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勇
摘要:目的:探讨256排能谱CT与常规64排CT对下颌骨骨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实验组的诊断率为95.2%,对照组的诊断率为86.4%,组间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256排能谱CT 64排CT 影像后处理 下颌骨骨折诊断
1 前言
下颌骨是人类面颌骨体积最大、位置较突出的骨骼,是人类面颌骨中唯一可以活动的骨骼,其形状不规则,骨质结构较致密,也是面颌骨中最容易因外伤引起骨折的骨骼0。对于引发下颌骨骨折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如交通事故伤、摔伤、坠落伤、暴力外伤等作为外伤性骨折,也可因为局部病理组织引发病理性骨折,但较为罕见。如今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其检查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如DR、CT和MRI等,而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厦门市第五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份入院的确诊下颌骨骨折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实验组采取256排能谱CT进行扫描,对照组采取常规64排CT检查。患者的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29.67±1.39)岁。患者的性别以男性居多,占79例,女性较少,占11例。根据患者入院的病历查阅,患者的致伤原因分为:35例车祸致伤、22例摔伤、13例高处坠落、16例暴力外伤和4例病理性损伤,患者和家属知晓本次研究概况,并表示愿意接受检查。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采用GE Revolution 256排512层CT机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GE Optima CT660 128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两种检查结束后得出的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检查方法的诊断率。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研究标准
纳入标准:
(1)知情且同意配合检查的患者;
(2)确定下颌骨骨折的患者;
(3)检查年龄在18-59岁阶段的患者人群;
排除标准:
(1)孕妇或者正在备孕的女性;
(2)躁动十分剧烈的患者或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
(3)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
诊断标准:
两种检查方式所得出的影像资料交由我院影像科两名副高级别医师诊断,在诊断过程中结合入院病历,通过软组织窗判断软组织有无损伤或压迫、通过骨窗判断骨骼有无骨折,确定骨折的数量和部位,从而得出影像诊断结果,当两名副高级别医师对诊断结果产生分歧时,将影像资料交付于上级医师做进一步的会诊,得出结果作为诊断依据。
2 研究过程
2.1 实验组:
首先,对实验组进行检查,采用GE公司的GE Revolution 256排512层CT机,实验组患者数量为45人。患者检查前必须知晓实验概况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扫描范围从眼眶下缘扫描到患者的下颌骨下缘部位结束,选用能谱GSI下颌骨扫描序列,采用单源KVp瞬时切换技术,管电压:80kV-140kV,管电流:315mA,层厚:3.75mm,螺距:0.938,容积扫描后将层厚拆薄至0.625mm,重建间隔0.625。
2.2 对照组:
其次,对对照组进行检查,进行常规64排CT检查,采用GE公司的GE Optima CT660 128层螺旋CT机一台,此对照组患者数量为45人。患者检查前必须知晓实验概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扫描范围从眼眶下缘扫描到患者的下颌骨下缘部位结束,选用常规下颌骨检查序列,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0mA,层厚3.75mm,螺距0.938,容积扫描后将层厚拆薄至0.625mm,重建间隔0.625。
3 结果
常规64排CT在下颌骨的检查中,对下颌骨体部骨折与下颌骨升支骨折的检查中,占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的27.2%与15.9%。对下颌角区骨折与牙槽突骨折的检查中,占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的13.6%与9.0%。而在髁状突部位的骨折检查效果比256排能谱CT稍差,占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的20.5%。常规64排CT所得出的骨折总例数与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相比较,下颌骨骨折的诊断率为86.4%。
256排能谱CT在下颌骨的检查中,对下颌骨体部骨折、下颌角区骨折与下颌骨升支骨折的检查中,占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的31.0%、16.7%与14.3%。在髁状突骨折与牙槽突骨折的检查中,占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的26.2%与7.1%。256能谱CT所得出的骨折总例数与手术结果骨折总例数相比较,下颌骨骨折的诊断率为95.2%。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诊断下颌骨骨折的诊断率为95.2%,高于对照组86.4%(P=0.002<0.05),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单能量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
能谱CT将穿透的X线混合能量分解成40-140KeV连续不断的101个单能量,即实现了物体在单色X线源的情况下获得的图像0。当常规CT进行下颌骨的检查时,图像的优劣性主要以扫描部位的各个组织本身的密度决定的,在自然条件下常规CT往往会受到射线硬化效应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像,使得图像各个组织间的对比度下降,难以分辨下颌骨与软组织间细小的病灶。
4.2 双能量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
双能量技术的应用,单源KVp瞬时切换技术从而实现双能减影的效果。通过双能量技术的检查,以单能量成像技术为基础,能够获得扫描部位的能谱曲线,即不同组织间本身具有特性的X线吸收曲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通过能谱曲线原理,不同组织结构和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结合能谱曲线,可提升病理性骨折与外伤性骨折的诊断效果,如下颌骨周围存在肿瘤时,可通过能谱曲线进行肿瘤的分级,也可通过能谱曲线判断下颌骨骨组织中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的比例是否正常。
4.3 MAR技术去金属伪影的效果
MAR技术:是多种去伪影技术的综合。MAR技术主要用于纠正因高密度金属衰减而导致的光子饥饿现象,消除低密度伪影0。由于其可以利用周围组织的正确投射数据,因此可以利用MAR消除金属伪影。通过使用MAR技术,不仅可以消除检查过程中金属产生的伪影,图像的质量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在结合能谱参数的情况下,可提供丰富的术后诊断信息。
5 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实验组对下颌骨的诊断率要高于对照组,与手术结果相比较,实验组所得出的诊断率为95.2%,对照组的诊断率为86.4%。在对病人产生辐射剂量方面,实验组产生的辐射剂量要比对照组低。在影像诊断信息方面,实验组所提供的影像诊断信息要比對照组信息丰富。在术后的复查中,实验组可以提供多功能多方位的影像解剖信息。
6 参考文献
【1】刘淑莉,徐兵,史俊.49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回顾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16(05):452-455.
【2】傅文悦,朱广辉.能谱CT临床应用进展[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8,7(01):1404-1408.
指导教师:李晓明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