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图片处理的运用

2021-11-19 16:17焦朋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年22期

焦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 100020 )

1 问题研究背景

图片是一种信息运载量极大的媒体形式,与文字相比,图片能够生动直观地记录和表达内容。正因为图片的这种特质,人类自石器时代就学会了利用绘制的图像进行信息传递和记录。到了近现代,由图片和文字构成的纸媒成为了人类社会信息交流和发布的主要形式。通常情况下,要生动客观地描述一些现象,配图必不可少。这也就催生出了图片编辑这一职责,相应地,图片处理的一系列技术也应运而生。说到图片处理,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数字图片处理,例如Photoshop等等,然而在信息技术还未发展或普及的时候,图片处理就已经存在,而且成功应用在了报纸和期刊杂志上。传统的图片处理实际上就是对照片进行剪切和拼接,使其能够表达特定的内容。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杂志和报刊已经逐步转向了彩色印刷和数字化排版,在这种前提下,图片处理也进一步升级,从传统图片处理上升到了数字化图像处理,相应的技术也从针对照片和底片的处理变成了利用计算机针对数码图片进行处理。传统纸媒对于图片的处理方式还需要特别注意印刷工艺,需要针对图片进行优化,以确保印刷后的效果。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驱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手段,数字化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聚焦到传媒领域,随着高速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资讯,这就使得以智能终端和彩色高清屏幕为载体的网络化媒体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这也就是所说的新媒体。新媒体下,内容的承载量越来越大,高清图片和视频成为了最适宜于传播信息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图片处理和应用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面向纸媒的图片处理方式,如今需要考虑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小、清晰度和表现力等因素。同时,由于屏幕尺寸比例大致可分为手持式竖屏和横屏,因此图片的尺寸和比例方面就存在了较大的自由度。特别是网络数据流量价格如此低廉,以至于在进行极高清晰度图片搭载时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也在逐步挑战传统媒体的地位。在这样的态势下,图片编辑工作势必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可以明显观察到一些显著的新变化。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角对图片处理进行观察,对其核心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研究和梳理,一方面能够为传统媒体从业者转型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新媒体图片处理提供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2 传统媒体图片处理的常规方式

传统媒体中,图片处理工作是图片采编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由前端工作人员将图片素材予以采集后,针对纸媒的特点,对图片进行一系列处理,从而获得适宜于纸质印刷的图片。而在传统媒体图片处理技术方面,则主要是对图片本身进行处理,主要方式有:

2.1 剪切与拼接

剪切与拼接是根据图片编辑的需要,为了凸显主题或者表达某些特殊的意向,因此将图片素材中的一部分或者多个部分进行剪切和拼接,使得多张图的元素能够集成在一张上,达到特殊的表现效果。该方式通常是要确保在不改变原图片意思的前提下进行,部分图片处理人员恶意拼接和篡改图片含义,导致新闻失真。例如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布莱恩,因合成了一张伊拉克战场的虚假图片,受到了整个新闻界的谴责和声讨。

2.2 灰平衡调节

灰平衡调节则是特别用于应对纸媒印刷方式,为特别凸显图片主体,因此将其中核心线条的灰度进行调节。如此一来叠加颜色后视觉冲击力会更强。

2.3 阶调处理

阶调处理主要是对图片中像素点亮度进行调整,确保亮度值适合印刷,在确保图片信息不受损失的前提下提升印刷质量。

2.4 颜色校正

图像颜色对于图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纸媒来讲,高对比度突出主题的同时,鲜艳的颜色能够使得场景更加生动。因此通常图片需要通过审美矫正,调整部分颜色参数后进行发布和印刷。

2.5 锐度增强

锐度增强主要用于提升印刷效果,补偿印刷导致的失真。

而对于传统图片处理来讲,上述操作只是图片处理的基础方式,实质上传统图片处理更关注原图片的质量,也就是采编人员的拍摄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图片处理也逐步在应用一些新技术,例如一些高度自动化的批量图片处理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照片修复技术等等。

3 新媒体视角下的图片处理新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图片处理的目的和需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里对新媒体视角下图片处理的诸多新特性进行论述。

3.1 科技化图片处理手段得以丰富

当代社会,进行图片常规化处理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开发商致力于将图片处理简单化,使得诸如调色调、调亮度、虚化、裁剪等图片处理技术能够快速被未经过图片处理训练的人掌握,最常见的工具有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等。而传统模式下常规的图片处理手段主要还是Photoshop等专业工具。这种变化就要求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新工具、新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巩固自身传统图片处理的技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图片处理工具,使得图片处理工作可以花更多时间在设计和立意上,以提升图片的表现力和内容质量。与此同时,在图片编辑时经常发现图片存在一些瑕疵,这些瑕疵可能来源于:老照片质量不高或有损毁、抓拍导致的遮挡或模糊、拍摄技术不到位导致的图片质量较差等等。对于这些瑕疵,目前已经有了诸多基于人工智能的图片修复技术。例如百度云和阿里云均已经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图片修复和优化服务。这类工具或服务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才得以常态化的,因此图片处理工作未来也要加强对图片处理技术和工具的关注,用更先进的生产力工具优化日常工作。

3.2 媒体屏幕化

对于新媒体而言,图片的展现方式从报纸和杂志转变为了电子屏幕,这也就是所谓的媒体屏幕化。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更新迭代,特别是液晶面板设计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屏幕趋向于高清晰度和大尺寸。对于新媒体而言,所要面对的就有两个极端方向:屏幕分辨率的增加和屏幕尺寸的扩张。对于单体屏幕而言,目前已经存在了超过120英寸的单块显示设备,如果考虑到户外媒体的拼接屏幕,则可能有超过1000英寸的显示屏。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媒体要应对的不仅仅是图片内容,还有图片的尺寸和清晰度。

在高分辨率屏幕方面,由于移动终端或挂载的固定设备的分辨率一再升级,目前移动端已经能够做到4K的分辨率,这就使得用户在访问和浏览新媒体资源时,对于图片细节的探查力更强,原本在低分辨率上难以观察到的瑕疵,在高分辨率下一览无余。这就对图片处理的精细程度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以图集作为主要内容的一些新媒体,特别需要对图片质量进行提升。

而对于大尺寸屏幕来讲,通常应用在公共场所,以融媒体形式存在。在巨大的屏幕上,如果要进行图片展示和搭载,图片的构成就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巨型屏幕,通常可能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图片拼接和排版,以满足巨幕的展现效果。这就要求在图片处理时注重图片的排版和内容安排,要求图片处理人员不仅具备图片处理拼接技能,还需要具备内容排布意识和美学思维。

3.3 图片来源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极其容易,直接体现在图片处理方面的就是图片来源的多元化。

(1)图片生产者门槛进一步降低。在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自己的智能终端进行内容生产,特别是图片内容生产。同时借助专门的图片交流或供稿平台或者社群,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变现。这也给了图片采编人员一个全新的渠道,用以尽可能扩大素材的获取范围。而由于智能设备的性能越发强大,普通人所拍摄的图片质量也可以比较高。

(2)专业的图片素材站点,目前线上已经有诸多图片素材服务平台,一方面对接个人供稿人为新媒体图片编辑供稿,另一方面平台自身也会对外销售一些具有自主版权的图片资源。

(3)由于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对于一些事实发生的新闻或者事件,图片编辑和处理人员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微博等个人空间获取到事件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显著增加了新媒体的时效性。

综合而言,多元化的图片来源使得图片编辑处理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点。

3.4 版权保护受到重视

前文提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内容创作者。尽管创作变得简单,但随着人类社会对于版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得当前在图片资源版权保护方面的规则愈发完善和严格。在这样的态势下,对于图片编辑和处理人员来讲,需要特别注意版权问题。

一方面要在使用图片时特别注意版权情况,对于能够探查到版权信息的资源,要取得版权所有人的授权,而不能仅仅通过改编和修图直接加以应用。这里要特别注意,图片版权在于图片主体和来源,即使在原图做了大量修改,也不影响侵犯版权的事实。

另一方面,在自己进行创作的时候,图片编辑和处理人员应当注意自身的版权保护,防止被非法盗用。典型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3.4.1 添加水印

对图片增加水印是最简单的防盗用方式,通过在主题内容之上覆盖半透明的不影响阅读和浏览的水印信息,能够有效声明图片来源,避免盗用。

3.4.2 增加版权声明

在图片处理之外,应当通过版权声明,对外提醒图片的版权所有,如果允许授权,则需要提供己方认可的授权方式和途径,例如附带出处、支付版权费用等等。

3.4.3 网络平台防盗链和防复制

防盗链和防复制是软件和系统层面的手段,对于新媒体来讲,承载方式一般是APP、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等。在这些平台就可以设置禁止复制图片和下载原图、禁止盗用链接等等。

3.5 创意需求加重

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创新程度是直接关乎到新媒体运营效果的指标之一。创新需求在新媒体时代无疑得以加重。对于新媒体来讲,呈现量、点击量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而只有注重创新,通过创意和内容吸引人,才能够有机会留住人并对外传播。这就对图片处理和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求在自展示性、功能性、互动性等方面进行提升。例如烹饪类型的新媒体,就可以在传统菜品的图片基础上,增加AR技术的应用,通过增加互动提升趣味和实用性。又例如娱乐类新媒体,则可以在图片拼接和处理方面增加趣味度,

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市场广阔,但媒体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于图片编辑和处理来讲,需要一改传统的客观、严肃、传统的表现形式,找到自己擅长的创新创意领域,并不断发扬光大。

4 总结

移动互联和5G带来的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信息高速和广泛传播的时代。对于新媒体图片处理工作者来讲,其工作内容和思路都将与传统媒体下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对图片处理的历史发展以及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新媒体的环境背景和特殊需求,对其新变化进行了分析。综合而言,图片处理和编辑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熟悉和习惯新媒体特性,有针对性地改变自身的能力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