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参与国际大循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11-19 12:07公丕萍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大湾粤港澳发展

公丕萍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参与国际大循环的主力军,在对接国际大循环、助力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双循环联动、助力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具有战略性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面临安全稳定性较弱、话语权不高、与国内大循环互促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强化供应链创新链构建、扩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带动国内地区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以高水平参与国际大循环引支撑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真正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和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基础条件

(一)开放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区域内部差距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贸经济发达,广东更是连续多年领跑国内外贸发展。2020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量达1.02万亿美元,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达22.1%,稳居全国首位。《中国海关》杂志对国内297座城市外贸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发布“2020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榜单,其中广东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湛江等10座城市上榜;从水平、结构、质量、效益及动力分指标来看,以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总体表现也十分亮眼。

但无论从外贸还是利用外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开放发展差距明显。从外贸总额来看,2019年珠三角地区占全省的95.5%,其中仅深圳占比就达41.7%,是外贸规模最小的云浮的271倍(图1);从实际利用外资来看,2019年珠三角城市占广东省的96%,其中深圳、广州分别占全省的35%、30%,远远高出其他地区(图2)。

(二)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加工贸易受国际经济环境波动影响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加工贸易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以广东为例,2020年广东省外贸依存度达63.7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3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图3)。但近年来,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世界经济急剧下滑,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企业也正遭遇供应量挤压和市场需求萎缩双重打击;而2019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阻断了供应链联系,对广东省外贸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2013—2020年,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增速放缓,进出口贸易额基本在1.0—1.1万亿美元之间波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的一般贸易迅速恢复,2020年同比增长3.5%,但加工贸易却受创较大,同比下降13.3%。

(三)与“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东盟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与RCEP成员国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签署实施,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地区经贸合作日趋紧密。2014—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占广东省贸易总额比重从22.0%上升至24.8%;2020年东盟超越香港成为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进出口总额达到1.09万亿元,占广东外贸总額的15.4%,占同期我国对东盟贸易总额的两成以上。此外,2020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该协定涵盖了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涉及总人口、经济体量、出口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是全球目前最大的自贸区;同时,无论从区位、市场规模、产业互补性等多个维度来看,RCEP都将是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我国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方向。

(四)合作开放平台和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服务全国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合作与开放平台数量众多、层次多元、体系完善,区域合作和开放发展体制机制相对完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圳、珠海、汕头3个经济特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区域开放和合作平台,同时布局有一大批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区域合作和开放发展方面平台基础扎实。同时,在对外开放和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还建设了一批国际服务贸易和法律合作平台,如广交会,同时前海地区还设立了全国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仲裁员结构国际化程度为国内最高的仲裁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为国内地区参与国际合作提供法律服务保障。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地区联系合作紧密,特别是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国内其他地区产业经贸联系也十分紧密,在链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迫切需要与客观要求

(一)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受国际政经格局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循环的稳定性安全性有所下降。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及战略领域科技竞争加剧的影响下,部分跨国企业选择搬离我国并限制甚至切断对我国的关键零部件供给,同时我国部分企业在海外投资布局面临更多限制和阻挠,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特别是与我国联系紧密的东南亚部分国家生产陷入停滞,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展。

二是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水平不高,特别是全球治理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我国与沿线国家已有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经贸投资等传统领域,而在金融、文化等“软联通”领域合作相对滞后,特别是经贸规则和技术标准等领域对接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在全球经济及金融治理领域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

三是国际大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协调互促水平相对不高。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开展海外投资及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但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仍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对当地独特资源挖掘利用不足,同时产业布局缺乏宏观统筹协调,与国内联动发展水平明显不足,对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更加完善高效、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十分有限。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核心要求

一是强化跨国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提升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发展能力。在美西方对我国围堵力度加大、中美战略竞争升级以及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叠加背景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而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特别是港资企业走出去较早,国际合作网络较为成熟完善、国际发展运营经验丰富,在引领国内构建跨国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二是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支撑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双循环”。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围绕重大战略领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利用各國创新优势,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具有重大意义。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基础较好,在促进国内国际科技“双循环”中理应发挥领头羊作用。

三是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和强化国际制度规则对接,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当前WTO改革不断推进,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经贸规则亟待制定,国际话语权体系加速调整,为我国扩大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三关区”体制优势、众多重大改革开放平台“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国际合作规模优势、国内市场网络完善优势以及内部差异化发展优势,可以并理应引领全国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和对接参与国际制度规则制定。

四是强化区域合作,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国内其他地区更好融入国际大循环。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地区,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主力军,在充分挖掘利用国内国际市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聚焦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如制度规则标准对接和人文交流合作等软联通水平不足、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国内联动不足等,加强平台建设和政策机制创新,强化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内省区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带动作用,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大循环、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任务

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应以高水平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对接落实RCEP为引领,以强化国际制度规则对接为方向,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同时着力提高大湾区内部和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协同开放水平,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一)着眼服务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际大循环关键引擎和双循环战略枢纽

一是构建高水平综合交通门户枢纽。深化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合作,共同打造“丝路海运”对外统一海运品牌,完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要港口合作,提升海运综合竞争力。围绕广州东部枢纽等,优化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至东盟国际班列,推动东盟与大湾区物流双向互联互通,加快构建“通道+枢纽+产业”体系,提升大湾区综合门户枢纽功能。

二是高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制度规则标准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港澳国际化水平高和金融、法律、会计等国际化专业人才丰富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诉调对接中心、“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深圳国际仲裁院等已有平台,联动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建立若干专业领域的“一带一路”制度规则标准国际化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早期走出去企业经验梳理总结和汇总推广,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效支撑。

三是引领构建“一带一路”区域循环体系。周边国家是我国下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应对中美战略竞争加压提供了战略转圜空间。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基础扎实、湾区企业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相对较强等优势,以经贸合作区及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国内汽车、电子信息、能源资源、远洋渔业等优势产业,引领带动国内企业优化跨境产业布局,为国内其他地区企业走出去和嵌入产业链、服务国内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同时深化双方利益融合,维护和巩固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基本面。

四是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新标杆。依托现有各类境外园区,积极对标国际规则和管理标准,从制度设计、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发展、运营管理等进行一体化布局,推动园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的互动,并规划建设若干新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国内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依托大湾区内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和国际生态园区发展的经验,推动在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分类开展海外园区绿色低碳示范试点,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园区对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是建设一批国际顶级文化交流交往平台。依托对外交流交往历史深厚优势,搭建一批国家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交往平台和项目,引领国内省份扩大与共建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海外华人华侨众多优势,聚焦“两新”(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两重”(重点侨团、重点人物)资源,加快整合海外华人华侨协作网、资源和产业数据库以及信息发布平台,完善与海外侨社和行业协会常态化机制,在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共建境外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

六是打造跨境人民币创新发展高地。以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本外币资金池等业务,创新发展跨境金融业务,扩大人民币在跨境投资和贸易中的使用,支持大湾区跨境人民币结算,增强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提高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建设数字货币先行示范区。

(二)以对接RCEP为抓手,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一是率先对接RCEP等经贸协定,构建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重点,围绕货物、服务、数字、离岸、绿色贸易发展等领域,对标RCEP成员国最高规则,推进要素和生产国际循环。此外,加强与成员国间的经济、文化、服务、旅游全方位交流合作,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推动建设成为与RCEP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二是深化制度型开放,打造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高地。跟踪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发展新趋向,借鉴港澳经验,有序削减各类规制措施,实现准入和规制的竞争中立。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互联网和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跨境服务贸易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支持国际分拨、中转集拼、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国际贸易服务平台。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支持参与产业技术、行业标准和知识产权、管理等规则标准制定。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业态发展模式,加快贸易数字化和数字贸易发展,提升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此外,应围绕重点领域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以补齐核心短板、促进链条高级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强化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创新技术及企业等,加快建设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要枢纽节点。

(三)强化国内协同开放,示范引领国内地区高水平融入国际大循环

一是深化大湾区协同开放合作,提升大湾区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水平。强化广州、深圳双核引领带动,加强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铁路枢纽、广州及深圳国际机场、前海及横琴等重大开放平台共建共享,推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果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复制推广,大力提升珠三角整体开放势能。同时,重点发挥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作用,推动改革先行先试,进一步扩大金融、文化等敏感行业对港澳开放,率先提高珠三角与港澳协同开放水平。

二是强化湾区间协同开放,合力提升我国融入国际大循环的位势。一方面,应着眼强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面向东盟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优先深化与北部湾及海南自贸港的联动发展和协同开放,培育“立足两湾一港、辐射东盟、面向世界”的区域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另一方面,以高水平对接国际大循环为主线,聚焦国内地区开放发展面临的突出共性问题,强化三大动力源地区开放联动试验,提高动力源对规则标准和先进体制机制的供应能力,示范引领和支撑带动国内地区开放发展。

三是深化东中西区域合作,扩大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广度。充分依托京广、广昆、贵广等铁路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广西北部湾至昆明或经海南至东盟的多式联运南向大通道,畅通以大湾区为动力源、有效辐射国内中西部地区的三大开放通道。以成都、郑州、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为重点,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瑞丽、东兴、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等口岸为支点,全面深化在口岸通关和商贸物流等领域合作,引领带动国内通关物流体系升级。以三大开放通道沿线地区为重点,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加工出口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进口原料深加工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基地,深化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四)利用好重点平台,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大循环重要节点

对照上述目标要求,充分依托已有的各类开放平台与合作区,以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改革系统集成和协调联动为主线,提升重大功能平台作用,强化对双循环链接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广东自贸试验区开放牵引功能和引擎作用。对标国内先进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新发展格局枢纽节点。重点对标上海、北京和浙江,着力构建适应开放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點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跨境金融、专业服务、文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为目标,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打造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岸离岸两种业务的国际贸易枢纽。研究推动适时建立粤港澳自贸试验区。

二是提升对外开放重大功能平台能级。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探索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外资准入领域,实施外企国民待遇等措施,注重利用港澳特殊地位,进一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把中新广州知识城、中韩(惠州)产业园、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成高能级的开放合作平台,力争在更大范围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在更大空间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

猜你喜欢
大湾粤港澳发展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