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营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分析

2021-11-18 03:55王晓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造林营造

王晓明

摘要: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在各地生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经历多年牺牲环境换经济的发展模式之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地发展的共识。为此,国家专门提出“新林业”的概念,主要是倡导保护原始林的效益,同时也允许林农收获木材以及开发林副产品,最终达到缓和木材的收获与木材的采伐之间的冲突。因此,进一步强化天然林保护和顺利推进人工造林工作就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地方营造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方营林造林工作的开展思路。

关键词:地方营造林工作;问题;改进策略

引言:

随着营造林工作的开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包括: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重采轻造、后期抚育管理不到位、缺乏定向培育和商业运营考虑等,急需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地方营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地区的林业部门都在积极采取举措来开展营造林工作,意图提升营造林效益,但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顽固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从整体来看,目前取得的营造林成果还不能充分满足我国生态发展以及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目前的营造林工作主要是以公益性的目的开展,单纯的追求生态效益,因此在設计工作阶段就没有兼顾市场需求,导致营造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平衡。同时,由于营造林工作主要由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开展,部门开展工作的系统性较强,但缺少创新性。通过调查和研究各地营造林工作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造林面积扩大与造林质量相矛盾,造林面积与采伐面积不一致,营造林工程以公益性的目的出发,最终却需要追求经济效益的矛盾以及营造林工程后期的林木抚育等问题[1]。

2.地方营造林工作的改进策略

2.1充分融入科技理念,提高造林数量与质量

要想同时追求营造林的数量与质量,就必须冲出传统技术手段的限制,引入新技术,将国内外的优秀科研成果投入到实践中,在达到更高质量标准的同时提高营造林效率。比如,针对一些干旱、石质山地等地质情况特殊的地区,可以应用特殊的种植技术来解决问题,扩大营造林面积。在一些地区,造林面积较广,但是由于一味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质量,没有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树木死亡率高,并未真正发挥出营造林的生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同样可以利用新的营造林运营理念来解决。比如,杉木与拟赤杨混交可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气度,而与火力楠混交则可提高养分归还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再比如,在盐碱地上进行绿化时,可以结合“乔、灌、草”这样合理的搭配,形成强大根系,吸收大量水分,从而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2]。

2.2 加强造林后期管护,确保造林成活率

营造林不应当成为“面子工程”,上报数据后就不闻不问,任凭树木自生自灭,必须扎扎实实的提升每一片造林区的生态效益,真正发挥出营造林的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肥料不足、水分不足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有较高的死亡率,需要加强后期的管护。比如,对成活或保存率不高的造林地,可根据山场实际,开展块状或带状补植。针对人工造林以杉木等针叶树为主的状况,尽可能地补植阔叶树如枫香、木荷、马褂木、浙江楠等,促其形成林分质量较高的混交林分。对于人为活动过度的天然起源林分,对林中空地或“天窗”,可补植一些适宜林冠下生长的经济树种如毛竹、南方红豆杉、浙江楠、薄壳山核桃等,促进林种结构的优化调整

2.3 实行市场化运作,兼顾造林经济与生态效益

广泛开展营造林工程的首要目的自然是改善当前的生态状况,但同时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否则很难实现“可持续”。过去,营造林的经济的收益来源主要是获取木材,造成的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经济来源小。而实际上,很多经济树种完全可以胜任涵养水土、净化空气、滞尘抑尘的作用,如花椒树、核桃树、杏树、青檀等。另外,根据市场对木材原料的需求,在林木生长达到一定的工艺

成熟后,采取逐步进行株间、行间或带状采伐等模式,发展林粮、林药间作,形成短周期、小径材的速生丰产林;也可通过间伐后直接引入针叶树或其他珍贵阔叶树,将其培育成复层混交林。

2.4 适当扩大造林面积和规模,保障造林与采伐数量动态平衡

虽说目前在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发展思路引导下,人工造林工作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每年都有不等规模的造林,但实际上我国整体森林覆盖率并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人工造林工作的数量和规模具有实际意义。为此,一方面要加大人工造林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质量,积极开发木材替代品,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消耗。对此,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也专门启动了二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实行森林抚育,并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对森林抚育生产进行资金补贴,这都是促进各地造林工作发展的良好契机。从地方来说,了解各地森林资源总量的布局结构,合理配置可用资源,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略有增长状态下的消耗与增长的动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选择[3]。

3.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其中,开展好营造林工作在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营造林工作不仅涉及其本身的技术积累,也涉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运作,要使营造林工作走上健康的发展路径,形成一个螺旋式规律性的完整循环。相关环节所涉及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管理、制度,也包括林区群众的认同、支持等诸多因素。因此,各地需从大局考虑,从高处着眼,全面地看待营造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各地营造林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梅雪芳.地方营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20,v.26;No.391(09):69-70.

[2]张仁俊.浅谈营造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7,12(v.37;No.281):215-215.

[3]王兴壮.浅析营造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农家参谋,2018,No.583(10):103.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造林营造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美丽可持续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