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阳刚之气》中的大丈夫理想人格研究

2021-11-19 15:42靳筱筱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阳刚之气大丈夫孟子

靳筱筱

《孟子与阳刚之气》是由新泽西州斯托克顿大学的荣退教授乔安娜·德·波德维斯泰尔出版的一本关于孟子思想的汉学著作,本书隶属哲学与文化系列丛书,共有九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讨论孟子思想的历史意义以及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第二章节阐述了方法论和理论假设,作者认为母亲教育对孟子思想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四章节分析孟子对神农氏农业男性气概和梁惠王以自我为中心的阳刚之气的批判。第五、六、七章节阐述了仁政思想和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第八章节讨论了恻隐之心和勇气的深刻内涵。最后一章节作者从性别维度总结了孟子思想的意义。

作者乔安娜不同于国内学者对《孟子》一书的研究,她分别从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孟子》一书中所蕴涵的阳刚之气和大丈夫的浩然之气。本书作者具备扎实的汉学功底,一直潜心研究儒家哲学,尤其对孟子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乔安娜对《孟子》一书别具心裁的理解和独树一帜的分析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其中,大丈夫理想人格自始至终贯穿于《孟子与阳刚之气》中,作者分别从仁、义、礼、智四个层面论述了大丈夫必备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一、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圣人思想,而孟子以人性本善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相对于前人提出的圣人和君子,大丈夫理想人格更具体化和更具有现实意义。大丈夫理想人格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丈夫理想人格出自:“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其深刻内涵是: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裕还是贫困,大丈夫都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敢无畏的人生态度,和仁、义、礼、智的高尚人格情操,并能坚持正义和保持浩然之气。

(一)《孟子与阳刚之气》中的“仁”

仁政思想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在《孟子与阳刚之气》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成为大丈夫的前提是具备宽宏善良和仁爱之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一国之君为视角,第二个层面是从个人角度来阐述。

在孟子看来,国君治理国家方式的差异体现出国君是否真正践行大丈夫理想人格,要想成为人民爱戴拥护的仁君,首先,要具备大丈夫的思想品格和高尚情操。举个例子来说,美德和武力是一对相对概念,一国之君如果是通过美德而不是用武力来征服民心统治百姓,那么,这样的国君是真正的实施仁政,这样的仁君不仅被称为贤君,也被称为大丈夫。反之,如果一国之君采用暴力手段来统治百姓,人民群众将不会心悦诚服。此外,作者又引用了历史上商汤和周文帝的例子来证明“施仁政得天下”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成为圣人的前提是先成为君子,成为君子的前提是先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

在《孟子与阳刚之气》中,作者结合孟子仁政思想,从中国古代男性个人角度来看,想要成为一身正气的大丈夫,不仅需要具备孝道美德、仁爱之心、手足之情和忠诚守信(简称为孝悌忠信),还应该善待妻子和关心孩子。也就是说,大丈夫不仅要承担起家庭中顶梁柱的责任,对待亲朋诚实守信,而且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一份子,要有一种正直坦然、正气凛然、矢志不渝的大侠风范,这样的人被称为大丈夫。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他们是中国人真正的脊梁,而孟子就是大丈夫理想人格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践行者。作者分析了中国古代男性具备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基本要素,同时又对当代女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大丈夫理想人格不再局限于男性,而适用于社会上所有的自然人个体。

(二)《孟子与阳刚之气》中的“义”

大丈夫理想人格包括“义”的内涵,《孟子》一书中多次阐述了“义”的精神核心。关于生命和大义的辩证关系,孟子强调舍生取义,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鱼我所欲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义思想是大丈夫为人处世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大丈夫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所做出价值观的选择,是大丈夫坚持“仁”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后人继承并发展了“义”的思想,即义气,这里的义气不仅强调大义凛然的人生态度,也强调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风范。因此,本书作者从性别角度出发,分析了义气在男性之间以及女性之间区别,同时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视角,论证了“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书作者从君臣和父子两个维度浅析“义”在大丈夫理想人格中的体现。其中“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杀害国君的大臣和杀害父亲的儿子的行为都严重违背了“义”的思想。而大义灭亲是指为了伸张正义而对罪犯不徇私情,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思想。首先,在君臣方面,仁君重用贤臣,听取贤人志士的建议,而不是任用身份显赫而无品无德的近亲,这彰显出仁君的“义”。其次,在父子方面,父亲以身作则,尊老爱幼,为孩子树立榜样,教导孩子成为具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义”是孟子发展儒家思想的重要创举,人格独立、知耻致命、任道担当的大丈夫形象从此出现在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中,成为后世人践行的模范。

(三)《孟子与阳刚之气》中的“礼”

“礼”是孟子人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和“义”是实施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通过仁义思想来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礼”。本书作者另辟蹊径地从自然视角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出孟子提出的“礼”的概念。《孟子与阳刚之气》中多次解释了“礼”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同时,本书作者把“敬”和“礼”相互结合,阐述了两者的异同点。“敬”不仅指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人,对人有礼貌、有礼数,也指人性的尊严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人具有敬畏之心才有可能身体力行地做出符合“礼”的行为规范,才能使得自身的言行举止受到他人认可和尊敬。因此,大丈夫的行为举止一定符合“礼”的要求,即以礼待人。

乔安娜认同孟子提出关于“礼”的思想,“礼”是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重要构成。孟子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出发,提出国与国之间要讲究“礼”,这也是中国自古至今是“礼仪之邦”的原因。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其核心思想是民贵君轻,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出仁君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同时也是衡量国君行为是否真正遵从了“礼”的标准。此外,中国古代重视礼乐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强调了一种共情和感情的表达。所以,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不仅打破了国君和权势者对“乐”的独占,而且让广大老百姓能与之同乐,突出了百姓的利益和需求,更体现出“礼”的本质。

(四)《孟子与阳刚之气》中的“智”

大丈夫理想人格不仅需要具备前文提到的仁、义、礼,而且“智”是大丈夫身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孟子在孔子仁、义、礼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其原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从中可以看出,智者是指具有辨别是非能力以及懂得曲直邪正的大丈夫,成为大智若愚的人是成为德才兼备的大丈夫的前提。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这也是人性本善的四端,所以人在之后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需要不断保持和发扬四端,只有才能一步一步地靠近大丈夫理想人格。

《孟子与阳刚之气》在孟子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智”是不分国别、不分性别、不分年幼、不分贵贱、不分职业,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涉及科学智慧,也延伸至道德智慧,从而把人类努力钻研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此外,作者认为大丈夫不仅要具备科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而且能够妥善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会意气用事,更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书作者也提及人生智慧和生活智慧,这两种智慧贯穿大丈夫人生发展的始终。因此,大丈夫只有具备了聪明才智,具备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具备了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才能使得大丈夫理想人格更加完善和全面。

二、结语

孟子认为大丈夫需要具有仁、义、礼、智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这四种思想既相互区别又一脉相承。几千年来,仁、义、礼、智一直成为约束百姓道德行为规范和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西方汉学家乔安娜根据《孟子》一书,从女性主义视角明确批判了神农氏的农业男性气概以及梁惠王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她认为神农氏和梁惠王都不可被称为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同时,她认为大丈夫理想人格应该具备这四种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这与孟子思想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此外,乔安娜对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就如同作者的书名一样,阳刚之气正是指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最后作者通过对孟子大丈夫思想的研读,论证大丈夫理想人格对当今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阳刚之气大丈夫孟子
心存阳刚之气,书写青春华章
“阳刚之气”需要阳光和风雨来培育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剔除金石气中的杂质,保留纯粹的阳刚之气
磨刀不误砍柴工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何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