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那杯好茶是在那里的,吕京娜渐渐确信。
吕京娜199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贵门村。从浙江海洋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返乡创业,将家乡的龙井茶推介给更多人。她的果断一如她的履历,曾在中国海军服役两年的她有一股闯劲儿,认定了,就去做。
“在我们村,许多父母都背着小背篓去采茶,一边装吃的,一边背小孩子”,吕京娜和很多同乡的孩子一样,是在父母亲的背篓里长大的。儿时,她常常靠听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从早到晚,广播里都是军歌”。读大一时正逢招兵,一直向往军旅生活的她立刻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如愿成为一名海军战士。
刚到青岛时,吕京娜有些水土不服,身上长了疹子。她按照家乡的说法,把家乡的泥放在枕头下,喝着从家乡带来的茶,缓解着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压力。大概喝了半斤茶,身上的疹子慢慢好起来了。由于运动量大,每次喝茶,都觉得舒服。渐渐地,她喜欢上了喝茶。原本只把茶当作一种经济作物的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与茶的关系。她到山东当地的门店,寻找家乡的味道,看到印象里“一把把茶叶”,竟变成“一件件商品”,有些惊讶,“在我们当地很少有产品化概念,大多是牛皮纸和塑料袋简单包装”。
在部队历练两年后,吕京娜2014年退役,重返校园。放寒假回家,她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基本外出打工,年纪大的老人们已经很少手工炒茶了。她虽然不是炒茶的专家,但她知道,一个好师傅手炒出来的茶,品质更好。“手工炒茶看似手法古老、复杂、效率低,但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放大了高山茶的口味优势”,她心里觉得这种技艺“不应被丢弃掉”。她开始边读书,边学习茶叶知识,并尝试开网店。
读大三时,她主动到杭州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介绍家乡的龙井茶。展会上琳琅满目的茶叶、纷繁的包装,让她感到震撼,她一连尝试了许多种茶叶。“我过去只知道西湖龙井、家乡的越州龙井和大佛龙井。去了茶博会才知道全国、全世界有那么多茶。每个人都在做品牌化,把茶做成商品,销售到全世界!”
一次次走进茶的世界,让吕京娜渐渐建立起“成品化、精品化销售”理念,她称这是“意识的飞跃”。2018年大学毕业后,家人对于她返乡创业的决定出现意见分歧。奶奶是一名乡村教师,不希望孙女大学毕业再回到田野里辛苦务农,而多年来坚持茶叶种植的父亲支持女儿的选择:“这么多行业,总要有人去做,如果你能把茶叶做好,那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这年10月,吕京娜注册嵊州市茶京堂茶业有限公司。她将自己的退役金作为最初的启动资金,父亲也把给女儿攒下来的嫁妆钱拿了出来。考虑到市场、物流等因素,吕京娜在嵊州市内租了一间小仓库,开始了创业之路。
从嵊州市区到贵门村,约一个半小时车程。遇上雨水天气,山路受阻难行。和吕京娜一同前来茶园调研的人会感叹,虽然山里空气清冽,风景秀丽,但将茶叶推广销售出去确实不易。这个从小在茶山上长大的姑娘有点倔,就是立志要为这片深藏山里的茶园插上品牌的翅膀。吕京娜仔细研究家乡人文历史,“隔尘香”三个字点燃了她的信念。收获一杯好茶之中,有来自历史时空里的回响。吕家与茶渊源深厚。吕氏祖先曾在当地修建“鹿门书院”,吕氏后人延续书院香火,讲究环境怡情,在书院旁种植茶树,“品茶论诗,是鹿门书院学子常态”。
后在朱熹建议下,鹿门改名为“贵门”。书法家赵睿荣曾在鹿门书院石壁题写“云归”“隔尘”,赞叹当地远离尘世的自然环境。至清朝道光年间,吕氏先辈以“隔尘香”商号经营茶叶,后因战乱,茶叶事业日渐式微。村子里实行土地承包后,到了吕京娜父亲吕秋明一代,又重新承包土地开荒种茶。吕秋明在贵门村联合村民建立嵊州一杯香茶业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他带领村民引进种植优良品种,发展茶园经济。吕京娜创业后,在经营公司基础上,兼任合作社副社长,投保茶叶保险,助力乡亲共同发展茶叶种植生产。
之前,每年春茶采摘结束后,乡亲们各自销售,效果并不理想。吕京娜和父亲商议,建立工作机制——茶叶采摘下来后统一茶青,由公司收购进行制作,按照不同品级分等级按质定价,再通过分装包装成产品,在电商等各种平台销售,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运作模式,統筹茶园管理与发展。为了实现产品化运营,吕京娜定制了第一批铁罐包装和配套礼盒。然而,第一年尝试,就遇到了台风天气。位于一层的仓库被雨水倒灌,所有礼盒泡水后报废,部分没有出问题的铁包装盒也在第二年开春时出现生锈。因为是定制的产品,重新订购已经来不及。包装的损失,意味着“这款产品刚开始上市就面临断档”。父亲看着心情低落的女儿,安慰道:“我年轻时开山种茶啊,大自然气候影响得更多,天气不好的时候,茶苗大批量地全死掉。现在的市场环境,比我们那个年代肯定更好。包装是死的,人是活的。”吕京娜定了定心神,也没有太多时间难过,迅速投入到其他产品的包装与销售,感受到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的力量,还在第一年创业中收获了一批粉丝。
依托嵊州贵门乡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种植,吕京娜带领团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炒制技术相结合,让更多人品尝到高山上的龙井茶。“口感好,色泽佳,价格很公道”,“老茶树口味鲜醇,汤色纯正”,“很适合老茶客的口味”……吕京娜团队以“隔尘香,结茶缘”为宗旨,薄利多销,渐渐获得市场认可。
2019年,吕京娜主动参加并主持召开绍兴博览会的越乡龙井品牌推介会,还在乡镇府支持下,合力举办贵门乡茶农手工炒茶大赛,公司也进一步得到推广发展。
清明时节前,许多采茶人开始忙碌起来,天不亮就出门。三四月的天气,雨水偏多,在茶山里采摘,360度环绕的山风不时吹过,让人不由得一哆嗦。一天采茶结束,茶农们从头到脚都是湿漉漉的。“茶叶不等人,不同温度、时间都在不断变化,短的芽变大后,口味就会变。为了追求品质,我们要跟时间赛跑。”从小在茶山上长大的吕京娜对这样的工作状态再熟悉不过,“并没有什么,苦也只是一阵子,苦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不过,当她一次次看到戴着草帽、顶着风吹、雨鞋里不时灌满雨水的乡亲们坚持采茶的时候,总会暗暗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他们这样采出来的茶如果都没有人买的话,心里该多难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已经到了春茶采摘的季节。春茶形势一片茫然,没有客商收购,传统的批发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时,刚生完宝宝、正在坐月子的吕京娜陷入焦虑,头发大把地掉,许多个夜晚难眠。“我和父亲之前都给乡亲们做过保证,只要大家按照我的标准采摘,就能够有收入。乡亲们人都很好,因为父亲在村子里的信任度,才会听我的统筹管理。如果不能按时完成采摘,对乡亲们没有办法交代,我们前期投入茶园管理的钱也拿不回来。”吕京娜回忆。
困难和考验接踵而至。2020年二月底,茶山下了雪,部分茶树遭遇冻害。自2019年起,吕京娜就为农户购入冻害保险,农户们也因此获得一笔保障金。福祸相依,这次冻灾也激发了大家对于公司和合作社的认可度,部分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主动打电话过来,提出想要加入。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吕京娜团队开始恢复线上办公。在电商平台优先为武汉提供茶叶。“当时发往武汉的邮费很贵,因为是包邮,基本上卖一单,亏一单,但作为茶企,也要有担当”。随着老客户的复购,还有电商单子慢慢增长,吕京娜的信心慢慢增强,终于又看到希望了!“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我们的茶厂复工复产有序开展,公司夜以继日加班采摘制作了大部分春芽,尽可能减少这年的损失”。
2020年春末,由于茶叶冷藏仓储问题,吕京娜不得不寻找新的办公地点。虽然租金压力不小,疫情依旧有影响,但她还是坚定踏出这一步,决定搏一搏。目前,她的新厂址已经实现集生产、加工、销售、存储于一体的功能分区。
严格坚持品控,公司通过了SC质量认证,“隔尘香”龙井茶,也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浙江省农业農村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质量推选活动中,获得银奖。2020年底,吕京娜荣获“首届浙江省模范退役军人”荣誉。至2021年,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都出现滞销现象,但吕京娜经营的茶厂却实现了产量增长,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迎来家乡茶产业新局面。
因为吕京娜的影响带动,也有村子里的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开始从事农业。她的团队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伙伴加入。杨凯堂之前从事科技类电商工作,后来加入吕京娜团队,负责电商平台搭建与完善。最初,他并不喜欢茶叶,认为“利润太薄,很难推爆款”。在与吕京娜去茶园了解过程中,他感叹于当地环境的纯净,渐渐扭转了想法,成为吕京娜事业中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一次次茶园的拍摄取景、一次次新产品研发、一次次熬夜拼搏中,团队里的年轻人找到归属,由最初的不了解、仅仅作为一份工作,逐渐激荡起热爱、主动作为共同奋斗的事业。即便是在团建吃烧烤的时候,大家也不时头脑风暴,碰撞灵感。“冷泡茶是不是可以用来解腻?”“现在年轻人对原叶茶很感兴趣,我们要不要试试?”……
茶业季节性强,但即使不是紧锣密鼓的采茶季,吕京娜的工作节奏依然很快。她笑言,爱好就是工作!
2021年,吕京娜当选为首届浙江省巾帼新农人联盟副理事长、荣获“嵊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她说:“荣誉就像一颗糖,遇到困难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舔一舔,就可以继续前行了”。每年,在繁忙工作之余,她会学习各类管理课程,到企业参观学习,“必须要有活的源泉”。为更多人打造一杯安心茶、放心茶,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茶事业的执着,前进的每一步都扎实自然。她认同父亲所讲的,做事情不能目的性太强,努力做好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