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这个词起源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泡沫经济之后,日本通过社区营造打造了一批新城乡。日本社区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不是完全依靠政府部门,而是尽量地发动当地居民,同时成立“社区营造协会”“故乡会”等各种执行机构。社区营造的革新在于让社区居民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改造中来,承担责任并获得利益。
近年来,社区营造思想传入我国,核心思想就是“让社区居民具备自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居民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
社区是构成人与人成为群组的组团,而多元化的社区组团才构成了整个社会。社会中大大小小的社区正是具体规划操作的落脚点。社区的具体规划操作可以称之为社区营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区中的居民脱离社区建设,而由政府主导的规划与人缺乏互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模式,居民成为被动接受使用者,而不像是社区中的主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在逐步加强旧城更新的力度,给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充足的居住空间和宜人的居住环境。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等)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历史文化遗迹的不同在于它是居民生活的非凝固的文化遗迹,因此,对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社区集体意识的营造,在街区复兴的过程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对时代更迭,城市中老旧小区的数量日益增多,公共空间范围广泛,“自上而下”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各方应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以漸进式和参与式的更新方式有利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与交流活动,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在控制基本功能和大方向的前提下,通过指导性设计手段的柔性灵活处理特点,使指导性设计与政府层面控制性设计结合,政府指导居民,使居民从被动变主动去参与。针对社区拥有的公共性特征,让“人”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对社区的公共空间亲自参与和监督,使得居民对社区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计》杂志编辑部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