立足本职,做好自己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