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2021-11-20 12:40张云娥屈长宏张荣生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变异性心脑血管收缩压

张云娥 屈长宏 张荣生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苏扬州 225000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发现[1],血压变异性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密切相关。药物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方法,其治疗目标是逐步降低机体血压,减少血压变异性,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常用的降压药,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3]。培哚普利属于长效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一种,有研究证实其在降压的同时还可保护血管内皮[4],但此药的药理作用是否存有剂量依赖性尚未有明确的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选择7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试验,以探讨分析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11月扬州市中医院急诊科诊治的7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中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在Ⅰ~Ⅱ级;②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130/80 mmHg;③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糖尿病、严重肝肾脏器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癌症者;②入组前6个月内发生过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出血、脑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各35例。常规剂量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4~79岁,平均(58.06±10.42)岁,包括23例Ⅰ级高血压,12例Ⅱ级高血压。大剂量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1~78岁,平均(58.34±10.17)岁,包括22例Ⅰ级高血压,13例Ⅱ级高血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可开展研究。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13236,规格5 mg/片)口服治疗,每次5 mg,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常规剂量组患者加用4 mg/d培哚普利片[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34053,规格4 mg/片]口服,每次4 mg,每日1次;大剂量组予以8 mg/d培哚普利片,每次8 mg,每日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观察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血压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变异度、24 h收缩压变异度。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超 敏C反 应 蛋 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检测结果变化情况。③观察并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晕、咳嗽、低血压。④随访1年,追踪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脑卒中、心力衰竭。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变异度、24 h收缩压变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上述各项血压变异性指标均有改善,但大剂量组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s,mmH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s,mmHg)

组别 n 24 h平均舒张压 24 h平均收缩压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常规剂量组 35 95.95±3.44 89.32±3.85 7.700 0.000 160.81±9.53 147.86±8.62 5.550 0.000大剂量组 35 96.13±3.28 86.09±4.70 11.083 0.000 160.21±9.25 144.00±7.06 7.901 0.000 t值 0.220 3.146 0.264 2.054 P值 0.826 0.002 0.793 0.044组别 n 24 h舒张压变异度 24 h收缩压变异度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常规剂量组 35 10.63±1.86 8.49±0.80 6.630 0.000 12.92±2.03 11.30±1.69 3.662 0.001大剂量组 35 10.62±1.76 7.02±1.20 10.302 0.000 13.25±1.73 9.15±1.42 10.149 0.000 t值 0.030 6.008 0.737 5.769 P值 0.976 0.000 0.464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RP、Fib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ET-1、hs-CRP、Fib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少于治疗前,且大剂量组的ET-1、hs-CRP、Fib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RP、Fib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T-1、hs-CRP、Fib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n ET-1(mg/L) hs-CRP(mg/L)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常规剂量组35 120.90±13.4696.49±7.3810.1840.00012.26±3.06 8.23±3.14 5.3410.000 3.58±0.58 2.77±0.55 7.108 0.000大剂量组 35 120.34±9.07 72.22±7.8325.9990.00012.15±3.04 6.38±2.89 8.1230.000 3.39±0.73 2.12±0.51 9.939 0.000 t值 0.207 13.344 0.152 2.566 1.220 5.194 P值 0.837 0.000 0.879 0.013 0.227 0.000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大剂量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与常规剂量组的2.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随访1年,大剂量组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28.57%(P<0.05),见表4。

表4 两组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水平升高、昼夜血压波动均可导致外周小血管玻璃样改变,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继而有可能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组织靶器官供血不足[6]。但需注意在临床上,继发性动脉狭窄出现症状体征时病情已较为严重,病情较轻者极易被高血压本身的症状所掩盖,致使治疗大多侧重于降压而忽略了血管病变的防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7]。

培哚普利是第3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其降压机制主要是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即减少醛固酮的分泌,提高肾素的活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前列腺素代谢,使静脉扩张,前负荷降低,减少总外周动脉阻力,进而达到降压的目的[8-9]。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分析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心脑血管事件。首先,本研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值、血压变异度的变化,血压值持续升高可直接引起外周小血管变化,而血压昼夜变异度增加可使外周动脉病变进一步加剧[10]。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变异度、24 h收缩压变异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且大剂量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与王勇等[11]的研究结果吻合,提示与常规剂量相比,应用大剂量培哚普利能够更好地平稳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昼夜变异度。

高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而内皮细胞功能是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关键[12]。内皮细胞受损,一氧化氮合成量明显减少,促使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内源性收缩因子大量释放,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加剧,进而诱发高血压并发症发生[13]。与此同时,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动脉内膜内有大量炎症因子募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贯穿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14]。越来越多研究显示[15],培哚普利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本研究发现大剂量组的ET-1、hs-CRP、Fib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且1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说明培哚普利具有剂量依赖性,大剂量培哚普利具有更强的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血栓和抗炎作用[16]。此外,本研究还显示,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了大剂量使用培哚普利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与常规剂量4 mg/d相比,应用大剂量8 mg/d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更好,能够平稳降压,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且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验证结论。

猜你喜欢
变异性心脑血管收缩压
心率变异性和NT-proBN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