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贞华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首次提出针对应用型本科和职业类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在“1+X”中,“1”是教育的基础,代表学历证书,是受教育者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并合格后取得的文凭;“X”是对1的补充和拓展,指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由各行业产业主导认证并由教育部认可。“1+X”证书制度的顺利开展,必定要求社会各行业加入到职业教育的领域,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达到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相互适应,保持平衡[3]。
中国特色双高A档建设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开始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由于高职教育学时有限,并且物联网岗位对人才要求知识面宽泛、技能较高以及个性化人才等特点,该专业紧跟国家政策步伐,积极开展符合“1+X”证书制度和产教融合考核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源供给。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归属学科不统一,多数院校划归在电气工程学院或者机械工程学院,而有些也分布在计算机学院,所以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自然偏向于单个学科的培养体系,缺乏跨界交叉融合,不能动态重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在计算机学院中首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目前该专业分两大方向:物联网开发和工业物联网方向。该专业两大方向的基础课几乎没有差别。而且课程知识点较零散,过渡性不强,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性不强,出现所谓的“内容孤岛”现象[4],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大多趋于形式,合作的深度不够,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仍存在许多不足。原因在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逐利性较强,它们担心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投入过多,收获甚微,对合作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的风险比较担心。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而大部分企业的积极性比较弱,问题在于学校寻找企业合作的目的是让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精准的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就业率。而企业往往利益至上,一旦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降低合作的积极性。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懂物联网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还要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而目前,多数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进行教学,专业知识相对单一,没有很强的跨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薄弱,而且不能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5]。
目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多数由教学单位进行单一评价,多数还是采用传统教育的评价指标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薪资待遇等指标。评价过程没有企业参与,评价指标也没有与行业用人指标对接,导致评价的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企业用人和学校培养标准之间的不统一,教学单位无法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因而也没有对应的改进措施,人才培养质量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当今社会正在迈入“云大移物智”的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机器代替人工成为常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1+X”证书模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社会行业、政府都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对接1+X证书制度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如下: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对接“1+X”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中级)考试大纲,联合新大陆教育集团开展1+X试点工作,培养适合江浙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创新型高技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
当前,物联网相关行业处于竞争激烈、技术频繁迭代更新、客户需求多变的形势下,校园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6],而物联网应用技术的“X”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具有先进性和适应性。在当今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校企共同探索适合物联网应用技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基于物联网传感器信息采集与终端设备互联的基础上,制定物联网云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三个方向。物联网云应用开发方向学生需具备数据可视应用及基于web前端框架创建物联网数据可视化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能进行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设备运行与维护,基于阿里或者百度IOT解决方案。物联网系统集成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能对物联网设备进行现场施工,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方向。工业物联网系统开发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工业控制生产线、工业智能控制开发、智能制造服务和工业控制系统的集成、维护等,同时具备一定的销售、施工、安装和调试的能力。
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多数依赖于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资源相对较匮乏,无法满足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1+X证书制度下,通过政策引导、监督和扶持,构建完善的证书体系,X证书的核心内容来源于企业职业岗位分析和真实的岗位需求,直接对接行业用人标准。从而,专业理论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拓展,达到与岗位职业技能有效融合,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使得人才培养向着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的专业定位,通过联合新大陆教育集团开展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活动。传感网技术应用与开发是物联网技术里最基础、最关键,且最具有物联网特征的专业技术性岗位。该证书的开发宗旨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科技的发展与标准的教学内容相融合,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解决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7]。
通过市场调研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确定X证书的面向岗位。调研结果发现,行业对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备安装与部署、调试运行和维护以及应用软件开发等方向有较大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8],具有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物品智慧化设计能力、物联网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系统运维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物联网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应用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行业需求和行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修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知识的内容融入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结合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特点,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1”与“X”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3]。如图1所示,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分段划分,第1学期完成专业所需的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局域网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物联网导论等)。第2-4学期完成职业技能认证所需的课程,根据三个不同的方向分别完成对应的职业技能课程,同时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方向考取对应的“1+X”传感网应用开发、“1+X”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1+X”物联网系统集成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图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X”证书制度的提出,给高职院校和企业进一步的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出新的路径[9]。包括订单培养、技术研发、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并且针对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无缝对接,共同研发基于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新形态教材和对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书证融通的新形态1+X教材的开发,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背景开展教学案例设计并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通过不断使用书证融通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性验证,达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为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对前沿技术敏感,且拥有职业技术等级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利用1+X证书制度的优势,建设校企合作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或企业的挂职锻炼,深入到企业内部,由企业工程师带领教师参加实际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以便教师及时获取最新技术进展。同时,教师也可以协助企业工程师培训学员,帮助企业工程师提升自身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10]。另一方面,企业教师本身具有较前沿的技术信息,其工作经历和职业精神是学生成长的参照,这些优势对于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队伍,发挥各自的专长,相互借鉴学习,共同解决实际生产和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为1+X制度下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1+X证书制度是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指明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人才评价模式的框架,如何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的相互衔接和相互通融是其精髓所在。对目前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只有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中的课程内容相互融通,将1+X证书制度深入融合到课程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考核和评价改革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完善产教融合,才能使得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专业与行业岗位相对接,实现高质量就业,满足物联网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物联网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