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舞台特点的研究分析

2021-11-18 17:12刘倬含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水发粤剧脸谱

刘倬含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唯一还活在舞台上的留存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戏曲理论工作者就开始注重建立戏曲表演体系。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也在其中。承与保护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另辟蹊径也是种不错的选择,本篇论文研究主要通过对粤剧的舞台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这个角度剖析粤剧的本身魅力与传承保护。

一、粤剧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起源

粤剧是一种风格多样并且善于接收各方剧目的优点,然后发挥到自己的粤剧风格中。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这五部桂粤剧就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是南派武打剧,虽说班次不同,分为了本地版和外江班,接近的剧目也不同,一个是本地专业班,一个是接近徽派,但是因为存在时节性差异,所以会有农民进班次进行表演。粤剧本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粤剧在明万历年间传入广东并且在广东盛行。在此之后,出现广东“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嘉靖年间昆腔的足迹也几乎遍及全省城乡。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最早起源于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在清雍正五年间,有一位为了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到广东的人称“摊手五”的人,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用京剧昆曲来教授红船子弟,建立了“琼花会馆”,这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而研究学者通过了信件发现了琼花会馆的地址是在今天佛山红强街一带,原地邮局为佛平邮政所,因此粤剧起源精确原地为广东佛山佛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舞台特点

粤剧的舞台成为戏柵,而戏柵分为三部分,梓柵、戏台和后台。梓柵是按照传统观念进行安排就坐的观众席,分为男左女右。并且梓柵与戏台同在一柵下,梓柵与戏台前方的空地是“逼地”,不能用来售票。戏台是演出的舞台,后台则是演员休息及准备的地方。粤剧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

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除了舞台的表现,粤剧的妆容也是程序颇多,并且繁琐无比。不仅要突出粤剧本身的美丽还要符合剧情发展和人物的鲜明特征,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打底,上胭脂;

传统粤剧妆的第一步,就是打底。混合红、白色化妆油彩,根据舞台灯光强弱、人物年龄身份,调和底色深浅。第二部分:画眼,描眉;对于“净”(二花面)和“外”(大花面)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妆,再根据固定规范的面谱图形,按程式技法在自己面上画眼和描眉。第三部分:涂抹颜色,画嘴唇;“开面”的最后一步是,依据不同行当的特点,在演员脸上涂抹不同颜色的油彩,再用大红油彩勾画上下嘴唇的轮廓。“开面”按颜色划分的类型,主要有黑面、白面、红面、金面、五色面,如按图形划分,则有“三块瓦”、“碎面”、“六分面”、象形面、阴阳面等类型。第四部分:勒头,贴片子,戴头饰;勒头也叫吊眉,即将将两边眉尾处用力往上拉扯,产生眉毛飞扬,秀眉入鬓,目光炯炯的效果。最后,粤剧演员还要带上华丽的头饰,粤剧妆容才可以算完成。

不仅于此,粤剧还有生脚的头饰装扮及表演技巧。在戏曲古装戏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明代以前的男子皆蓄长发,这是戏曲按照自己的艺术特征和创造观念出发,将其美化成为一种饰物,进而发展成表演技巧。因为水发本由京剧传入。而水发的最简单的技巧表演是将水发垂在演员的面前,仰头用力往后一甩,水发就飘到背后。因此京剧称作“甩发”。“甩”字音与广州话的“水”字音相近似,粤剧戏行中人遂误把“甩”唸作“水”,于是就变成了“水发”。水发技巧的表演程序是,先把水发套在网巾之中,然后将网巾扎紧在演员的头上,再裹以湿水纱包紧,这样就可以保证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水发不容易脱落。水发有多种表演技巧,最基本的技法是,演员单脚跪在舞台上,低下头,让水发向着观众,演员以脖子为轴,用头带动水发,一般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偶也有作反方向旋动),水发转得越快,就愈显出演员的功力,就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叫好。另一种表演是演员站立在舞台上,面向观众,水发成水平状旋转,功力造诣较高者,再配以身体与水发旋转的方向成正向或反向平转,这是属于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还有一种是演员使水发先往右后方划一圆圈,接着再往左后方划一圆圈,这样不断地交替旋转水发,演员的身体或前进,或后退。因为这种表演有较高的难度,而且观众不易欣赏接受,所以粤剧演员较少使用。“水发”的表演往往是表现人物遭受肉体或者心灵创伤之后,激昂地渲泄;或是一种痛苦的挣扎。1

粤剧脸谱的分类:早期的粤剧脸谱,按行当可分为大净脸谱;大花面脸谱;红、黑、白三色的三块瓦脸谱;大红大绿的五色脸谱;神话人物的金银色脸谱等。粤西地区(下四府) 粤剧脸谱分为大脸和小脸两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其构图往往与人物本身的历史、遭遇、品质有关,粤剧属于南方民间的传统节目,所以圖案色调丰富多彩。并且在南粤的认可度较高,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

并且现今都有媒体进行报道“幕后美如画,台前有好戏,《游园惊梦》等经典剧目是不少粤剧迷的心头好。

粤剧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与中国下去之间相关联却又不同之处。粤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舞台独特性更是不可言喻,值得传承也必须传承下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戏曲,粤剧,近几年呈现的一个趋势就是在中国逐渐流失。在中国,不只是戏曲和粤剧,很多的中华文化和民间工艺等中华的大小优秀传承都是在逐渐消失的。对于无数的青年人和中国人民来说,除了保卫家国,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更何况这也是保护家国的一种方式。每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再现都是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才进行到的这一步,每一项传承的背后都是经历了惨重的打击和影响,仍然顽强的保留到了现在。

培育新粤剧的青年人才不足,是粤剧传承保护中最大的问题。政府可鼓励政府设立粤剧艺人联合培训项目。在粤剧进入校园的过程中,还可以邀请优秀的粤剧艺人组织成立粤剧活动协会。大力培养和教育对粤剧感兴趣的年轻人,提高他们对粤剧艺术的了解,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粤剧文化和艺术。

要加强粤剧作为非物质遗产的宣传,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粤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作用,加强对粤剧艺术的宣传。例如,建立专门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或编纂粤剧文化古籍。我们也可以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整合和推广粤剧艺术,比如动画片《淘气公主韩福妈》就是为了传承和推广粤剧艺术而制作的。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些青少年粤剧剧团,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和演出,以各种形式宣传粤剧,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了解粤剧。

注释:

中国戏曲网报道

猜你喜欢
水发粤剧脸谱
补精益气喝木耳腰片汤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画脸谱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银耳拌鱼腥草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今年第12个“粤剧日”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社交网络巨头“脸谱网”:我们如何浪费了时间?
《脸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