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效能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所以要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工作落脚点,把党建统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治理平台与机制、统筹调度治理资源、培育治理主体、加强监督激励,形成“党建统领、群众主体、四治并进、共同富裕”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七都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探索,是元治理理论的创新实践。
一、元治理是当前政府更高水准治理的新模式
元治理即“治理的治理”。它是指在对国家、公民社会、市场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重新组合的一种新型治理机制。元治理的目的是使政府实现更高水准的治理。
在元治理体系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社会治理规则的主导者和制定者;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通过对话、协作,共同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促进社会信息透明,使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充分的信息交换中了解彼此的利益、立场,从而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做社会利益博弈的“平衡器”,避免社会各阶层因利益冲突而损害治理协作。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新的治理模式适应其要求。如何处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是乡村治理有效与否的关键。而运用元治理原理,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二、七都乡村治理的实践和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为通过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七都镇做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加强党的领导,凝聚人心力量。七都镇以“融入式党建”为引领,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带头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队伍,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成立推动基层治理的“行动支部”“网格支部”,确保党的组织力在第一线,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公共服务的紧密结合,为乡村治理凝聚人心和力量。推动党建联盟共驻共建、互联互动,不断优化基层治理“朋友圈”,实现党建共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治理辐射面。
激发自治能力,实现自我管理。七都镇创新议事协商形式,在群众能够管好的领域放手让群众去管,让群众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和主體意识。试点“事解江村”红色先锋站,按照党员“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设置,打破了原有党支部的设置模式,将农村党员志愿服务、党组织活动等搬入党员群众家中,以“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理念,实行“1+1+N”自治模式。建立“党员中心户”“有事好商量议事平台”等方式,形成党组织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网络,做到联系一批党员、服务一片群众,有效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实现党的领导动员、政府管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促进。
完善法治制度,提升治理能力。七都镇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设立“乡村法官驿站”、创建“无讼村”,通过法官走访、法制宣传、巡回审判、现场调解、普法讲堂、司法建议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诉源治理。以网络平台为统领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了“村事民议、村事民治”,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实化德治内力,建设美美江村。七都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赋予村规民约新时代内涵。通过推选时代新人、最美家庭、最美娘家人、星级文明户等方式,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群众。通过“美丽家园”“美丽村景”“美丽菜园”创建,推动德治实践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设立“乡贤议事会”,聘请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村务管理,在产业发展、资源共享、社情民意、参事议事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以传统乡贤文化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培育“德治”内生动力。
运用智治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七都镇注重构建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乡镇服务管理机制。借助数据集成一体化平台、联动指挥中心平台和APP的开发、应用,以“智治”重构治理体系:设立为民服务中心,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理的“互联网+集成式治理”模式,集成366项政府服务事项其中235项“一窗受理,全科服务”。设立“集成指挥中心”,将大数据转化为科学施策的制度优势,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用小网格推动大治理,实现大服务。
强化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七都镇以先贤费孝通“志在富民”“美美与共”理论为指引,做社会利益博弈的“平衡器”。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村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703万元。二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民生、养老、残疾人、大病救助、困难群众帮扶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的红利。
整合存量增量,焕发乡村活力。七都镇注重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乡土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出台政策吸引本土在外人才以“新乡贤”的身份回流乡村并承担使命,实现乡村社会资本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恢复乡村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使“空心”的乡村焕发“新生”。
健全行动机制,确保措施落实。七都镇注重构建一套决策科学、执行高校的行动机制。凡是重大决策均通过各治理主体以平等协商方式,影响乡村治理的决策;在执行中发挥“行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群力量凝聚在乡村治理第一线,及时有效地处理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推动各治理主体把各项决策落到实处,防止乡村治理失效。
三、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七都在乡村治理中的探索,提升了治理系统的整体性和秩序性, 凸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特征,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元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确保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党组织统领乡村振兴就是对乡村中的内部组织重构,使职能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合理、执行更加高效,更有整体性和秩序性,有利于把各种治理主体统一在规則下运行,使之在不同的目标、时空维度、行动、结果等方面实现相对协调,最终达到乡村治理的目标。
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党组织通过指导、规则、惩戒等多种手段,对各乡村治理主体施加影响,确保其采取持续有效的集体行动。依靠垂直等级制的权威性,平衡各方利益博弈,使资源配置更公平、合理,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有助于乡村和谐稳定。党组织通过规则和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公正处理合作主体间的争议与冲突。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的保持公平与正义,平衡权利关系,避免发展失衡或利益不公,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有助于产业振兴。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做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七都通过组建“东太湖党建带”与东太湖百里风光带、太湖特色文旅产业带、太湖特色康居乡村带融合推进;孕育了享誉全国的太湖蟹、香青菜等多种知名特色农产品,形成四家上市公司、培育20家后备上市企业的资本市场“七都板块”。2020年地方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实体经济的繁荣,让村民“富”起来,乡村振兴有了源头活水。
有助于生态振兴。七都镇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着力打造天蓝水清、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高品质城乡空间格局,投入近3亿元实现全镇228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完成吴溇港入湖口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PM2.5平均浓度27.8微克/立方米,成功获评“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四、乡村治理七都探索的启示
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因此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一定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组织领导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党建统领与依法治村、乡村自治的关系,让村民自治制度更富有生命力,确保治理工作让百姓高兴、让百姓满意、让百姓答应。
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乡村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广纳民智,广聚民力。通过创新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公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让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民主权利,体现主人公的尊严和自豪。
体制与规则是乡村治理的制度保障。规则与制度既包含了对政府和参与治理主体行为的合理约束,是多主体有序互动的基础。乡村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也要在制度、规则中得以实现。
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的内生力量源泉。通过党建引领带动乡村优秀文化的培育和建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培育乡村道德风气、改善乡村法治氛围、提高乡村自治水平提供优秀的文化基因。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是关键。治理创新不仅需要工作方式、内部结构机制的创新,更关键的是制度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在乡村,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政府要成为一套合理、稳定、有序的制度安排设计者与捍卫者,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促进社会发育、提升社会自组织能力是稳定器。信息化时代唤起了公民个体的利益期待、权利观念、参与意识,挑战着政府的回应能力,需要探索新的治理工具,引入新的治理资源。要积极培育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以处理日常事务的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和其他各类文化组织,弥补村级组织的治理短板,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治理的新活力。
当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全新的治理格局面前,乡村治理需要工作方式、体制机制的创新,更要保障组织的权威、约束力和更强的执行力。所以充分发挥中央政策作用和基层治理创新的活力,深入研究各地成功经验并加以总结提炼,对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及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指导各地实践。我们相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方凝聚共识、补齐短板,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为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