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玲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沈阳 110173
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传承人是中国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载体,充当着传递者的角色。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一些瓷器不仅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且种类也比较丰富。其中,“辽瓷”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瓷器类型。
辽代的陶瓷器被统称为“辽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都曾有发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和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属同一系统,低温釉陶以单色居多,三彩陶器亦称“辽三彩”。此外有黑瓷及绿釉器等。辽瓷作为我国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实体物件或者是思想理念都在不断的流失。因此说,对于辽瓷艺术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笔者对关于辽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研读,从中梳理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成果和想法,为我国辽瓷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一些优化发展的策略。可以说,这些措施如果真的能够获得落地实施的机会,不仅会为我国辽瓷艺术的保护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环境,同时对于其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也可以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都是我国学者们关心的重点问题。通过对知网、维普等电子期刊网站当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以后发现,专门针对“辽瓷”文化进行保护研究的文献并不是十分丰富,于是笔者便扩大了检索范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其中不同的学者也提出来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谭萌(2021)基于财产视角展开了研究,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传统文化复归的外在推力,合理调配生产、交换和分配环节的紧张关系,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传统文化对民众通过生活、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的反哺作用。
王赫德,赵晓彦,郭秀娟(2021)以《“捺钵”习俗境遇下辽瓷穿带扁壶设计研究》为题,对辽瓷这一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他们提出的保护传承主张主要在于:要想真正地实现辽瓷这种艺术载体的有效传承,其中核心的要素就是“了解”和“理解”,了解辽瓷的“外在美”,理解辽瓷的“内在美”,即既要看外观形态,也要看文化内涵。两个维度的综合考量才能够让传承效果更突显。
熊盛强(2021)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行了整合研究。他认为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在开展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时,需要对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给予高度重视,将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更好地结合,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效果的提升,使广大消费者在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体验。
辽瓷文化,应该被纳入到“文化旅游”的领域当中去。近年来,以“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赢得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此,辽瓷艺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民俗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此来彰显其自身的异质性。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竞争当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与此同时,关宝琮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艺术大师,他提出:应尽快兴建辽宁的辽瓷博物馆。这也是提升辽瓷的市场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辽瓷基本上都是陈列在辽宁省博物馆当中,如果能够开疆辟土进行专业性的展馆的建设,对于其中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内涵的呈现必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一方面,要将辽瓷艺术景区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的彰显作为未来辽瓷艺术景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战略任务来面对,对于那些能够充分反映辽瓷艺术发展历史的景点、对于那些能够体现辽瓷艺术民俗风情的景区,要加大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辽瓷艺术景区内部的名人资源。辽瓷艺术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算得上是大家辈出、人文荟萃。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辽瓷艺术也出现了很多的“非遗继承者”,这些人员不仅是辽瓷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人员,同时也是辽瓷文化的创新者和发展者。要注重这些人才的优势作用的发挥,从而提升辽瓷产业的整体带动力和影响力。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也是对辽瓷文化进行传承的一个有效手段。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传承人数量较少。目前从辽瓷文化传承人的数量上来看,还是很少的。各高校可以专门开设主要一个专业,实现对于对辽瓷文化感兴趣的人员的专业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也应该适当地打破局限性,不仅是各高校自己的学生可以作为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也可以给与民间艺人到各高校当中学习的机会,这些民间艺人在耳濡目染的环境当中对辽瓷文化心生喜爱、心生向往,他们经过了长期历练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院校应该将民间艺人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发挥人才的才智和作用,才能够让辽瓷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和扩散。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辽瓷文化传承人的技能和素养,还可以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当中专门设计开展“辽瓷文化宣讲赛”、“辽瓷创作大赛”等等,这样也可以充分激发起广大辽瓷文化传承人的竞争力,让他们都能够在辽瓷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在辽瓷文化传承和包含工作发展的过程当中,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传输效率更高、传输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辽瓷文化本身就属于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域性文化类别,真正能够了解和熟悉辽瓷文化的人员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各大高校作为担负着辽瓷文化传承的重要单位,还应该从宣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将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高度融合,这是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一个关键举措。从线下宣传的层面上来看,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发挥辽瓷文化优势亮点的环境氛围。各大高校可以经常地组织一些辽瓷文化的创作展览活动,既可以将一些比较经典的照片展览给学生们观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大高校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辽宁省博物馆、辽瓷研究生产基地等地方进行参观、调研和学习。到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一定要看看精美的辽瓷。辽瓷,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它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民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
当然,辽瓷文化的弘扬、传承不应该仅仅将学生们作为核心群体,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环境之下,广大的民众对于文化的关注程度也更高。如果能够打破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辽瓷文化传播扩散的良好环境氛围,将会大大提升辽瓷文化的感染力和宣传力。如此一来,就可以借鉴研究学者熊盛强的基本理念,将旅游产业和辽瓷文化产业进行高度整合。各大旅行社以及辽瓷博物馆等文化基地可以助推“辽瓷旅游”、“辽瓷DIY”等等产品,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大大增强辽瓷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的受众能够参与进来,让辽瓷文化的传播范围能够更宽广。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辽瓷文化在辽宁、内蒙古的大地上就如同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将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色彩充分的彰显出来,也让“瓷器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生活压力也是与日俱增,真正能够有时间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赏析、了解、传承、传播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因此这也是造成很多民众并不了解辽瓷文化的现象出现。为了实现对于这一种古老艺术形式的传承,为了促使其不断地发扬光大,笔者提出了如下三点对策和建议:首先,要注重辽瓷潜在文化的挖掘;其次,要注重辽瓷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最后,要借助于多种方式对辽瓷文化进行宣传。多措并举的方式才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通过“对症下药”,采取更加适宜的措施和手段,才能够让辽瓷文化产业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让辽瓷文化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