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人物形象塑造的精神分析

2021-11-20 12:08肖青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肖青

【摘 要】 在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作者用犀利的笔锋描述了黑人奶娃的成长历程,通过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人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挣扎和反抗。在过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从种族歧视、女性歧视等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从人格结构、自我保护能力、梦的意蕴三个方面解读这部小说,希望对当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5-0070-03

当代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所著的《所羅门之歌》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获得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使她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美国人。一直以来很少有人专门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所罗门之歌》中相对未探索的领域。

一、《所罗门之歌》中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奶娃的本我

奶娃的记忆可追溯到四岁,当他发现“只有鸟和飞机能飞,他对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兴趣”,他开始迷失自我。奶娃彼时性格相对不稳定,其生活状态就像一个婴儿所处的混沌状态,没有清晰的意识并容易被欲望或冲动控制。六岁前,奶娃仍接受母乳喂养。吮吸母乳是婴儿的本能需求,但正常婴儿应在两岁前断奶。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三十岁的奶娃仍像个傻孩子,暗示奶娃成长较慢。弗洛伊德在他的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本我,这个阶段不知道判断价值,没有善恶,没有道德。”

(二)奶娃的自我

六岁的时候,奶娃开始抗拒母亲的母乳喂养,他不喜欢因旅行而引起的抑郁情绪,这些让我们明白,奶娃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他的个性仍有提升的空间。十二岁时,他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他开始表现出对父亲专制行为的强烈不满,“我知道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但我不是个孩子”。奶娃的精神上升到道德水平之前,他的思想是由本我控制的。然而,家人的控制让奶娃开始想着逃离。由于这些变化,奶娃的精神枷锁被逐渐解除,他的本我身份逐渐被自我取代。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代表的可能是所谓的理性和常识,包含激情,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由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奶娃经历启蒙运动后,逐渐懂得如何抑制贪得无厌的欲望。

(三)奶娃的超我

孔雀以其沉重的尾巴向下倾斜,奶娃深受启示。他“受够了,他知道他必须快点离开”。因此,小说的第二部分,奶娃最终决定为了实现他的自我意识,离开家乡到南方去寻找金子。飞机带走了奶娃压抑和阴郁的心情,远离现实生活,他觉得自由。一个人在南方寻找黄金,奶娃摆脱了花花公子的外表,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并尝试着在陌生人面前留下好印象。在莫里森的想法中,奶娃需要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去。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奶娃自我实现的比喻。自我是实施者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中介,与外部世界的中介是自我发展和克制的地方。在远离家乡的自由世界,奶娃不再是父母的出气筒。依靠浅显的认知,在他祖父曾住过的农场里,奶娃听到了老人经常在家里谈论这个故事,但这种感觉是不同的,“也许它是在那里发生的,但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是不一样”。不同的地方对同一故事的颠覆性看法表明奶娃的个性在悄然改变。奶娃的个性仍徘徊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他还没有摆脱寻找黄金的欲望。然而,他的孔雀尾巴变得越来越轻。曾经的一只手表非常重要,却在旅途中不知不觉丢失了,这表明奶娃摆脱了多余的东西,他越来越接近精神自由。奶娃对他的自私行为和对他过去的想法感到羞愧,他的个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意识到了他的超我。尽管奶娃的生命突然终止,他却经历了成长,思想从混沌的状态迈向顿悟状态。他两次入水,他曾在空中飞翔。当他走在地球上,感觉到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他开始具备感知世界的能力。

二、《所罗门之歌》中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的行为应同时满足本我、超我和自我的要求,也就是说,它能够调和彼此的需求。作为中介在自我和超我之间,自我负责平衡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原始需要。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本我和超我并不总是满足自我。但如果有一些保护自我的工具,自我将达到平衡作为一个调解人,从而提升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作用是双重的,保护个人免受过度焦虑,并保护其实现自我的融合。弗洛伊德提倡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被自我利用来减少焦虑的产生和抵御不可接受的威胁。

(一)麦肯的自我保护

麦肯对南方的大地充满了感情并告诉当地的黑人喜欢它并在农场劳作。土地,在麦肯看来,不仅仅是黑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黑人的文化象征。只有黑人文化才能像土地一样不断创新,代代相传,永远留存。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自我”是在其活动会受到刺激产生紧张情绪,无论这些紧张是存在于它本身还是被引进。这些紧张情绪的上升总体上被认为是不愉快或者是下降的快乐。因此为了避免焦虑的出现,可用自我奋斗的快乐,来试着远离不快乐。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他做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必要时甚至可以杀人。奶娃曾指出他父亲的贪婪也许只是一种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方法。麦肯也把他的妹妹彼拉特当陌生人来对待,因为彼拉特生了一个孩子而未婚,以及她的贫穷和衣衫褴褛都使麦肯蒙羞。麦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专注于赚钱,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白人的伤害。

(二)露丝的自我保护

露丝是主角的母亲,也是小镇上最著名的黑人医生的女儿,嫁给了有钱的小麦肯,麦肯很快将其注意力从家庭转移到了商业上。露丝后来生了两个女儿之后,没有丈夫的关爱,她的生活就像一个空洞,没有欢乐,也没有希望。露丝感觉住的房子里充满了金钱的臭味儿,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力量的懦弱的女主人。在露丝二十岁时麦肯决定不再和她上床,露丝认为她的余生将暗无天日。直到生奶娃之前,丈夫的冷漠让露丝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她需要强迫自己做些事情来证明她还活着。在她父亲去世后,露丝和她的丈夫不再有性生活,这就导致了露丝的性行为受到压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性冲动,通俗地说,性欲是“本能的能量,包含在我的身份里。为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提供能量,它是人类基础精神活动的来源”。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露丝想要一个和她丈夫一样好的人,“我不能忍受了,如果我必须那样生活,我真的会死去;没有人触碰我,虽然看起来好像他想碰我。”奶娃出生后,露丝把这种情感转移给了儿子。给她六岁的儿子喂奶对露丝来说是一种安慰。然而,露丝的母乳喂养只是她渴望性的表现。露丝的快乐和恐惧来自于奶娃,证明母乳喂养是露丝生活的支柱和生命的力量。

三、《所罗门之歌》中奶娃来自潜意识的梦

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中展示了一种解读梦境的心理技巧。他认为梦可以研究,也可以把研究梦所涵盖的精神能量推断出来。

(一)奶娃梦见自己的母亲

在《所罗门之歌》中,地位最低的人物是露丝,在年轻的奶娃记忆中,露丝因他而变得沉默寡言。奶娃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对母亲的爱,而是出于保护弱者的本能。作为家庭的女主人,露丝没有得到儿子的尊重。在对梦的描述中,对梦境中不同的幻想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当露丝在挖洞种植花卉,被疯疯癫癫的植物杀死时,奶娃站在旁边看着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奶娃对母亲的冷漠,表明了他对母亲生命的无知和他的不负责任。正如费希特所说,“在梦里比在清醒时更能反映我们的性格。”

(二)奶娃的童年梦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描写了主人公童年的梦。梦完美地反映了弗洛伊德的显性梦和隐性梦。他小时候做梦,有个巫婆把他追进了黑暗的小巷,最后进入他无法逃脱的房间。有身着黑衣和红色衬裙的女巫、有粉红眼睛和绿色嘴唇的女巫,小的女巫、年老的女巫、皱眉头的女巫、微笑的女巫、尖叫的女巫、飛的女巫、跑的女巫。所以,当他看到楼梯顶上的女人时,他没有办法抵抗,向她伸出手,她的手指向他张开,她张大嘴睁大眼睛,看着他。奶娃的梦充满了各种怪异的女巫,这恰恰反映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关于梦的内容。根据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在奶娃梦里有各种女巫也许和他的人际关系和困惑有关,在现实世界中,他父亲的贪婪和自私,他母亲的软弱怪异以及他姐妹们单调阴郁的生活。莫里森故意描述一个怪诞诡异、色彩缤纷的女巫梦。这些女巫让“他眩晕”困惑,这暗示着奶娃已经在现实的各种冲突中迷失自我。在梦的开始,奶娃跑到黑暗的小巷,这意味着他没有精神导向和正义感,也暗示了他的未来。在梦的后半部分,奶娃被赶着走到楼梯的顶端,没有回头路,然后勇敢地去面对未知的女人,这表明他的男子气概并没有完全消失。站在顶端的女人和楼梯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象征着可以吞噬奶娃的男子气概的物质。在过去的梦中,奶娃从不试图反抗,只是挣扎,他的男子气概处于极度疲弱状态,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奶娃在醒来时总是伴随尖叫和勃起。上述分析只是对奶娃过去梦的诠释。当同样的梦在小说中再次出现,奶娃则有不同的反应,这显示了他角色的转变,奶娃正逐渐成长为具有男子气概的人。

(三)奶娃的飞行梦

梦是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弗洛伊德并不认为梦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或不规则的活动,他把梦想看成是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现象。《所罗门之歌》中描述了几个关于飞行的梦。奶娃发现他不能像飞机和鸟那样飞,但也不会失去对飞行的兴趣。奶娃“再一次对任何能飞的东西都感到无比的快乐”。第一次飞行给奶娃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乘坐飞机使他兴奋,鼓励幻想,有一种刀枪不入的感觉”。在奶娃的梦里,他的脚从来不碰地面,而且总是高高在上,这表明奶娃已经完全实现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在这里,地面是一个暗喻,暗指阴暗陌生的家庭。然而,奶娃的飞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他的一部分飞行”是在黑暗的上空,这暗示着他遇到了困难。但“这并没有吓倒他,因为他知道他能做到。”这意味着奶娃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克服任何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苍穹飞翔表明了奶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以不依赖家庭其他成员了。虽独自飞行,奶娃并不感到孤独,因为总有一个人看着他,鼓励他。莫里森在这里设置悬念。在梦中,奶娃看不清是谁。可能会有三个答案。根据奶娃的成长过程,那个人可能是他母亲,她在路上指引他获得精神自由、独立和信心;这个人可能是奶娃的朋友吉它,他总是担心奶娃的愚蠢,试图用他的智慧来教化奶娃;还有一个人可能是奶娃的祖先所罗门,为他后期的成长欢呼。莫里森对梦的描述丰富了她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虽然这部小说只有几个梦,但仍可以确定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通过解释奶娃的三个梦,我们可以看到视觉场景、象征和道德。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去解读《所罗门之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奶娃的性格、愿望和内心世界。

莫里森特别描述了小说中的三个梦境。通过解读梦中隐藏的思想,可以更好地解析这些人物,他们的动机和欲望,从而加强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总而言之,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这部小说,对角色行为和动机的解释有所帮助,揭示莫里森对黑人和他们未来的反思。对黑人来说,否认他们的祖先和他们的文化等于剥夺他们自己的生命。只有当他们与自己的祖先和文化保持联系时,黑人才能重新获得崇高的人性,实现精神升华。

【参考文献】

[1]刘彬.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属下的多重声音与身份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7):69.

[2]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叶玮玮,杨俊光.蚌病成珠:奶娃“人格蜕变”之精神分析学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55.

[4]Sheng Qin. Toni Morrisons Gender Politics in Song of Solomon[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1(2):44.

[5]周燕.精神分析理论下的《所罗门之歌》[J].巢湖学院学报,2015(5):113.

[6]王滢.《所罗门之歌》中异化现象的研究[J].文化学刊,2017(1):76.

[7]Ekelund, Bo G. History and Other Places in Toni Morrisons Fiction[J]. Studia Neophilologica,2006(78):146.

[8]曹颖哲,高梦琦.拉康镜像理论下《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自我探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9.

[9]Awkward, Michael. Unruly and Let Loose: Myth, Ideology, and Gender in Song of Solomon[J]. Callaloo, 1990, 13(3): 482.

[10]王业昭.自我的迷失与精神救赎:论托尼·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的剖析与建构[J].当代外语研究,2010(7):40.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2700万美元!弗洛伊德案和解金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漫画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弗洛伊德和一个纳粹分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