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惠企纾困”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财金司副司长张春出席发布会,并就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当前工业运行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制造业投资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成效、“信易贷”相关工作经验做法、各地落实助企纾困经验做法、构建创新创业创造新生态、两业融合试点工作进展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市场准入是民营企业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场准入制度是市场体系建设中最基础的制度之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按照“一年一修订”的原则,已经发布三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事项由151项缩减至123项,“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确立,一批妨碍市场主体公平准入的隐性壁垒得到清理破除,清单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准备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方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开展全面修订,总体上力争清单事项在前版基础上进一步缩减,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后续将按程序报批后印发实施。
二是着力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今年4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公布了《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在医疗、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推出22条特别措施,首个放宽准入试点正式落地。下一步,将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准入特别措施出台,积极推进浦东、横琴等特别措施研究制定工作,支持湖北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
三是建立违背负面清单案例归集通报和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机制。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福建、云南两省围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情况、市场准入审批服务效能、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除等方面,对市场准入效能开展综合评估,形成良好示范效应。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的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逐步扩大评估范围,实施违背负面清单案例归集与通报,畅通市场主体对各类市场准入问题的反馈渠道,营造更加公平畅通的市场准入环境。
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工业增加值、投资、出口等稳中加固。从具体表现看,主要呈现“四个持续”的特征。
一是走势持续回升。增加值方面,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6%,总体保持平稳。出口方面,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4.8%,较上月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汽车、金属制品等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方面,1—8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持续优化。8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较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增长态势较好,8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5.8%,两年平均增长8.3%。1—8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8%、17.5%,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3%,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
三是效益持续向好。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7.3%,两年平均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9%,比去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七成以上盈利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
四是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新业态持续活跃,1—8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9%,占比达到23.6%,接近1/4。新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走高,1—8月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为去年同期的2.9倍。8月,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7.4%、41%。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下一步,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企业降成本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融资服务水平,增強人才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跨周期调节,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同时,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发展总体态势持续走强。国家信息中心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46.9,位于较强景气区间。二是重点行业发展持续向好。1—8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23.8%、30.0%。三是创新发展信心持续提升。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景气指数为130.7,指数呈现连续提升态势。
随着国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领域专项规划陆续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预期将持续稳中向好。当然,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际海运价格持续维持高位,加之部分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特别是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对价格和成本的传导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应予以高度关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好规划任务。组织实施好“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推动形成战新产业发展“全国一盘棋”。二是加强集群培育。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任务加快落地。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
大力持续抓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实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并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为了战疫情、稳经济、保民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广大民营企业迎难而上,苦练内功,韧劲与活力不断彰显,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近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降本增效控风险提升竞争力。二是更加注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新动能。三是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应对外部冲击。四是更加注重抓住新业态新模式机遇拓展外贸空间。五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分忧。
围绕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税费、融资、招投标、营商环境等方面相继推出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依然不小,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大力气持续抓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一是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发现和了解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传统的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有今年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比如大宗原材料的涨价、海运费用的涨价等等,将及时予以研究解决。二是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通过破除区域间涉民营经济政策壁垒、建立区域间利益协同机制,推进涉民企政务服务协同、区域市场协同,从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要素不流动、市场不联通的问题,为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探索路径。三是积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平等享受有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混改,在开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等工作中,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四是发挥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示范带动作用。聚焦中发49号文中的重点任务以及民营企业的重点关切,深入挖掘地方的典型经验做法开展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中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但中小微企业融资也是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对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具有全局性意义。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自身职能,在牵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以信用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开发应用为基础,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一座“信用金桥”。我们依托所属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运行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并与255个地方平台或站点实现对接,为银行、保险、担保、信用服务等机构提供涉企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能力,形成“以信获贷、以贷促信”的良性循环。
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从全国情况看,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3%。7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企业贷款利率4.93%,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从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情况看,截至8月末,累计注册企业999.4万家,通过平台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万亿元,部分地方平台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低于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利率约1个百分点。应该说“信易贷”模式对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国家發展改革委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进一步推广完善“信易贷”模式,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坚实支撑。一是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目前,正在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文件,将以更大力度推动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煤气、仓储物流、不动产、知识产权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夯实信用信息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基础桩”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融资服务平台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充分运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统筹建设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三是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和信息安全保障。更好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防止信息非法使用,保障主体权益。
做好五方面工作保持制造业投资良好增长态势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稳定制造业投资,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1—8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保持制造业投资良好增长态势。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鼓励企业聚焦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加大投资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产业化,补齐产业发展基础短板。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应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三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瞄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培育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提升产业创新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五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企业加大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力度,用好我国发展战略纵深,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增强产业根植性。
有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年初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依托212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了“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主要思路是,通过扶持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累计新增就业机会240万个,有效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作用。示范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解决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示范。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通过企业、高校示范基地结对,近千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辅导了2万多学生创业就业,举办了200多场创业就业专场活动,共计为毕业生提供了27万个就业机会;在农民工就业方面,示范基地聚焦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家电回收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社会服务领域,扶持“互联网+社会单元”创业项目,目前已吸引资金投入23亿元,创造了143万个就业机会。
二是为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打造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已经转化科技成果1.4万项,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千家。同时,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通过共享资源、联合攻关、订单支持等市场化方式,与12万家中小企业合作,带动中小企业新增26万个就业机会。
三是为创业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示范。一批示范基地针对本地优势特色,大力扶持创业,带动一大批人在家门口致富(比如,河南鹿邑县是我们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吸引9万多返乡创业人员,已创办尾毛化妆刷各类经营实体3.5万家,带动近20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此外,一批示范基地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带动一批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为进一步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示范作用,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重点群体。聚焦解决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进一步梳理痛点堵点,加强政策协调和支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并努力转化为稳定的就业岗位。
二是抓经验总结。加强信息跟踪,及时梳理汇总各方面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典型案例、典型模式,进一步丰富示范行动“样本库”。
三是抓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加大示范行动“样本库”宣传的频度广度;适时组织现场交流会、工作研讨会,做好经验推广,让更多创业者有模式可依、有路径可循。
更好发挥“信易贷”模式对促进
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
在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过程中,各地方、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发展实际、体现本单位特色的“信易贷”模式,为创新“信易贷”产品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经验。目前来看,比较成熟共性的有以下四个方面,包括一站式服务、立体化画像、便捷化办理、多渠道分担。
一是一站式服务。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信易贷”平台依托省公共数据中心及国家信易贷数据搭建金融主题库,开发“一键查询”信息共享服务,全流程支持贷前调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平台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银行放贷体系,在线管理201家银行机构,精准对接企业11.2万家,也就是说中小微企业接入平台后可以任意选择这200多家银行机构提供的贷款服务,不用再一家一家跑了。同时,平台还实现了与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经信等11个部门协同对接,如果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需要调用涉及这些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也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如,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在线办理,将业务办理时长从5—8个工作日缩减至不足5小时,大幅缩短了客户等待贷款时间。
二是立体化画像。以厦门市为例,以金融机构需求为导向,依法依规归集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社保医保、水电气、公积金、不动产核验、司法等信息,并按有关规定向金融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使用。同时,完善信用信息标准规范,严格执行企业授权要求,推动有关机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信用信息。办理信易贷业务时不是把所有涉贷信息一股脑提供出去,有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有的敏感信息要经过企业授权之后使用,有的更敏感一些的甚至要通过联合建模等技术方式实现数据“可用不可得”。所谓联合建模,就是放贷机构可以在平台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使用平台数据获取计算结果,但无法看到或留存申请贷款企业的原始数据。要非常关注信息安全,特别注重保護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三是便捷化办理。以农业银行为例,针对中小微企业分散化、零售化、长尾化特点,开发专门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企业速申速贷、随借随还。传统上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流程需要几个星期,现在通过线上办理缩短到3天以内。目前该服务已与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14个地方平台对接,共同构建中小微企业服务生态圈。
四是多渠道分担。分担主要是指风险分担,这方面各地都有很多探索。比如有的地方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为信用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费率优惠支持;再如有的地方统筹整合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各项资金,设立地方风险缓释基金,对实际发生的不良贷款本金损失,与合作银行按比例分担。在国家层面,近期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也是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的运营方,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信息共享+风险缓释”合作模式助推银行敢贷、愿贷、精准放贷。通过这样一个合作,在简化担保审批环节的同时,部分“信易贷”融资产品授信额度上限提高近1倍。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这些经验的推广,同时不断总结新的好经验好做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易贷”模式对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纾解中小微企业的困难。
总结推广助企纾困好经验好做法
持续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
2019年年底,党中央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份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央文件。文件下发后,很多地方结合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围绕促进“两个健康”,持续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创造出一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比如,青岛市研发的“青易办”企业开办掌上智能平台,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就能办完企业开办所有业务;温州市将惠企政策整合为5大产业政策,通过自主研发的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实现政策兑现从企业自主申报到政策主动推送转变,原来企业家需要去主动关注政策,现在真正实现了政策精准“送上门”;泉州市在全国首创无还本续贷的“无间贷”产品,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日与货款回笼周期不相匹配的难题;佛山市实施的补贴资金秒到企业和个人的“秒速直达”改革,让企业群众拿到补贴资金从原来耗时半年甚至一年多变为只需几秒钟;台州市在疫情期间发放亿元“抵息券”,建立地方财政与银行让利联动直达惠企的新机制,切实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减负增效;常州市建立民营企业惠企政策会商机制、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协调机制,按照“一企一策”,为民营企业精准开出“诊治处方”;成都市开展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化解专项行动,已累计化解民营企业产权证办理、企业纠纷、拖欠账款、政府承诺事项兑现等问题800多个;江阴市与全国14个地区建立跨区域通办协作关系,推进涉企政务服务跨区域协同,解决企业异地办事难题。这些都是地方层面开展的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梳理总结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典型做法推广到全国,树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一些工作基础扎实的地方开展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并明确一些创建联系点城市,进一步激发地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全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有力支撑。
“四抓四强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创造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所做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四抓四强化”。
一是抓科技创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规划“十四五”和中长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针对在建的大设施,今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60亿元,直接带动地方配套投资40亿元,间接带动社会研发投入数百亿元;支持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加快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物育种、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云计算装备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国家队”。
二是抓产业创新,强化共性技术研发。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布局;顺利完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批优化整合工作,大幅提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启动新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支持企业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抓区域创新,强化创新高地引领带动。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化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支撑作用,“3+4”区域创新布局,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是抓制度创新,强化新动能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今年以来,在继续推动全面创新改革56项经验复制推广的同时,坚持“大立意、小切口”,支持北京等13个省市63家企事业单位,从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痛点堵点出发,采取任务清单方式,深入开展改革探索。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三个作用”,持续抓好创新创业创造。
一是进一步提升创新高地建设的引领作用。机制化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加快落地;支持有条件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多层次、体系化的区域创新格局;务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小岗村”式的制度性成果。
二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加快“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推动一批当前急需、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及早开工;完善设施建设、运行、评价全周期管理,进一步推动开放共享。
三是进一步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的放大作用。聚焦战略性领域,加快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完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新认定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放大创新平台体系的整体效应,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两业融合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自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两业融合试点以来,在各方支持下,各个试点区域、企业共同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体制机制持续创新。试点区域注重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赋能。例如,天津经开区、江苏省张家港市、安徽省合肥经开区等试点区域着力构建两业融合规划、金融、人才等方面“八大平台”,实现两业融合重点项目库动态管理,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完善促进两业融合制度体系。
二是融合路径模式日益清晰。试点企业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新突破。例如,首批试点企业中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基材料、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加快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推进绿色制造平台建设,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增值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制造业服务环节拓空间、增效益。
三是第二批试点稳步推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20个区域、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40个企业作为第二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支持其开展创新实践,探索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批新的典型经验。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梳理典型经验。进一步梳理总结首批试点单位经验,向重點行业重点领域推广,将试点工作推向深入。
二是扎实推进第二批试点工作。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进一步优化完善试点方案,鼓励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认真督促、协调试点单位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扎实有效开展新探索。
三是继续扩大宣传推广。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通过门户网站持续发布两业融合发展典型做法和经验,对成果成效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试点区域、企业深度跟踪,组织开展结合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两业融合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