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为庆祝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更为了让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本刊编辑部特邀专家学者编写《百年百词话我党》,以短小的词条形式,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地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在本刊上、下半月刊连续刊发。
96.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依法建立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16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首次提出,要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推进党内监督实现全覆盖。随后,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决策,要求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选举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97.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举行相关活动。国家展是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要内容,共有82个国家、3个国际组织设立71个展台,展览面积约3万平方米,各参展国展示了国家形象、经贸发展成就和特色优势产品。此后,中国每年举行一次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 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98.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此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9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雙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1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战略。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设想,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宣告,“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克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迈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