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谢梅
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提出的一个全新研究命题。本文综合论述了国际和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产业链现代概念提出后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与产业转型需要,提出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这是我国首次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概念。
一、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
深化对产业链的认识是研究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而产业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体系中,大多学者侧重于对供应链、价值链的研究,对产业链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改革开放后我国才正式引入西方及日本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经过40多年的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反垄断与政府管制等内容。
对于产业链,国际国内学者尽管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但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研究框架,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工的形式及內容是动态变化的。众所周知,分工是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但随着产业组织发展和技术进步,分工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已从最初的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再到区域分工、国际分工,以及当前出现的分工新形式——基于工序(区段、环节)的产品分工,这导致产业链概念界定具有不确定性。二是产业分类具有多角度特点。基于不同原则及目标,对应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比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产业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首创三次分类法,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可根据产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分为汽车产业、造船产业等;国家标准对产业分类更加完善,将国民经济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65个中类和913个小类。因产业及行业的命名及归类具有多维度、多视角特点,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产业链概念比较困难。三是产业链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我国学者开创了产业链研究新领域,结合我国发展实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链的概念进行了归纳界定,也基于产业链研究成果对我国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但由于国际国内在“链”的维度上对产业的分析与管理具有很大差异,这导致产业链的概念更加难以统一。
二、产业链现代化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对产业链研究及实践的延伸与拓宽,国家层面于2019年8月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产业链现代化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充分应用最新发展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使产业链总体上实现了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和竞争力的国际领先。产业链现代化内涵的重点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术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和技术路径的重要方面;二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高度关联,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没有产业基础高级化,就没有产业链现代化;三是产业链现代化不只包含产业链的构建完善,更包括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和价值链的创造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位一体构建形成了产业链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和实现维度;四是产业链无国界,但产业链现代化有国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主体力量是企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主要是我国投资者投资举办的企业(包括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其经营活动不限于我国境内,可以依据比较优势全球调配资源,开展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我国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要实现产业链现代化,链上的企业及产业链整体除要考虑经济效益因素外,还要为经济发展安全、国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结合我国当前产业发展水平和转型升级要求,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产业基础更加高级
重点提升工业“五基”能力(传统工业“四基”+基础软件)。一方面,围绕核心技术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建立完善坚实的基础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加大工业基础软件开发力度,彻底打破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由西方国家开发垄断格局,提升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二)促进产业链更加完善
当前我国面临产业外迁、产业链关键环节不能自住可控等突出问题,稳定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一是更加重视国内大循环体系建设,通过强链、延链、补链等举措,在全国范围内优化布局上中下游,提升产业链结构的完整性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二是积极应对经贸摩擦和逆全球化趋势,有效防止产业链大规模外迁,确保产业链体系不受冲击,产业竞争力不下降;三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产业链构建、产品市场化等方面抢占产业展先机。
(三)保障供应链更加安全
产业链现代化视角下的供应链安全既要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和上下游的高效协同,同时也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确保国际供应链体系的稳定可靠和循环畅通。一方面,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能够自主可控,降低对外技术依赖度,有效避免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卡脖子”危机发生。另一方面,建立供应链管理国家战略,加强和指导企业进行供应链弹性管理,对单一来源、敏感地区供应实施多元化供应战略和本土化生产战略,以防止因恶意打压、地缘政治因素冲击我国国际供应链。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不仅是为了提升产业安全性和自主性,应对全球产业链争夺战,也是为了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四)实现价值链更加高端
我国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与组装环节,多数企业处于被俘获、被控制和被治理的弱势地位。迈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是产业链现代化重要目标。一方面,要加快改变价值实现模式,把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作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提升其在价值分配中的分量,彻底改变代工、贴牌为主的价值实现模式;另一方面,价值链头部企业(链主)对价值链的治理控制能力较强,可以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增值率,因此要积极推动本国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链主”位置,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宏观协调和微观治理,增强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价值创造和分配的控制能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自主地配置资源、要素和市场网络。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