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突发事件作为一种突发事件存在本身多因、发展不定和结果易于反复以及影响往往无形的特征,他的陌生性和所具备的“软杀伤”性不仅威胁了人们的生存而且对社会环境产生着巨大影响,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因而,探讨媒介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危机应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媒介突发事件、特征、危机、对策
一、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1这句话一方面显示了国家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央拟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国家秩序环境的治理。目前,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同时也正处于一个危机环伺的时代,各种矛盾互相交织,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媒介突发事件也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网络是一片无主的领域,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引起网民的大范围讨论并且发展成为媒介事件,若是不能对媒介事件进行有效的引导,必然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由此,有效预防或处理好媒介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舆情危机的蔓延,进而消解相关问题与矛盾,但现状是我国对于媒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还比较薄弱,需要对之进行研究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所用案例均以目前可信度高的舆情监测软件和网络中影响指数大的资料为主,通过对微博、论坛、微信等多种方式在网络平台中媒介事件的收集,制定一定的量化指标。根据观察分析比较,最终确定 “青岛大虾事件”、“罗一笑事件”、“ 徐玉玉案件”等几起影响力较大的媒介突发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分析媒介突发事件的危机与应对策略。
三、研究发现
(一)媒介突发事件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突发事件的不断丰富,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平台之一,一些社会热点经由媒体传播形成公共事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在网络中形成了一系列具备突发事件特征的网络事件,以下将其称为媒介事件2。可以发现媒介事件是发生于现实、爆发于网络,并且在网络中引起大范围的讨论。从媒介事件的特性上来看,媒介事件不仅具备一般突发事件的特性,
还具有自身的个性。
1.本身多因
媒介突发事件往往就是舆论热点事件,他基本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特别是官员的腐败行为、富人或者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正义、伦理道德行为等。其背后所涉及的话题诸多而且都是中国改革进行过程中民众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与社会矛盾。况且参与讨论传播的人几乎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对象跨地域甚至跨国界,其利益不同,立场各异,以至于造成媒介突发事件的诱因很多。
2.发展不定
媒介突发事件发展具有不确定和不平衡性,一个事件发生以后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就慢慢冷却、消失,而有的事件经过一次次的传播和议论反而衍生出更多的话题事件。而且一个媒介突发事件在传播的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和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好的、有益的;但也有可能是坏的和有害的。
3.结果反复
媒介突发事件结果的反复性表现在一个事件你以为经过一段时间已经结束成为过去时了,但是消失了之后,当它受到新的关联诱因事件的刺激时,可能再次被公众提起重新演变成公共事件,这种结果只是表现为暂时的结束,这样反复波动的过程可能会出现数次。
4.影响无形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媒介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超越地域的限制,从而成为不可控性。一些媒介事件的影响已经突破原先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界限,媒介突发事件更容易指向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上层建筑。社会问题、道德问题频发,将导致人们的道德观念改变,对社会的公平、公正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秩序失范。与一般突发事件不同,媒介突发事件的直接危害一般不大,也不像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那样有直接的伤亡损失。但是,它们带来的损失却是难以量化的,同时也是无形的。
(二)媒介突發事件的危机
媒介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媒介事件所带来的陌生让人们感觉到了威胁,加剧了心理的恐慌,打乱了社会秩序,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判断和正常生活。
1.本身形成陌生情境:威胁个体生存
与正常社会相比,被发展肆虐的媒介突发事件所营造的情境是一种陌生情境,其影响在于人们无法根据本能和常识进行认知、判断和推理,从而形成陌生感 。 例如“表哥杨达才事件、 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冷漠置之事件、准大学生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身亡”等系列媒介事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媒介事件为青岛大虾事件:某网友在青岛饭馆点大虾一份,并且与老板确认了大虾38元一份,结账时老板称是38元一只,共消费千余元,随后网友将该事件上传网络,立刻引发大范围的讨论,造成了大众心理的恐惧。像“一只虾38元?一个大学生可以无缘无故的被诈骗,一名老师可以在监考中悄无声息地死去”,这些媒介事件所折射出的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把控的意外与生活艰难,增加了个人的心理危机与对社会秩序的不信任。
2.传播中造成心理落差:加剧心理恐慌
媒介突发事件由于网络媒介技术上的难以控制性,从而使这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与偶然性,并造成社会秩序与心理秩序的混乱。如“女子和颐酒店遭遇袭击门”、“北京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等一系列媒介事件中,这类媒介事件的传播会让人们对生活处处充满了小心,甚至会质疑生活的意义,长此以往会“使个体的心理在很短的时间里产生极大的落差,可能会使个体成员对世道产生一种不公平感”3,从而扰乱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秩序,使其心态扭曲,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内心的恐惧。
3.舆情加剧事件发酵:打乱社会秩序
以罗一笑事件为例,一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并且称作家罗尔女儿身患重病,为罗一笑筹集一元善款。该事件在网络上快速发酵掀起了较大的舆论风波,之后有网友爆出该事件为恶意营销炒作,最终真相水落石出。罗一笑患病额治疗费用并没有罗尔声称的极高,且罗尔本人在东莞深圳分别有两处房产。 “2016年11月30日网友当日全天所有文章的赞赏资金原路退回至网友,经核算,共计2525808.99元”4。可见网络在面对一个事件的讨论或信息的发布时,由于网民的推泼助澜极易引发媒介事件,若是不能对媒介事件进行有效地引导,必然会将媒介事件的影响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三)媒介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应对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网络谣言,稳定人心和稳固社会价值观;形成共同应对危机、有效治理混乱秩序的局面。而为此目标的得到最大的实现,不仅是滋生助长媒介突发事件的媒体,还是作为当下享受网络媒介的网民大众,甚至是履行治理稳定社会秩序职责的政府都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1.促进自媒体与大众媒体优势互补
作为后起之秀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突发事件发酵的平台之一,与此同时,大众媒体也是推动舆情话题发酵的重要因素,正如白宫前发言人弗莱舍所言,“媒体会变成一头20吨的大象,向你直扑过来,这时候,你想躲都躲不开了”,5可见它们都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把控信息与舆论的主要平台。在媒体社交化、移动化的今天,自媒体以帧秒的速度向外扩散,而且会引起跨越时空的大范围多领域的舆论,从而带来网络秩序的紊乱。其猎奇与传播的速度远超过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的公信度和权威性要远胜过自媒体,所以要发挥自媒体与大众媒体共同的优势,统一战队对信息进行有效正确的传播,从而迅速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2.提高公民理性应用网络能力
理性的公民教育和理性批判思维的培养是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谣言和抑制媒介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期途径6。正是由于理性价值判断的缺失,才会折射出网民在接受信息时不加选择,出现盲目地认同或不假思索地加以评论和传播信息,以至于五花八门、谣言四起。对于社会和公众来说会带来一系列连带影响,造成二次伤害。而作为一名负责人的社會公民,在享受现代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在面对谣言信息时应当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储备对其可信度进行辨别和思考,客观审视网络而不是随波逐流跟从所谓的“意见领袖”的步伐,防止情感因素和情绪偏见的干扰与影响7。
3.加强政府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突发事件背后所涉及的话题往往是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存在的各类矛盾,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直接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与民心所向,若是处理不当极可能引起民众的反感,从而加剧舆论。所以政府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公众关注的事件设置为议程,使其成为公众议题,并通过大众反应的联动性将舆情引向既定的方向;也可以主动设计舆论议程,合理的设置议程可以有效地回应外界,也可以引发新的话题焦点,从一定程度上转移公众视线。总之政府应该在媒介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粉碎网络谣言,这样“不仅能够安抚公众紧张、恐慌的社会心理,而且能够净化网络环境,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8。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减少媒介突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党安荣,王丹,梁军,何建邦.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04):1-7.
[2]李向东.媒介突发事件的应对研究[J].政治研究.黑龙江史志,2010.21(总第238期).
[3]丁烈云.危机管理中的社会秩序恢复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2-8.
[4]人民日报.“罗一笑事件”赞赏资金3天内原路退回共26余万[EB/OL].http://news.163.com/16/1201/17/C77ELFTJ0001875P.html,2016-5-20.
[5]牛艳艳.利用政务微博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策略体系[J]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23期.
[6]姜胜洪.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267
[7]赵丽涛.地方政府辟谣的困境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2):6-10.
[8]唐梦斐,王建成.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辟谣效果研究——基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案例分析[J].情报杂志,2015,34(08):98-103+36.
作者简介:白丹(1992年2月-),女,汉族,辽宁锦州,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